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没有的,并不代表不存在;
史书上有的,不一定是真的。
读史的态度如果太过严谨,在很多地方就会很纠结。
小说固然好看,把历史像司马迁写成小说,加上笔者很多的主观,也会很好看,但失之严谨。
有人秉笔直书为了真实,有人写作、窜改为了政治统治,有人创作为了流行、为了名利,这个世上有多少人知行合一? 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的就是来自当事人真实的、原本的想法的反映吗? 论战的时候抠字眼是为了作者,还是为我们自己?
我们听、说、读、写的时候带着多少自己的主观、笔者的主观? 完全客观做得到吗? 客观不为主观服务又有什么意义吗?
小说的故事从来没在现实中发生过? 又来源于生活,可能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场景。
历史的故事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发生过,却又都是过去式,不存在了。我们的五官感觉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们又在感同身受。
我们读史有多少有意无意被笔者引导、暗示? 跟着笔者的主观在盲人摸象?
按二千多年传统史观(儒家史观),读史要自己去发现微言大义,圣人、贤者、笔者的良苦用心,我们还要选择性无视,为贤者隐、为大人隐、为圣人隐。
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又学着去批判的、辩证的读史。
孰是庄周,孰又是蝴蝶? 世界在我们的梦中,还是我们在别人的梦中? 时空交错,我们何去何从?
史书上有的,不一定是真的。
读史的态度如果太过严谨,在很多地方就会很纠结。
小说固然好看,把历史像司马迁写成小说,加上笔者很多的主观,也会很好看,但失之严谨。
有人秉笔直书为了真实,有人写作、窜改为了政治统治,有人创作为了流行、为了名利,这个世上有多少人知行合一? 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的就是来自当事人真实的、原本的想法的反映吗? 论战的时候抠字眼是为了作者,还是为我们自己?
我们听、说、读、写的时候带着多少自己的主观、笔者的主观? 完全客观做得到吗? 客观不为主观服务又有什么意义吗?
小说的故事从来没在现实中发生过? 又来源于生活,可能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场景。
历史的故事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发生过,却又都是过去式,不存在了。我们的五官感觉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们又在感同身受。
我们读史有多少有意无意被笔者引导、暗示? 跟着笔者的主观在盲人摸象?
按二千多年传统史观(儒家史观),读史要自己去发现微言大义,圣人、贤者、笔者的良苦用心,我们还要选择性无视,为贤者隐、为大人隐、为圣人隐。
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又学着去批判的、辩证的读史。
孰是庄周,孰又是蝴蝶? 世界在我们的梦中,还是我们在别人的梦中? 时空交错,我们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