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吧 关注:53贴子:696
  • 2回复贴,共1

蒋兆和名作《杜甫像》:刻画杜甫的孤寂与傲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2-04-13 11:28回复
    1928年是转折之年师从徐悲鸿走向成熟
    1928年,对于年轻的蒋兆和来说,是他一生中的转折之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外交博士黄警顽那里结识了徐悲鸿 ,之后爱才如命的徐悲鸿便请蒋兆和留住于南京大学他的画库里长达两年,而后 ,又留于家中数月。
    蒋兆和有幸观摩徐悲鸿作画,并饱览他的收藏,两人还一起畅叙中国画业的前程。在恩师的引领下,蒋兆和从萌动开始走向成熟。1929年,25岁的蒋兆 和带着极富浪漫色彩的两张人体变形图案画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美展。他的前卫画风在众多才子之中脱颖而出,被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看中,一举成为中央大学助教。 后经徐悲鸿介绍,又成为上海美专的素描教授。
    作为徐悲鸿的追随者,蒋兆和是徐氏写实主义绘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和积极的弘扬者。徐悲鸿去世后 ,其所倡导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理念和教学体系,主要靠蒋兆和进行延续和深化。因此说,20世纪中国写实绘画的传播与完成,最重要贡献者就是此 二人。晚年,蒋兆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徐氏绘画观,注重中国传统绘画因素的渗入与融合,也正因为这一转变,使他站在了世纪画坛的高峰。
    


    IP属地:山东3楼2012-04-13 11:29
    回复

      《杜甫像》画于1959年刻画杜甫的孤寂与傲骨
      《杜甫像》画于1959年,这个时期正是蒋兆和 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把握光影与造型结构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画面上,他用素描的明暗法结 合传统人物画重结构的线描手法,表现“诗圣”的孤寂与傲骨。画家一改传统绘画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倾向,着力刻画杜甫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绘,但不 拘泥于文人画的程式和规范,用笔大胆 、粗放和自由。画家通过着力刻画诗人的面部表情,让人油然体会“诗圣”忧国忧民却又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难怪蒋兆和论自己的艺术 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
      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关链接
      《流民图》创作经历
      《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代表作,这幅巨幅画作感动了无数人,画家创作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0月。
      1942 年,蒋兆和想画一幅巨画,表现“成千上万的民众,其情之哀,其声之痛”。他开始酝酿画大画的构想了。“轰炸,逃亡。这就是我要表现的主 题。”为了避过日伪当局的注意,他计划把长卷形式的大画分割成表面形象与内容看不出关联的单张小图。蒋兆和不顾日伪当局的监视,四处奔走,在难民、工人、 农民、知识阶层当中寻觅形象,一个又一个模特儿被请进了画室……他胸中压抑着的屈辱化作如疾如风之行笔,水墨淋漓,气韵浩大,浑然天成!从松花江头到永定 河畔,从淮河两岸到黄埔江边,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定格为蒋兆和笔下不屈的灵魂……整整一年,1943年10月的一天,高2米,长27米、有百人之众的 反战巨作《流民图》终于诞生了!
      蒋兆和在学生的帮助下,托宝华斋的裱画师张子华和年轻的刘金涛师傅在夜深人静时,在西琉璃厂的石板地上托裱《流民图》。
      这幅《流民图》,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绝无仅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是唯一直面表现战争难民的巨作。以《流民图》为标志,1943年中国水墨人物画走上了巅峰。


      IP属地:山东4楼2012-04-13 1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