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人口的最大风险已不再是总量失控,而是过度的少子化和老龄化。人口政策调整的重心应是尽快有效提高生育率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郭志刚 经过30多年的生育控制,中国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中国人口依然微弱增长,但是,这只不过是人口结构的惯性使然。十年后,中国人口或将进入峰值,并快速下降。持续20多年的低生育率,造成了严重的少子化、老龄化,已代替总量失控而变成中国向现代转型的主要风险。中国亟待厘清人口发展战略,重定人口和生育政策。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过往20年来,中国人口统计和预测存在显著偏差,生育水平被严重高估,而人口结构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则被显著低估。这种偏向严重误导了对人口形势的正确把握,也贻误了及时应对的决策。 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澄清以往多年的生育率及当前生育水平到底有多高;二是在此基础上,重估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并制定恰当的对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往类似研究虽然很多,但由于对人口发展的真实状况缺乏正确的体认,难以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预测与决策研究。人口形势存在严重误判以往十多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5,不少年份甚至连1.4都不到。但是,有关政府部门却坚持1.8的总和生育率口径,并据此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2011年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公众和决策者对人口形势存在严重误判。 20年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此后继续走低。近15年来,生育率一直低于1.5。也就是说,一对夫妇终其一生只生育1.5个孩子。 据2011年世界人口数据表,当前中国的生育率位居世界低水平前列:既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7),也低于生育率最低的欧洲(1.6)。在全球十个人口大国中,中国的生育率仅仅略高于日本(1.4)。如此低的生育率表明,未来中国每代人口将比上一代缩减25%。 虽然早在20年前中国就已跨入了低生育率时期,然而,整个社会对如此重大变化却认识不足,决策者的认知仍滞留在高生育率时期。于是,当历次全国人口调查不断揭示出极低生育水平时,人们却不敢相信,难以接受,总是用严重的出生漏报加以解释。 然而,证明出生漏报的人口估计却大多并无确凿证据,有些甚至存在着明显的方法和逻辑错误。比如,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结果发布后,曾掀起“生育反弹、形势严峻”的风潮,但是,此后的实证研究发现,此次调查发现的“较高生育率”其实是因为该调查样本严重偏差所致。 近20年来,历次人口调查均反映中国人的生育水平极低。“六普”结果再次确认,以往十多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5,不少年份甚至连1.4都不到。但是,有关政府部门却坚持1.8的总和生育率口径,并据此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这导致对中国人口形势的判断存在着严重偏差,生育水平被显著高估,而人口结构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则被明显低估。“六普”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增长远低于以往官方预估的水平,而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则显著超出了以往预估。 “六普”数据展示了中国最新的人口年龄结构,镌刻着以往人口发展过程的诸多信息。从“六普”结果看,自1997年起,中国年出生数已降至1600万以下,个别年份甚至只有1400万左右。这意味着,以往国家统计公报的人口出生数明显偏高。 举例而言,1994年-2005年,国家统计公报的合计出生数为2.21亿,但根据“六普”结果推算出的结果仅有1.90亿。也就是说,这12年间,官方统计公报累计高报出生3100万,平均每年高报259万,平均高报率为16.3%。 2006年后,国家统计公报的人口数据才有明显改善。 但是,高估生育率和出生数等问题在各种规划和预测中依然极为普遍地存在着。尽管这些预测和规划一再被调查数据证明有误,却从未得到澄清。这种高估生育率的偏向,至今仍然主宰着对当前人口形势的判断。 比如,“十五”人口规划时,主管部门预测的2005年总人口为13.31亿,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取得的总人口结果却只有13.08亿,规划预测数比实际总人口数高出2300万。同样,按“十一五”人口规划,2010年总人口13.60亿,然而“六普”结果显示,2010年底中国只有13.40亿人,规划多出了2000万人。 上述两个五年人口规划预计,中国人口年均递增1000万。但是,这种情况根本没有出现,实际上,中国每年平均仅增加600万人而已。受官方统计口径的影响,前些年绝大多数人口研究依然倾向于高估生育率。危险的是,这种偏向持续了近20年,至今仍未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