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螾
摘要: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王莽政权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期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视泰山为“易姓受命”之地。王莽利用这一社会思潮,成功取代了汉室政权,创建新朝。而封禅之说亦因之成为新莽王朝的廷议热点。新室君臣刻制封禅告天玉牒,准备筑坛岱巅告祀天地,但封坛难筑,新室不昌,新末社会大动荡的暴发,使泰山成为赤眉军的根据地,王莽政权也随即覆亡,其所拟议的封禅之举最终胎死腹中。
关键词:王莽;封禅;玉牒;赤眉军;泰山历史
公元8年至25年间出现的王莽新朝,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却在泰山历史上留下一段未泯史痕:2000年11月在汉长安城遗址中出土了一方王莽封禅玉牒,上面赫然镌刻着:“封坛泰山新室昌。”[1] 重出幽宫的新莽玉牒残字,可使人藉以追寻那段风起云伏的河山岁月。
泰山灾异与王莽禅代:
西汉末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土地兼并、奴婢剧增和灾民流离,使西汉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社会各阶级开始对汉王朝的统治感到失望以至绝望,于是乃有方士和儒生根据战国以来流行的“五德说”和“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制造出汉朝命运即告完结,世间将要改朝换代的政治舆论。一时种种神秘预言不胫而走,一种神圣怪诞的光晕笼罩着当时的泰山上下。
——在战国时齐人邹衍结合齐地原始宗教推论出的“五德终始说”中,将古老的泰山信仰也包纳其系统之中,泰山划为五岳中之东岳,属于五行中之“木”德(其余华属金德,恒属水德,霍属火德,嵩属土德),代表着东方、春季、青色以及万物所生。自此泰山便有了一岁之首、万物之始的新含义,自然就引申为人的一生之始,家族相嗣的一代之始,乃至一个王朝改朝换代之始(参《徐北文文集·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五行论者即认为王朝是按五行之德来嬗代的,故政权的每次更迭,开国之君必须要到泰山封禅祭天,向上天报告成功,取得上天的认可。此如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所论:“五德说即演‘五德转移,天命无常’的道理,三统说是模仿五德说而作的,这中心思想自然一样。封禅说虽简单些,但它说泰山是新受命的帝王封禅告天的地方,自古以来已有七十二代的帝王到过泰山封禅,则也是一种革命受命的学说。这几种学说天天鼓吹,使得一般人深信受了天命的天子是常会被革职的,只要皇帝做得不好,失了上天的抚育黎元的用意,就应当有新的皇帝起来嬗代。那时人看皇帝是上帝的官吏,符应是上天给他的除书,封禅是上任时发的奏书,五德和三统的改制是上任后的一套排场。”(《古史辨》第五册下编,页466)。
于是,在这场“五德终始”的社会思潮中,泰山便成了一处预兆着西汉王朝未来命运的神秘地点。
《汉书》卷七五《眭弘传》云:“孝昭元凤三年(前78)正月,泰山莱芜山(即今莱芜城北冠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又卷二七《五行志》云:“ 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二月,泰山桑谷有鸢焚其巢,郡人孙通等闻山中群鸟鸢鹊声,往视,见巢然(燃),尽堕池中,有三鸢鷇烧死。”一时间泰山异象丛出,在“天人感应”神秘气氛十分浓厚的西汉,引起世间普遍的恐慌和猜测。对此,世人根据自己的政治意愿,为怪异现象作出不同的诠释,对于前者,“公羊学”大师、鲁人眭弘“推《春秋》之意”,宣称:“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这意味着汉朝气数已尽,神器将要易手。故眭弘认为当此汉帝应当顺从天意,“宜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对于后者,则有人推卜这是大臣王莽独“任社稷之重”,而将“易姓”改朝的不祥之兆。
外戚兼大儒的王莽,就是在这种社会呼声中,开始了他取代西汉的政治运筹。
王莽出身于显贵的外戚五侯之家,其家族与泰山颇有关联。据王莽《自本》:“项羽起,封(故齐王)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 之王家,因以为氏。”(《汉书》卷九八《元后传》)王莽先祖田安所建济北国都博阳,即在泰山南麓(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村),其后王氏所居之东平陵,亦在泰山附近(今山东济南市东七十里)。泰山之于王莽,实为故乡之神山。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莽在常安(新莽时长安改名常安)明堂举行封建诸侯之礼,特命“钦告岱宗”(《汉书》卷九九《王莽传》)。此典仅祭泰山而未及他岳,似体现了泰山在新莽王朝所具至高无上之地位。
摘要: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王莽政权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期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视泰山为“易姓受命”之地。王莽利用这一社会思潮,成功取代了汉室政权,创建新朝。而封禅之说亦因之成为新莽王朝的廷议热点。新室君臣刻制封禅告天玉牒,准备筑坛岱巅告祀天地,但封坛难筑,新室不昌,新末社会大动荡的暴发,使泰山成为赤眉军的根据地,王莽政权也随即覆亡,其所拟议的封禅之举最终胎死腹中。
关键词:王莽;封禅;玉牒;赤眉军;泰山历史
公元8年至25年间出现的王莽新朝,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却在泰山历史上留下一段未泯史痕:2000年11月在汉长安城遗址中出土了一方王莽封禅玉牒,上面赫然镌刻着:“封坛泰山新室昌。”[1] 重出幽宫的新莽玉牒残字,可使人藉以追寻那段风起云伏的河山岁月。
泰山灾异与王莽禅代:
西汉末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土地兼并、奴婢剧增和灾民流离,使西汉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社会各阶级开始对汉王朝的统治感到失望以至绝望,于是乃有方士和儒生根据战国以来流行的“五德说”和“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制造出汉朝命运即告完结,世间将要改朝换代的政治舆论。一时种种神秘预言不胫而走,一种神圣怪诞的光晕笼罩着当时的泰山上下。
——在战国时齐人邹衍结合齐地原始宗教推论出的“五德终始说”中,将古老的泰山信仰也包纳其系统之中,泰山划为五岳中之东岳,属于五行中之“木”德(其余华属金德,恒属水德,霍属火德,嵩属土德),代表着东方、春季、青色以及万物所生。自此泰山便有了一岁之首、万物之始的新含义,自然就引申为人的一生之始,家族相嗣的一代之始,乃至一个王朝改朝换代之始(参《徐北文文集·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五行论者即认为王朝是按五行之德来嬗代的,故政权的每次更迭,开国之君必须要到泰山封禅祭天,向上天报告成功,取得上天的认可。此如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所论:“五德说即演‘五德转移,天命无常’的道理,三统说是模仿五德说而作的,这中心思想自然一样。封禅说虽简单些,但它说泰山是新受命的帝王封禅告天的地方,自古以来已有七十二代的帝王到过泰山封禅,则也是一种革命受命的学说。这几种学说天天鼓吹,使得一般人深信受了天命的天子是常会被革职的,只要皇帝做得不好,失了上天的抚育黎元的用意,就应当有新的皇帝起来嬗代。那时人看皇帝是上帝的官吏,符应是上天给他的除书,封禅是上任时发的奏书,五德和三统的改制是上任后的一套排场。”(《古史辨》第五册下编,页466)。
于是,在这场“五德终始”的社会思潮中,泰山便成了一处预兆着西汉王朝未来命运的神秘地点。
《汉书》卷七五《眭弘传》云:“孝昭元凤三年(前78)正月,泰山莱芜山(即今莱芜城北冠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又卷二七《五行志》云:“ 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二月,泰山桑谷有鸢焚其巢,郡人孙通等闻山中群鸟鸢鹊声,往视,见巢然(燃),尽堕池中,有三鸢鷇烧死。”一时间泰山异象丛出,在“天人感应”神秘气氛十分浓厚的西汉,引起世间普遍的恐慌和猜测。对此,世人根据自己的政治意愿,为怪异现象作出不同的诠释,对于前者,“公羊学”大师、鲁人眭弘“推《春秋》之意”,宣称:“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这意味着汉朝气数已尽,神器将要易手。故眭弘认为当此汉帝应当顺从天意,“宜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对于后者,则有人推卜这是大臣王莽独“任社稷之重”,而将“易姓”改朝的不祥之兆。
外戚兼大儒的王莽,就是在这种社会呼声中,开始了他取代西汉的政治运筹。
王莽出身于显贵的外戚五侯之家,其家族与泰山颇有关联。据王莽《自本》:“项羽起,封(故齐王)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 之王家,因以为氏。”(《汉书》卷九八《元后传》)王莽先祖田安所建济北国都博阳,即在泰山南麓(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村),其后王氏所居之东平陵,亦在泰山附近(今山东济南市东七十里)。泰山之于王莽,实为故乡之神山。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莽在常安(新莽时长安改名常安)明堂举行封建诸侯之礼,特命“钦告岱宗”(《汉书》卷九九《王莽传》)。此典仅祭泰山而未及他岳,似体现了泰山在新莽王朝所具至高无上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