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的强大威力,一直到本世纪中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依旧在远东战场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张自忠八千骑兵独挡侵华日军二十万之众,就可以有力地证明:骑兵的强势机动力和攻击力,起码不是等数量的火器步兵所可以比拟的,把长篠之战的胜负结果仅仅归之于先进武器的运用,是说不通的。
而且,当时的火枪非常落后,不但瞄准精度差、射击距离近、故障发生率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射击速度慢得惊人。第一步,先要打开火药袋,取出一定份量的火药放入枪管,再用铁钎舂实,然后放入铅弹;第二步,磨擦火石,点燃火绳;第三步,瞄准目标,扣动扳机,使火绳落下点燃火药。这样的射击速度,想要正面与高速机动的骑兵相抗衡,简直是做梦,所以从火器传入日本以后的数十年间,一直没有改变旧式野战的模式。
真正当时的战国群雄中,第一个将火器大规模运用到实战中的,正是武田信玄,他组织起了规模空前的火枪部队,在城池攻守战中发挥了相当惊人的作用。攻城的时候,百炮齐鸣,可以震慑敌胆、削弱守方的士气;守城时据险向下齐射,距离和精度的不足都可以大幅度弥补。上杉谦信也很注重火器的运用,在春日山建设了自己的铁炮作坊。然而,在信长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将其大规模运用到野战中,更没有人敢以之来对抗骑兵。
长篠之战,是织田信长统观全局的战略运用得当,和大胆战术革新的结果,当时,信玄虽死,武田氏实力和威信不堕,成为信长包围网的核心力量,也是要害所在。只要击破武田军,信长的威名可以大振,各地稍微软弱一点的反对势力都会望风而降。正好,武田胜赖违背信玄的遗训向三河出兵,顿兵坚城长篠之下,信长的机会来了。
长篠之战的胜负之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条——
武田军顿兵坚城长篠之下,久而不能攻克,士气逐渐低落。当织田和德川援军来到三河的消息传来以后,以四名臣为首的武田诸将纷纷请求暂退以避其锋,只有胜赖的老师和亲信长坂钓闲、迹部大炊助二人主张趁机决战消灭敌军主力。胜赖采纳了后者的意见。
信长先用骄兵之计,不前解长篠之围,而在设乐川后扎下营寨,以示不敢与武田军正面交锋。继而又派德川家的大久保兄弟率领小股步兵诱敌,促使武田军在己方事先设定好的战场上决战。
为了迟滞武田骑兵的强大机动力,信长在离开安土前就命令每个士兵都要准备木条一支,开战前在设乐川后建起数道拒马栅。利用并不太浅的设乐川和这些拒马栅,使敌军的机动力降到最低点。
信长运用了步枪三段射击技术,即将步枪队排成三列,一列填弹、一列瞄准、一列射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解决当时的火枪射速过慢的问题。而在这些步枪兵左右,还有以三河兵为主力的长枪步兵,策应步枪兵的攻击。
武田骑兵多年未遇敌手,产生了骄傲心理,分成数个梯队冲锋,互相间的联络并不紧密。因此,当第一梯队真田兄弟(信纲、信辉)覆没在步枪齐射下后,第二梯队的赤备(山县昌景等)没有及时止步,在不清楚敌军虚实的情况下,再度成为冤魂野鬼。
就这样,武田骑兵在本来绝对数目就大于己方的织田、德川联军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战术运用下全军覆没,名将战死大半。若非马场信春的拼死殿后,恐怕连胜赖也性命难保。
综上所述,武田军非力不足也,是胜赖的战略和战术运用都远非信长之敌,何况信长的革命性新战术又不是很快可以明了和破解的。如果信玄还在,一则他不会长时间攻不下长篠城,二则善于避战的他不会在此与信长主力决战,因此,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然而,信玄与谦信的战术运用虽然高明,终究是旧时代的旧模式,不管进程怎样,终究要毁在一代革命儿织田信长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