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友兰吧 关注:147贴子:2,659
  • 8回复贴,共1

红歌溯源:水乡柳堡,寻访那片“九九艳阳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它仿佛初春时河面上泛绿的垂柳,它好似仲夏里木筏上涤荡的船桨,它在战争的硝烟未散尽的灰白年代,如同一阵微风轻抚过许多年轻人心湖,散开层层水纹……直到现在,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听到这首《九九艳阳天》,依然可见那红色岁月中含蓄爱情的曼妙与美好。
  四月的一天,记者来到歌曲的诞生地――江苏宝应县柳堡镇,一路听着这朗朗上口的词和清新悠扬的曲调,想看一看歌词中描述的蚕豆花儿和风车是否依旧在,来瞧一瞧十八岁的哥哥和小英莲今昔又在哪里。



1楼2012-04-17 20:36回复
    “九九艳阳天”
      《柳堡的故事》电影拍摄时,编剧黄宗江觉得剧中应该有一段插曲,而且一定要是民歌体的,于是就把想法告诉同一个厂的年轻作曲家高如星。出生在晋西北**老区兴县当过放牛娃的高如星,从小就颇有音乐天赋,拿到剧本后便开始认真阅读。“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细听我小英莲……”剧本里这段清新的文字,让高如星回味无穷,苏北农村,垂柳下、河湾里,是如同春天抒情诗般的阳光灿烂。几天后,高如星在跟大家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小声哼唱起自己的创作,这一听,导演王苹激动得忘了吃饭,直称“跟自己想象得一模一样。”曲子旋律俏丽、流畅、情趣盎然,成功地叙述了小哥哥和英莲这一对未婚青年忠贞的爱情故事。
    


    3楼2012-04-17 20:46
    回复
       电影播出后刘坝正式改名为“柳堡”
        从南京出发到扬州宝应有三个小时的车程,柳堡镇离宝应县城还有三十公里左右的路途,是典型的苏北水乡风情。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一路上几乎所有的道路至少有一边是沿河的,河岸上高大的绿色杨树下是密密的油菜花,正值枯水期,水位较低,但来往穿梭运货的木船并不少,拨弄得河水荡漾,是别样的温柔模样。
        记者此行的第一站是电影的拍摄地柳堡村,穿过阡陌的河道密布的路,远远看到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架起的风车和木桥,看过《柳堡的故事》的人都能隐约记起,电影中的那动人的一幕,男女主人公羞涩地面对面时,风车和木桥恰好出现在远方的背景中。
        “几十年变化大,现在的木桥和风车是为重现当年电影中的情景而建的。”柳堡镇委陈委员向记者介绍说,这么些年过去,柳堡的村民出去打工,说宝应别人不知道,但提起《柳堡的故事》,所有人都觉得熟悉。
        记者了解到,柳堡原叫留宝,传说是从前有状元南下赴任,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而得名,后人们也称之为“刘坝”。军旅作家胡石言在创作小说《柳堡的故事》时,嫌刘坝名不够美,于是取同音的“柳”字,显多情,“堡”字,更有兵味。电影播出不久,这里就改名为“柳堡”。
        不过跟许多因电影而出名的地方不同,柳堡民风至今淳朴,当地人跟外乡人说起话,脸上依然有罕见的羞涩,记者在村里请一些村民哼唱《九九艳阳天》时,姑娘们多是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据了解,此地的女孩特别倾向于嫁给军人,而这个传统早已有之。
      


      4楼2012-04-17 20:48
      回复
         “二妹子”的原型正是柳堡姑娘
        “那是1943年冬,我们新四军1师3旅7团在宝应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向我汇报:‘首长,我很想开小差。’‘为什么?’我十分诧异。他说:‘我爱上了房东家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我不想跟部队走了,想留下当民兵。’我说:‘军人不能和老百姓谈恋爱,你们约定没有?’‘没有,我怕哪天吃颗花生米,牺牲了,害她白等。’两年后,这位侠骨柔肠的小战士在丁蜀山战役中牺牲了。1949年南下,他的战友特意绕道刘坝头告诉老房东,姑娘这才出嫁。”如今已过世的胡石言曾经透露过,这个故事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有了用文艺作品重现的想法.


        5楼2012-04-18 18:32
        回复
           据说胡石言后来曾托人到过柳堡打听那位长辫子的姑娘,可惜因掌握情况太少,一直未能找到确凿的人,但事实上,在后来对“二妹子”小英莲的塑造中,参照了柳堡当地一位姑娘的经历。
          听闻如今柳堡镇的红色旅游地——二妹子模范民兵活动中心有关于这位姑娘的记载,记者于是前往。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一楼的天井里放置着复制了当年电影中道具的白风车和茅草屋,青铜壁画上展现的是群众拥军的场景。在这里, 记者了解到,“二妹子”的原型名叫夏美英。


          6楼2012-04-18 18:34
          回复
            “二妹子”扮演者陶玉玲经常重返柳堡
             有了主角的原型,胡石言很快将小说创作出来,1950年发表在南京的《文艺月刊》上。但跟最初的故事不同,情节中更多了几分亮色:战士李进几年后从战场归来,途经柳堡,寻找到当年那位姑娘,姑娘也加入了游击队,于是这对红色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发表后,被南京军管会文艺处长赖少其、剧作家沈西蒙以及作家黄宗江看到,大家都觉得是拍电影的好本子。当时的中国影片无不弥漫着战火硝烟,《柳堡的故事》这样一个颇具文艺气息的小说,若是能拍成电影,在残酷的战争中真情讴歌男女之间的生死爱情 ,定会给充满了政治和阶级斗争的沉闷年代送来一股清新。


            8楼2012-04-19 20:28
            回复
               胡石言和黄宗江承接下了电影剧本的改编工作,完成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投入拍摄,由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执导,主角二妹子则确定为时年22岁的前线话剧团演员陶玉玲。
               记者电话连线现在北京的陶玉玲,今年77岁的陶老口齿伶俐,回忆起1957年第一次去柳堡拍摄影片时,她印象中“是一段漫长的行程,先从北京坐火车到南京,然后坐汽车到盐城,接着要从盐城坐纤夫拉着的船到柳堡,差不多要三天时间。”
                在柳堡当地,随处可见二妹子当年露面时的镜头, “风景很漂亮,柳树、小河、一条小船……”陶玉玲回忆说,“我跟我爹就这样划着船出来了,慢慢地上岸……听到有人在唱歌,一看是这么多解放军,就很不好意思地从这些部队的中间这么低着头走过去了……”于是在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二妹子少女的腼腆与柔情。
              由于在柳堡的戏份很多,此后的几个月,陶玉玲一直待在当地,住在农民家里,经常同老乡们一起收割麦子、划船,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跟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此后她也常重返柳堡,回忆当年电影拍摄的那些日子。
              


              9楼2012-04-19 20:29
              回复
                半个世纪后,柳堡又有新故事
                天的柳堡依然处处留有歌曲的影子,一座名叫“艳阳天”的大桥,一条名叫“艳阳天”的主干道,小街上取名叫“二妹子”的小饭馆,店堂里大声播放着的《九九艳阳天》的歌曲。
                据宝应县委宣传部的张科长向记者介绍,柳堡并没有因为电影和歌曲带来的名声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方面跟县城的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离高速公路出口尚有一段距离,交通不是特别便捷等等。
                不过记者看到,路途中随处可见遍野的油菜花,被夕阳浸染得金黄的麦田,一座座古石桥下藏匿的木船,哼着小曲扛着锄头晚归的村民,以及偶尔飘响在耳边“九九艳阳天”的歌声,依旧延续了水乡美丽的原生态景致。
                 拥军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下来,25岁的陈金萍是二妹子班现任的班长,一米七的身高穿上军装飒爽英姿,两颊升起的酒窝则显出几分可爱,跟电影里“二妹子”相比更多了几分率真和爽朗。她告诉记者,时至今天,入伍或者找个军人丈夫,对柳堡姑娘来说,依然是值得骄傲的事。
                时隔半个世纪, 陶玉玲自己也没有想到,柳堡上演了新的故事。2010年中旬,反映现代女民兵题材的励志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在宝应县正式开机拍摄。这其中,曾饰演《柳堡的故事》“二妹子”、被广大观众熟悉并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再次出演,不过,她将在剧中继续扮演已成为田奶奶的二妹子,她说服孙女李英放弃车模职业,加入了二妹子民兵班,最终田奶奶和老一辈女民兵将李英等新时代的年轻女孩子培养成了合格的女民兵。


                10楼2012-04-19 20:31
                回复
                  农历九月九的时节,苏北农村的蚕豆和小麦才刚种下去,可能还没有发芽,怎么可能开花?怎么可能有麦苗?


                  16楼2012-11-16 1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