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人口形势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俄罗斯人口》的数据,1992~2007年7月,俄罗斯人口形势呈现五大特点。
其一,总人口不断下降。1992年俄罗斯总人口为1.486 734亿,1995年为1.476亿,1998年为1.463亿,2001年为1.44亿,2005年为1.435亿,2007年7月为1.42亿。
1992~2006年,俄罗斯人口死亡率一直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2年为-1.5‰,1995年为-5.7‰,1998年为-4.8‰,2001年为-6.6‰,2005年为-5??9‰,2006年为-4.8‰。
与1992年相比,2006年俄罗斯总人口减少587.34万,下降近34%。2007年1~7月,俄罗斯总人口减少19.47万,下降0.14%;与2006年同期(总人口减少38.04万,下降0.27%)相比,俄罗斯总人口降幅趋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其二,人口分布不均匀。俄罗斯国土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即亚洲部分地广人稀,西部即欧洲部分地少人多。从沙俄直到现在,这一基本的人口布局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稍细分析,俄罗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9人,其中农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2人;90%的人口集中在所谓的“人口稠密区”――中央区、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中部、北高加索、西西伯利亚南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78%的人口生活在欧洲部分。
其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1990年年 初,苏联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 588.9万,约占总人口的10.8%;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86.4万,约占9.9%;0~14岁儿童人口为3 403万,占23%。从老少比来看,苏联人口属于成年型结构,但从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看,老龄化过程已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例如,1996年,俄罗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465.7万,占16.6%;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 781.5万,占12%;0~14岁儿童人口为3 134.6万,占21%。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继续加快。2001年,俄罗斯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 706.5万,占18.5%;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 815.9万,占12.4%;0~14岁儿童人口为2 591.8万,占18%。2006年12月,俄罗斯人口老龄化进入峰值年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 428万,占17%;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 987.3万,占13.9%;0~14岁儿童人口为2 124.5万,占14.9%。以上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出生率急剧下降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正如有人所指出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银色浪潮”正在袭来,并迅速达至严重程度。
其四,人口抚养比呈下降趋势。按照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0~14岁的儿童人口以及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都被列为被抚养人口,也就是常说的消费人口;15~59岁或15~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被列为抚养人口,也就是常说的生产年龄人口或工作年龄人口。按照劳动法规,俄罗斯的抚养人口界定在16岁至男59岁、女54岁之间,被抚养人口界定在0~15岁以及男60岁、女55岁以上。总体上看,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劳动年龄人口保持增长势头,即由1990年的8 394.3万增至2006年的9 032.8万,增长7.6%。同样,被抚养人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0~15岁儿童人口,其数量持续减少,即由1990年的3 610.1万减至2006年的2 331.7万,下降35??5%。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呈上升趋势,即由1990年的2 762.1万上升至2006年的2 910.9万,增长5.3%。
国际上一般将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加上15岁以下儿童人口之和与15~59岁或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称为人口抚养比。按照劳动法规,俄罗斯人口抚养比即为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年人口加上0~15岁儿童人口之和与16岁至男59岁、女5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俄罗斯人口抚养比显然发现了重大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儿童人口抚养比,即从1990年的43%下降到2006年的25.8%。老年人口抚养比总的趋势是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即从1990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32.2%。同期,受儿童人口抚养比下降的影响,俄罗斯人口抚养比下降的幅度也很大,即由1990年的75.9%下降到2006年的58%。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减少,俄罗斯人口抚养比将继续下降。
一般认为,人口抚养比越大,说明被抚养人口越多,劳动力和社会负担越重;反之,人口抚养比越小,劳动力和社会负担越轻。结合俄罗斯实际,须要具体地分析俄罗斯人口抚养比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俄罗斯人口抚养比小、社会负担轻,有利于储蓄和积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则不然。俄罗斯人口抚养比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受人口持续下降的影响。此外,如果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中未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即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继续升学深造的人口和服兵役的人口,俄罗斯人口抚养比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证明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减轻或加重。目前,俄罗斯非正常条件下的低人口抚养比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俄罗斯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过少,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也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
其五,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人口性别结构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总人口男女性别比,另一种是各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可以从各个时期、地区、行业等不同角度分析人口性别结构,最重要的是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和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一般认为,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03~107∶100、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6~106∶100都是正常的。鉴于此,俄罗斯的婴儿男女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总人口男女性别比偏低。根据俄罗斯人口资料计算,2007年7月底,俄罗斯0~4岁婴幼儿为722.3万人,其中男婴370.8万人,女婴351.5万人,男婴占51.3%,女婴占48.7%,性别比为105??4∶100。2004年,俄罗斯全国男性为6 660??28万人,女性为7 687.14万人,性别比为86.6∶100;2005年,俄罗斯全国男性为6 616.35万人,女性为7 659万人,性别比为86.3∶100。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人口男女性别比偏低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影响俄罗斯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一为出生率低。从世界范围来看,低生育率是人口发展的大趋势。自1972年以来,全球生育率已下降一半,即由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6个下降到2.9个。俄罗斯的情况更为严峻。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2.62个;而自独立以来,俄罗斯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降到了2.1个以下。例如,2005年俄罗斯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仅为1.287个,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达700多万。2006年,俄罗斯人口死亡率为出生率的1??6~1.8倍,高出美国和欧洲国家2~3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的话, 到2030年俄罗斯人口将降至1亿,2075年进一步降至5 000万~5 500万。低生育率已被俄罗斯视为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促使生育率回升则成为俄罗斯的迫切期望。然而,由于人口行为尤其是生育行为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口发展很难再回到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或偏高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时代。
二为死亡率高。从世界范围来看,低死亡率也是人口发展的大趋势。有关资料显示:1960~1975年,美国人口死亡率为9.4‰,英国11.7‰,澳大利亚8.1‰;1990年,美、英、澳三国人口死亡率分别下降至8.6‰、11.2‰和7‰;1995年,全世界人口死亡率为9‰。而俄罗斯的情况则相反,即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由1970年的8.7‰上升至2005年的15.3‰。也可以说,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人口死亡率呈上升态势,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世界平均值,且位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首。如上所述,俄罗斯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则必然导致人口的负自然增长。同样,高死亡率也已被俄罗斯视为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促使死亡率回落也是俄罗斯的迫切期望。然而,由于国内外局势还有新的变数,俄罗斯在短期内很难降低人口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