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洪马二氏,自五代十国末期至今一直人才辈出,代属望族。马氏自南唐末马昭由鄱阳迁乐平下阳里,也就是《铙州府志 乐平地图》所记载的秧坂马家一带。几乎在同一时代,洪氏由洪皓十世祖洪玉由徽州婺源迁往乐平洪岩岩前。一属古永善乡,一属古金山乡。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马氏是由官迁至饶州,由官迁至乐平。五代十国时吴国马朗为饶州府石门镇牙将,马朗即为饶州马氏发始祖,其子马顼为饶州司空,其孙马昭为南唐银青光禄大夫总兵镇守饶州时,把家迁往乐平县之下阳里。此后北宋仁宗时龙图阁大学士马遵即为其四世孙,越州察判,著名诗人马存即为马遵从孙,而南宋宰相马廷鸾则是马遵的七世孙。可以说马氏从湖北黄梅迁饶,从唐末到整个宋朝一直是官宦传家。而洪氏自徽迁乐则是避战乱,洪氏到鄱阳买宅则是为了做粮食生意,洪氏自洪玉始迁至乐到洪士良一直是书商传家。洪士良为洪皓曾祖,(1)“洪皓曾祖士良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在饶州城有商行。”洪皓的祖父身体不好,早故,其父洪彦先和伯父洪彦升由祖父士良培养,住在鄱阳县城。洪遵在洪氏墓志记载了洪士良为何埋在鄱阳而不是乐平,颇有故事性:士良经常往来于乐鄱,他发现距城东五十里的翁潭(2) “纵观其地,山野水驶,意乐之”,便打听地主,为雷氏这弃地,便向雷氏妇说:(3)“欲寻丈地为廪粟之所”,雷氏妇因士良常来,很熟,不疑。洪士良购得地后说:(4)“吾营高燥地多矣,无易此者,异时必葬我于是,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洪士良真高人也。洪遵在洪氏墓志说:(5)“后世知洪氏之兴,实从高祖始”。可见洪氏应是商宦传家。后来洪彦先,洪皓,洪适,洪迈,洪遵均葬在翁潭,也就不奇怪了。自宋朝至满清,宋朝是洪马二氏人才的总爆发期。根据同治版《饶州府志 职官志》记载,马氏:宋代有十一个进士,一个武进士,11个举人,乡举1人,明朝举人只有3人,贡士2人;荐辟3人。清朝只有武举1人。当然光绪年间的武进士御前蓝翎侍卫马政芳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同治版的《府志》不可能有记载的)。乐平市界首村马氏祠堂(红十军建军旧址所在地)前就有马政芳所立的两个大旗墩,上面有马政芳的题名。这可是乐平马氏的镇祠之宝。洪氏:宋代进士14人,举人30人,乡举1人。明朝乡举1人,贡士2人,清朝进士1人,乡举1人,贡士5人,荐辟1人。恩荫不算。这里例举的仅仅是《饶州府志》明确记载的,洪氏马氏家谱中记载的还未算上去。整个宋朝时期,一个小小乐平县光就洪马二氏就有那么多的人才,还且还有两个宰相,可见宋朝时乐平各姓是如何的兴旺。从当时的时代来讲,洪氏主要活动在风雨飘零北宋末年,而马氏一部分活跃在中兴时北宋前中期,而一部分则是摇摇欲坠的南宋末年。马遵于宋仁宗景佑(1034年)中进士,他是乐平有记载的乐平籍第二个宋朝进士,第一个叫黄端安,宋真宗咸平二年(998年)进士。而乐平洪氏第一个中进士的洪彦升则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马遵的从孙马存是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的进士,比洪皓的伯父迟三年。此二人一个是刚猛御史,一个是著名的史学家,诗人“拂膺公”。也就是说当马氏名震朝野时,洪氏才刚刚开始的官宦之路,然而确有后来居上之势。我们常说的“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自然有它的历史积淀。所谓“洪公气节,马氏文章”;“洪公气节”当然指的是洪皓的冷山被囚十几年,忠君为国爱民之气节始终不改。“马氏文章”指的就是千古宏著《文献通考》了。这只是表层意思,实际上这八个字指的就是我们乐平人几千来形成的一种骨气和风范,说白了就是“乐平精神”;也是整个饶州府风格的代表。明朝万历巡按陈于廷在(6)《饶州府志 序二》中说:“彼洪崖风逝之所,磅礴鄱湖锦江之所,涵亭灵淑之气,蔚为人豪,如:陶士行之勋业,雷仲公之际清修,赵子直之持正,洪忠宣(洪皓字)之坚节,马贵与(马端临字)之宽博。”只要谈到饶州必有“洪马精神”,古以有之,代代不断。当然“洪公气节”并不是说洪氏只有气节,洪氏在史学、金石、诗词方面的造诣决不低于马氏,《松漠记闻》、《容斋随笔》、《夷坚志》、《盘洲文集》,《隶释》等等无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而马氏气节更是日月可昭。宋亡后,“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五年(宋祥兴元年)十一月, 征宋故相马廷鸾、章鉴赴阙,不至。”“征宋故相马廷鸾赴阙,不至。”短短几句话,看似平常,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的凶险的。廷鸾在给他夫人写的墓志就说道:(7)“使者受朝命迫余就道,怵余行者滔滔,止余行者寥寥,余之出处实为狼狈,夫人独命小史质诸神,得阴阳樨之繇,命诸子延使者入卧内视余疾,使者不得已,以疾闻-----”,廷鸾不至元庭可见当时的难处。当然也看出马氏之风格。(8)“朝使求端临出使文书,以亲疾力辞之,侍疾不脱官带,奉汤药。廷鸾卒,稍起为学官,历任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教授,三月引年归老。”马氏誓不为二臣!骨气可表!另据(9)《饶州府志 杂类志》所载:“洪忠宣留冷山时-------马侍郎朴据节以死,无能明者,公还朝,为陈本末,韶赠礼部尚书”,文章不长,著字不多,然而马氏“据节以死”四字,那是舍生取义,铁血忠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