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杰里.克利弗的虚构文学创作手法对科幻小说故事创作的指导(一)
“没有冲突=没有故事”
真是一个冗长的篇名,不过笔者已经尽自身能力精简了又精简。另本不想用“文学”这一文艺范儿的词语,但无奈小说体裁的码字游戏又被公认为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鉴于中流砥柱的下场通常都不得善终,所以笔者认为随大流明哲保身是种不错的选择。折腾了几个来回最后实在不想改了,就将就着看吧。
言归正传,先简介一下我们老师杰里.克利弗先生。杰里.克利弗是“作家阁楼”的创建者——过去20年里芝加哥最成功的独立作家工作室。他曾在伊利诺伊大学和西北大学学习写作,并在西北大学教授小说写作10余年。他一直为Barnes & Noble以及《读者文摘》做专门讲座,并开设了“即兴写小说”网上课程。克利弗在多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且是几本畅销书的“影子写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他潜心研究创作过程,找到使每个故事,每个作家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克利弗在他的写作理论中把小说故事概括为五个关键元素: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和展示。它们与我们所熟知的小说故事三要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些我们将在以后的单独篇幅谈到。
本文我们要重点要讨论的是,克利弗在他的写作理论中用了大量篇幅着重强调的冲突+行动+结局=故事,而他本人也调侃地将虚构文学的创作戏称为“一种不断制造冲突的肮脏的游戏”。克利弗认为作为在虚构文学的创作中,作者必须不断制造冲突,驱使人物通过一定的行动去面对和解决问题,然后得到冲突是否得到被解决的结果,这是整个小说故事情节的基本构架。
但这和我们即将要说到的科幻小说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作为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文学作品类型,科幻小说必须遵循虚构文学创作的原则。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下许多科幻小说作者并不遵循这些原则,在创作科幻小说过程中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把握,而是硬生生的往故事中塞入整页整页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和生涩拗口的专业术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困难重重,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启用搜索引擎和图书馆恶补相应基础理论才能勉强翻越作者设下的重重障碍,这不仅让故事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而且是一种考验读者耐心的冒险手段。笔者认为,产生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科幻小说作者的科学素养一般高于普通大众,这让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总是觉得普及科学知识是知己肩负的一种不可推卸的重任,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狂妄自大的情绪。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字字句句都不停炫耀他比你更聪明,你会喜欢他吗?你会认真听取他的见解吗?你会对他的故事产生共鸣吗?毫不客气的讲,对于这种得瑟个没完的人,我不抽他两个嘴巴让他赶紧滚蛋就已经是很宽容的表现了。因为任何人在自己所精通的领域或者自己的专业上都能轻易地忽悠住一定数量的人,这是很平常的道理。如果以此为傲,那只是井底之蛙的另一种表现。科幻小说应该有别于科普作品,既然是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以讲故事为主,浓缩和拔高生活现实,创造出经典且合理的故事情节,让读者产生身份认同感和共鸣。讲道理和提高个人科学修养的那是科普作品的任务。笔者认为,读者相对于作者来说,就相当于客户相对于供货商,绝对不应该是老师相对于学生。想想我们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吧,与文学作品相比,严谨且错误甚少,但你喜欢读它们吗?
就此打住,不然会扯得更远,笔者不想沦为那种只有意见没有建议的人。我们继续回到克利弗的虚拟文学创作手法和科幻小说的话题上来。
克利弗认为,一个纯粹的故事都必须包含冲突、行动和结局。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遇到了问题(冲突),他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努力做出某些反应(行动),最后他将得到一个结果,要么成功了,要么失败了(结局)。这是无论长篇短篇都适用的原则,其区别只在于,短篇小说因为人物和场景数量的限制较长篇小说篇幅短。但在冲突的强烈程度上并不因篇幅的限制而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