金庸古龙谈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最大成功者。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崛起,使许多武侠小说迷与评论家断言,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可以不读了。换句话说,金庸的创作已达到了武侠小说空前绝后的顶峰。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
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古龙却从武侠小说作家蜂拥而起的港台文坛上脱颖而出。他起步虽晚,却在武侠天地中别开生面,另辟新径,独树一帜,他先后写出了《绝代双娇》、《侠盗楚留香》、《陆小凤》,又写出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七种武器》、《欢乐英雄》,他这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艺术追求,不仅高出了同辈作家诸葛青云、司马翎、曹若冰、忆文、萧逸、卧龙生、秦红、柳残阳、东方玉......而且越过了梁羽生,与金庸并驾齐驱。至古龙于八十年代中期去世,武侠小说界对他的评价已经很高。连金庸的挚友、名作家倪匡也不得不感叹:"在古龙武侠小说出现之前,金庸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但只有古龙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创一种新风格。他的作品构思奇特,人物性格鲜明,如陆小凤、楚留香等,都相当精彩,脍炙人口,人物富有浪漫色彩和激情。"我认为,对古龙小说的这一评价,颇为中肯。于是,我想到了在探讨古龙小说艺术的同时,有必要将金庸与古龙这两位武侠小说名家的艺术风格作一番探讨和比较。
我以为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有六个大不同:
首先,小说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说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艺术创造,他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乾隆与陈阁老,在《鹿鼎记》中写到康熙与鳌拜,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朱元璋与徐达,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历史七分小说的艺术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龙写小说,则撇开历史不说,他设置的小说环境几乎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既驰骋想象,又合情合理。
第二,对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写时,大抵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写江南、写塞北、写少林、写武当,都有详尽具体的描绘,给人以历史知识的熏陶。而古龙写小镇、写山庄、写流水,都是信手拈来,无中生有,尽情发挥,一个靠写实而兼以艺术加工,一个靠激情来构思理想中的社会;在金庸的小说中能领略社会风情,而古龙的小说则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两人小说的结构不同。金庸既摆脱了旧武侠小说陈旧的写法,又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严谨结构,因为他写过电影剧本,又不时运用西方心理描写手段,来充实结构的多层次与多视角,他的小说,放得开,收得拢,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写历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说,长达五卷,有一百多万字,可自始至终主题鲜明,构思严密。可见其扎实的艺术功力。相比之下,古龙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手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第四,在故事衔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环环相扣的情节来组织故事;而古龙则以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前者叫人越读越感受作者的想象奇突,后者则令读者如入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对艺术典型的偏爱。金庸笔下,芸芸众生,除韦小宝外,他最擅长塑造朴实无华的英雄人物,如郭靖、乔峰,都显得厚道、忠诚、大度,甚至有点鲁钝而谦恭;古龙则不同,他更善于描摹英雄人物的机智、潇洒、豪放和不拘小节,如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江鱼儿。相比之下,金庸写机智的人物,未免逊色;古龙笔下的铁中棠、沈浪,也不如陆小凤、楚留香写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与古龙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两人的语言表达上。金庸的文体,在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基础上,为之一变,他的语言老练沉着,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语言,又溶入新文艺的笔触,由于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老读者不致生厌,新读者又击掌叫好。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是说绝对成功,他的某些小说,如《天涯·明月·刀》就有过分追求散文诗的倾向,读来太雅,令读者困惑。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最大成功者。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崛起,使许多武侠小说迷与评论家断言,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可以不读了。换句话说,金庸的创作已达到了武侠小说空前绝后的顶峰。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
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古龙却从武侠小说作家蜂拥而起的港台文坛上脱颖而出。他起步虽晚,却在武侠天地中别开生面,另辟新径,独树一帜,他先后写出了《绝代双娇》、《侠盗楚留香》、《陆小凤》,又写出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七种武器》、《欢乐英雄》,他这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艺术追求,不仅高出了同辈作家诸葛青云、司马翎、曹若冰、忆文、萧逸、卧龙生、秦红、柳残阳、东方玉......而且越过了梁羽生,与金庸并驾齐驱。至古龙于八十年代中期去世,武侠小说界对他的评价已经很高。连金庸的挚友、名作家倪匡也不得不感叹:"在古龙武侠小说出现之前,金庸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但只有古龙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创一种新风格。他的作品构思奇特,人物性格鲜明,如陆小凤、楚留香等,都相当精彩,脍炙人口,人物富有浪漫色彩和激情。"我认为,对古龙小说的这一评价,颇为中肯。于是,我想到了在探讨古龙小说艺术的同时,有必要将金庸与古龙这两位武侠小说名家的艺术风格作一番探讨和比较。
我以为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有六个大不同:
首先,小说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说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艺术创造,他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乾隆与陈阁老,在《鹿鼎记》中写到康熙与鳌拜,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朱元璋与徐达,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历史七分小说的艺术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龙写小说,则撇开历史不说,他设置的小说环境几乎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既驰骋想象,又合情合理。
第二,对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写时,大抵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写江南、写塞北、写少林、写武当,都有详尽具体的描绘,给人以历史知识的熏陶。而古龙写小镇、写山庄、写流水,都是信手拈来,无中生有,尽情发挥,一个靠写实而兼以艺术加工,一个靠激情来构思理想中的社会;在金庸的小说中能领略社会风情,而古龙的小说则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两人小说的结构不同。金庸既摆脱了旧武侠小说陈旧的写法,又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严谨结构,因为他写过电影剧本,又不时运用西方心理描写手段,来充实结构的多层次与多视角,他的小说,放得开,收得拢,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写历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说,长达五卷,有一百多万字,可自始至终主题鲜明,构思严密。可见其扎实的艺术功力。相比之下,古龙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手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第四,在故事衔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环环相扣的情节来组织故事;而古龙则以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前者叫人越读越感受作者的想象奇突,后者则令读者如入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对艺术典型的偏爱。金庸笔下,芸芸众生,除韦小宝外,他最擅长塑造朴实无华的英雄人物,如郭靖、乔峰,都显得厚道、忠诚、大度,甚至有点鲁钝而谦恭;古龙则不同,他更善于描摹英雄人物的机智、潇洒、豪放和不拘小节,如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江鱼儿。相比之下,金庸写机智的人物,未免逊色;古龙笔下的铁中棠、沈浪,也不如陆小凤、楚留香写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与古龙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两人的语言表达上。金庸的文体,在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基础上,为之一变,他的语言老练沉着,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语言,又溶入新文艺的笔触,由于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老读者不致生厌,新读者又击掌叫好。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是说绝对成功,他的某些小说,如《天涯·明月·刀》就有过分追求散文诗的倾向,读来太雅,令读者困惑。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