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窦唯说起,1995年那张《艳阳天》,已经露出了窦唯准备入手器乐作品的小小意图,1998年的《山河水》,大气却精细的电子作品,取诸山河林木草气暮云,人声被藏在了曲子后面那个不显眼的位置,1999年《幻听》清晰明显的仙境音乐之后,窦唯再没开口唱歌。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自愿放弃了语言这种工具作为表达和传播的功效,他用古乐古器在自创的旋律里成了沉默的神仙。之后的作品更是离大众的正常喜好愈来愈远,窦唯却一脸平然地走上这条自绝于人民的道途。
在他消极与怀疑的性格里,对于这样的风格转变他没有悔恨——他在这条晦涩难懂的路上懂得了同时也尝到了音乐对于精神内心的愉悦满足,因此他走得如此坚决。他似乎不再需要观众的掌声与尖叫,观众如同曾经自己音乐里的人声与说唱,他忽略了语言,自然也不再期待观众的反应。然而这在完整看来却是带着实验性质的探索——他曾经下意识地歌唱,带着人声与歌词(认为这是唱歌必备的要素),在后来的转变中,这样的歌唱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于是他舍去了人声歌词,改变方式,却发现这种新作的仙乐似乎能够符合自己的意图,于是他就这样自发自动地走了下去——这样来看,即便某天窦唯重新开口唱歌,也不为怪,因为这种转变恰好可以归进这条音乐实验的长途跋涉中。
在他消极与怀疑的性格里,对于这样的风格转变他没有悔恨——他在这条晦涩难懂的路上懂得了同时也尝到了音乐对于精神内心的愉悦满足,因此他走得如此坚决。他似乎不再需要观众的掌声与尖叫,观众如同曾经自己音乐里的人声与说唱,他忽略了语言,自然也不再期待观众的反应。然而这在完整看来却是带着实验性质的探索——他曾经下意识地歌唱,带着人声与歌词(认为这是唱歌必备的要素),在后来的转变中,这样的歌唱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于是他舍去了人声歌词,改变方式,却发现这种新作的仙乐似乎能够符合自己的意图,于是他就这样自发自动地走了下去——这样来看,即便某天窦唯重新开口唱歌,也不为怪,因为这种转变恰好可以归进这条音乐实验的长途跋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