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要如何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呢?首先,我们要对平等性智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平等性智”就是般若正智,而从般若正智观自他有情都是一体平等的,无二无别的,也就是等视众生的意思;而观诸法的体性也都是一体平等的,无二无别的。简言之,法相虽然千差万别,法体本无有二,所以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也就是等持万法的意思。由于等视众生,我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于等持万法,法执也就无由存立。我法二执一旦泯灭了,三惑自然永断,当下也就成等正觉。这时候自然的“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 印。” 当然,这种话说起来好像很轻松容易,但要观自他有情及一切诸法悉皆平等,无二无别,其实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没有深观的智慧,那麽你的心要与平等性智相应相契合,那真是难上加难了!所谓自他一体平等的观念,不是说了就算,而是你念念都是这麽想才算呀!如果你与他人相较,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或者总认为自己比较重要,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已不平等了!要与其他一切有情众生,完全处于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的境界中,那真是很不容易呀!如果你总认为自己好就好了,而别人好不好,你根本不在乎,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就不平等了!如果你能够换个想法,以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在利益自己,以先成就别人的好,来成就自己的好。那麽自他也就平等了!所以,说难也不是真的难,那是因为众生的死脑筋死观念一直转不过来,所以才说难。其实,你只要将观念、看法或立场改变一下,那可能就会变成 轻而易举的事了!
再说,要观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无二无别,那也是很不容易的啦!尤其在修道位上的众生,更会感受到诸法的千差万别相。你如果跟他说这一切法都是平等如梦幻,他是很难接受,也很难信入。这就是典型的“法执”。其实,一切经论都是空拳黄叶止啼之说,决定不实,若执以为实有,岂不是颠倒?再说,所谓的平等性智,它所指的是法性而不是法相。法性虽然是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却无妨于法相上的千差万别呀!所谓森罗万象许峥嵘,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诸法的体性就是空性。从空性上来看,诸法都是平等一如的,这有何难呢?我们常说的“入不二门”,这个“不二”指的就是平等一如的意思。
观自他有情平等不二,自然的也就无我执了!而观诸法悉皆平等,自然的也就无法执了!我法二执已无,心自然的也就无贪、瞋、痴等毛病,这就是所谓的平等性智心无病。当然,我们这麽说,纯粹是站在因位或因地法行上而言。其实,法也可以站在果地觉这方面来看。从果上来看,实在没有什麽“等”或“不等”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平等”。这也就是说,性自平等,而无能等者。有“等”有“不等” ,有“能等”有“所等”,那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推而广之,有“觉”有“迷”,有“能觉”有“所觉”,那也是二法,不是佛法。因此,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根本无所谓的“等”或“不等”,也不存在所谓的“觉”或“不觉”,那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再说,有“见”有“不见”,有“能见”有“所见”,那也都是妄见,而非真见;有“证”有“不证”,有“能证”有“所证”,那也都不是真证。甚至于有“迷”有“悟”,有“能悟”有“所悟”,那也不是真悟。很多修行者一辈子都堕在这种相对知见的牢笼中而不自知。其实,在体性上来看,实在没有这些“恼人”的问题,而且不是做了才没有,而是在本性中本来就没有。但如果你不是真正的“ 过量人”,而且也不能够“通达无取舍”,那麽我们这麽说,你也许还是半信半疑哩!今天我们这麽说,意在哪里呢?我们恳切地期盼诸仁者能够将知见往更上一层来提升。如果始终以小知小见轻心慢心而冀最上乘,那无异缘木求鱼啊!
当然啦!做为“直指本怀”的禅,自然的无涉于因地之法行,但它所接引的对象是那些上根利智或最上乘根器之人。就中下根器之人而言,自然的也存在着修证上的问题,因为你若不修的话,将永远是个凡夫呀!简言之,除了“禅”以外,一切“教下”都有修证上的问题。在法相宗唯识方面,自然的也就有修证上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转识成智。而在转识成智的修道过程中,我们发现重点是在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在八个识中,前五识是非恒非审,也就是说它不恒常,也没有审察的功能。既然连审察的功能都没有,自然的也就没有修证的问题。而第八识是恒而非审,也就是说它也没有审察的功能,当然也谈不上修证的问题。简言之,前五识及第八识只在果位上转识成智,而没有因地法行的问题。再来是第六识,它是审而不恒,也就是说它虽然有审察的功能,但却不恒常。它会随时间而反反覆覆地变化流转。所以在第六识上做工夫会觉得很辛苦,断妄归真做起来会事倍功半。因为第六识的妄念,断了又生,生了又断,反反覆覆,实在没有了时。因此,在八个识中,从第七识来下手做工夫是比较理想的做法。因为第七识是亦恒亦审,也就是说它是恒常的,又有审察的功能,而且又以“思量”为其性相,而本身又是无记性,所以拿它来做工夫是最恰当的啦!简言之,只要将第七识所执以为是的那些不正确的知见、想法、看法或观念加以修正,那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