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栋吧 关注:58贴子:563
  • 1回复贴,共1

乐平洪马二氏,自五代十国末期至今一直人才辈出,代属望族。马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乐平洪马二氏,自五代十国末期至今一直人才辈出,代属望族。马氏自南唐末马昭由鄱阳迁乐平下阳里,也就是《铙州府志 乐平地图》所记载的秧坂马家一带。几乎在同一时代,洪氏由洪皓十世祖洪玉由徽州婺源迁往乐平洪岩岩前。一属古永善乡,一属古金山乡。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马氏是由官迁至饶州,由官迁至乐平。五代十国时吴国马朗为饶州府石门镇牙将,马朗即为饶州马氏发始祖,其子马顼为饶州司空,其孙马昭为南唐银青光禄大夫总兵镇守饶州时,把家迁往乐平县之下阳里。此后北宋仁宗时龙图阁大学士马遵即为其四世孙,越州察判,著名诗人马存即为马遵从孙,而南宋宰相马廷鸾则是马遵的七世孙。可以说马氏从湖北黄梅迁饶,从唐末到整个宋朝一直是官宦传家。而洪氏自徽迁乐则是避战乱,洪氏到鄱阳买宅则是为了做粮食生意,洪氏自洪玉始迁至乐到洪士良一直是书商传家。洪士良为洪皓曾祖,(1)“洪皓曾祖士良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在饶州城有商行。”洪皓的祖父身体不好,早故,其父洪彦先和伯父洪彦升由祖父士良培养,住在鄱阳县城。洪遵在洪氏墓志记载了洪士良为何埋在鄱阳而不是乐平,颇有故事性:士良经常往来于乐鄱,他发现距城东五十里的翁潭(2) “纵观其地,山野水驶,意乐之”,便打听地主,为雷氏这弃地,便向雷氏妇说:(3)“欲寻丈地为廪粟之所”,雷氏妇因士良常来,很熟,不疑。洪士良购得地后说:(4)“吾营高燥地多矣,无易此者,异时必葬我于是,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洪士良真高人也。洪遵在洪氏墓志说:(5)“后世知洪氏之兴,实从高祖始”。可见洪氏应是商宦传家。后来洪彦先,洪皓,洪适,洪迈,洪遵均葬在翁潭,也就不奇怪了。自宋朝至满清,宋朝是洪马二氏人才的总爆发期。根据同治版《饶州府志 职官志》记载,马氏:宋代有十一个进士,一个武进士,11个举人,乡举1人,明朝举人只有3人,贡士2人;荐辟3人。清朝只有武举1人。当然光绪年间的武进士御前蓝翎侍卫马政芳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同治版的《府志》不可能有记载的)。乐平市界首村马氏祠堂(红十军建军旧址所在地)前就有马政芳所立的两个大旗墩,上面有马政芳的题名。这可是乐平马氏的镇祠之宝。洪氏:宋代进士14人,举人30人,乡举1人。明朝乡举1人,贡士2人,清朝进士1人,乡举1人,贡士5人,荐辟1人。恩荫不算。这里例举的仅仅是《饶州府志》明确记载的,洪氏马氏家谱中记载的还未算上去。整个宋朝时期,一个小小乐平县光就洪马二氏就有那么多的人才,还且还有两个宰相,可见宋朝时乐平各姓是如何的兴旺。从当时的时代来讲,洪氏主要活动在风雨飘零北宋末年,而马氏一部分活跃在中兴时北宋前中期,而一部分则是摇摇欲坠的南宋末年。马遵于宋仁宗景佑(1034年)中进士,他是乐平有记载的乐平籍第二个宋朝进士,第一个叫黄端安,宋真宗咸平二年(998年)进士。而乐平洪氏第一个中进士的洪彦升则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马遵的从孙马存是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的进士,比洪皓的伯父迟三年。此二人一个是刚猛御史,一个是著名的史学家,诗人“拂膺公”。也就是说当马氏名震朝野时,洪氏才刚刚开始的官宦之路,然而确有后来居上之势。我们常说的“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自然有它的历史积淀。所谓“洪公气节,马氏文章”;“洪公气节”当然指的是洪皓的冷山被囚十几年,忠君为国爱民之气节始终不改。“马氏文章”指的就是千古宏著《文献通考》了。这只是表层意思,实际上这八个字指的就是我们乐平人几千来形成的一种骨气和风范,说白了就是“乐平精神”;也是整个饶州府风格的代表。明朝万历巡按陈于廷在(6)《饶州府志 序二》中说:“彼洪崖风逝之所,磅礴鄱湖锦江之所,涵亭灵淑之气,蔚为人豪,如:陶士行之勋业,雷仲公之际清修,赵子直之持正,洪忠宣(洪皓字)之坚节,马贵与(马端临字)之宽博。”只要谈到饶州必有“洪马精神”,古以有之,代代不断。当然“洪公气节”并不是说洪氏只有气节,洪氏在史学、金石、诗词方面的造诣决不低于马氏,《松漠记闻》、《容斋随笔》、《夷坚志》、《盘洲文集》,《隶释》等等无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而马氏气节更是日月可昭。宋亡后,“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五年(宋祥兴元年)十一月, 征宋故相马廷鸾、章鉴赴阙,不至。”“征宋故相马廷鸾赴阙,不至。”短短几句话,看似平常,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的凶险的。廷鸾在给他夫人写的墓志就说道:(7)“使者受朝命迫余就道,怵余行者滔滔,止余行者寥寥,余之出处实为狼狈,夫人独命小史质诸神,得阴阳樨之繇,命诸子延使者入卧内视余疾,使者不得已,以疾闻-----”,廷鸾不至元庭可见当时的难处。当然也看出马氏之风格。(8)“朝使求端临出使文书,以亲疾力辞之,侍疾不脱官带,奉汤药。廷鸾卒,稍起为学官,历任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教授,三月引年归老。”马氏誓不为二臣!骨气可表!另据(9)《饶州府志 杂类志》所载:“洪忠宣留冷山时-------马侍郎朴据节以死,无能明者,公还朝,为陈本末,韶赠礼部尚书”,文章不长,著字不多,然而马氏“据节以死”四字,那是舍生取义,铁血忠魂啊!


IP属地:广西1楼2012-03-27 17:44回复
    其中必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马氏气节古以有之,由此上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时,使者以宏出使西城,被匈奴囚禁十几年,不屈,后和苏武同返家乡。马氏之义士多矣!书到此处不能不让人热血激荡,心潮澎湃。真可谓:洪马气节,文献流芳!洪马气节和文章,代有可表。然而洪马二氏之肝胆相照,相互提携,诗书传家,文采风流,则值得大书特表的了。冷山被囚,马氏死难,洪氏仗义,之中的艰苦卓绝,我们只能靠猜想了,从能找的片言只语中可见洪马二氏当时的凶险。洪马二氏既为当地望族,在朝为官的有如此之多,无论从官场礼节,还是从洪马二氏的为人而言,二氏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就为人处世来讲,洪遵对其高祖的评价的记载颇有说明性:“高祖为人,以气节自许,重然诺,勇于为义,诺嗜欲然,乡党推为表德。”马廷鸾在(10)《题洪厚齐行状后》言:“余家与洪氏有连,从曾伯祖老山翁客惠敏二文公门,晚岁与文敏公与文敏公相与尤厚”。老山翁即马登,马存从子,《马存传》日(11):“(存)从子登字遂良,善秦篆颜书,早以诗文交诸老宿,闻见博雅,自号老山翁。”宋孝宗乾道元年(1115年),洪适迁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12)“甚赞马登理学高材,上奏朝廷,授登秘教。”文敏公洪迈也,文惠公洪适也。有趣的是114年后的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乐平洪斗祥中黄朴榜进士。(13)“马廷鸾以笃实荐,由两浙运管入主官告院,轮奏陈楮利弊,上称善,迁国子监丞。”洪马二相当然从未逢面,也不可能逢面,然而百年豪情,人神相惜却是有的,(14)“是夜梦至一所,遇士大夫,蕴藉修整,衣冠伟然,盖洪盘洲丞相也,与余言甚欢,日余为中书舍人,未尝治虞丞相,余梦忆二公同时立朝,不记甚官位之相去何如也,私窃叹息-------叹息久之,乃寤,是何祥也,而考文惠本末,知其生于政和丁酉乞于淳熙甲辰,得年六十八,自乾道初罢相,闲居二十年,优游考终盛福人也,谨记于册,以希他日之验云。”宋朝二名相,生不相逢,而梦中神交,何等佳话。盖因二人走过的路相似,心也相惜。廷鸾七岁而丧父,童年孤苦,洪适少时,父亲被囚冷山,只有母亲操持生计,似同无父。二人都是少年自立,两人都当过秘书省正字,都因忤时逆而迁,又分别在48,49岁那年当宰相,二来都为官正直,文采风流,在不能为时辞官,闲居十几年留下诸多佳作。洪氏《盘洲文集》、《隶释》、《隶续》、《隶韵》等,马氏《碧梧玩芳集》、《义礼本经疏》、《读史旬编》、〈披云堂记〉等。马廷鸾与洪适神交,而马登与洪适兄弟则是人交了。廷鸾在《跋山谷书刘梦得竹枝歌后》一文中写道:(15)“先从曾祖老山翁客三公(洪适、洪迈、洪遵)门下,每相与鉴定法书。一日,吾祖指言欧阳率更九成宫非雍本,既而真雍本,吾失言,罚作绛韵诗三百韵,以为笑乐。”


    IP属地:广西2楼2012-03-27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