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兰北京人,母亲李桂云是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员。从小随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唱段,嗓音清脆洪亮,常扮演娃娃生参加演出。在15岁那年正式学习京剧。拜万宝坤和朱永祥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她学习很刻苦,嗓音圆润,过不多久就登台演出京剧《御碑亭》、《宝莲灯》、《玉堂春》等戏。 1945年李忆兰参加了晋冀鲁豫答八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队伍中的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 北京解放后,她和丈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李和曾同志一起随“华北平剧社”来到北京。这个剧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这一时期,她演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在《三打祝家庄》里,扮演顾大嫂,1950年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 1952年全国搞第一次戏曲汇演时,当时北京市评剧团要排一个名叫《女教师》的新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中国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领导听她试唱了几句《刘巧儿》,觉得她的大嗓很好听,就觉得让她演主角。她是头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思想上压力很大。于是她天天吊嗓子,从小嗓改成大嗓,从唱京剧改成唱评剧,一字一字地抠,一板一板地练。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女教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她演得很成功,汇演中,剧本得了优秀奖,李忆兰的了演员二等奖。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评剧团有了这样的好演员,怎么能舍得放走呢?最后决定把她留下来。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来,这对她可是个大考验,但是在她的脑子是想自己唱京剧已经有十来年了,现在要放弃它改学毫无基础的评剧,岂不太可惜了;但她又想:**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应当只想自己的得失,于是就坚决地表示: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观众喜欢,我唱什么都行。就这样她离开了相处十年的京剧界,来到了北京市评剧团。在电影“花为媒”中,李忆兰扮演了李月娥,深受好评,在故事片电影“画中人”里李忆兰演女一号,当时中国一年或几年才产一部电影,当年李忆兰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李忆兰北京人,母亲李桂云是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员。从小随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唱段,嗓音清脆洪亮,常扮演娃娃生参加演出。在15岁那年正式学习京剧。拜万宝坤和朱永祥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她学习很刻苦,嗓音圆润,过不多久就登台演出京剧《御碑亭》、《宝莲灯》、《玉堂春》等戏。 1945年李忆兰参加了晋冀鲁豫答八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队伍中的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 北京解放后,她和丈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李和曾同志一起随“华北平剧社”来到北京。这个剧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这一时期,她演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在《三打祝家庄》里,扮演顾大嫂,1950年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 1952年全国搞第一次戏曲汇演时,当时北京市评剧团要排一个名叫《女教师》的新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中国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领导听她试唱了几句《刘巧儿》,觉得她的大嗓很好听,就觉得让她演主角。她是头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思想上压力很大。于是她天天吊嗓子,从小嗓改成大嗓,从唱京剧改成唱评剧,一字一字地抠,一板一板地练。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女教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她演得很成功,汇演中,剧本得了优秀奖,李忆兰的了演员二等奖。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评剧团有了这样的好演员,怎么能舍得放走呢?最后决定把她留下来。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来,这对她可是个大考验,但是在她的脑子是想自己唱京剧已经有十来年了,现在要放弃它改学毫无基础的评剧,岂不太可惜了;但她又想:**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应当只想自己的得失,于是就坚决地表示: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观众喜欢,我唱什么都行。就这样她离开了相处十年的京剧界,来到了北京市评剧团。在电影“花为媒”中,李忆兰扮演了李月娥,深受好评,在故事片电影“画中人”里李忆兰演女一号,当时中国一年或几年才产一部电影,当年李忆兰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