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数众多的钢琴家里面,令我欣赏不已的有几位,在他们的身上让我学到了钢琴演奏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朴实无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这些字眼用在钢琴演奏上是多么的难。就像安东鲁宾斯坦对霍夫曼说得一句话:“ 你知道钢琴演奏为什么那么难吗?因为它若不是易于受矫揉造作的影响,就是为矫揉造作而苦恼;而当你有幸避免这两个陷阱时,你又容易陷入干巴巴的毛病!真理就存在于这三个祸根之间 !!!
这句话可以说是把钢琴演奏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表达出来了,而所有伟大的钢琴大师与普通的钢琴家之间就存在于这个差别之间,它们虽然只是一个坎,但很多人就只能永远的停留在这几个陷阱里面,或者只是一瞬间感受到这个难以抓住的东西。这不仅在于个人气质,也与个人修养和年龄有很大关系。
里赫特
里赫特可以说是最接近这个境界的人,当然,这里也要提到里帕蒂,他留下不多的录音已经展现出了这位钢琴家所达到的深远境界,而这些录音都是在他30岁左右灌录的,在这个年龄段达到这种境界,难以想象如果里帕蒂能多活10年、20年或者更久,那会是什么样,可惜天妒英才。现在想起来,就连出生在当代的我都悲痛不已。就好像小提琴上的哈西德一样,他们所在世间停留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但确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里赫特在早期的演奏不像他60年代之后那样的纯熟老练。在录音资料看来,大概55年以后,里赫特找到了艺术法则,做到了许多钢琴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里赫特拥有绝大多数钢琴家所少有的超强的音乐理解力和将作品原本展现出来的能力。在里赫特的演奏中我们注意的到,他演奏的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让我们感觉作曲家的位置始终是比演奏家所处的位置要高,但又恰到好处的把自身的个性附加到了作品上,使其作品拥有了灵魂。而在局部与整体上,里赫特是做得最平衡的一位,就好像他的老师涅高兹说得一样,他总是站在高处俯视整个作品的全景。 这样做使其作品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成为连续的感情脉搏。这不管是他演奏像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和舒伯特奏鸣曲等大型乐曲、还是像巴赫平均律或偏小型作品中都能感受的到。这种整体感是一个钢琴家在不失去理性与感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在为局部的段落添光加彩的时候又考虑到这样做为之后的作品情感、形式连续性铺好道路,这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涅高兹说得没错,这必须从高处看才能做到,就好像雕刻家一样,摆在你面前的只是一块没用的大理石,你的脑袋里必须有整体的构思,每步该怎么做,使其原貌能在自己的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做一步想一步没全局概念的进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演奏中某一段落你演奏的引人入胜,而显得整部作品变得亢长乏味,始终没完没了。
里赫特在55年后开始尽量避免偏温柔,用大多数人的话来说,就是女性化的曲子。因为这是里赫特的弱点,虽然里赫特也不失浪漫,比如他在DG录制的舒曼的变奏曲,但像夜曲或者类似乐曲,不是里赫特性格中有的,正所谓人无完人。
霍洛维茨
霍洛维茨的演奏总是给你迎头一击,你会为他所制造出来的音响效果所震撼,霍洛维茨发掘出了低音部的表现力,当然,一般的钢琴是做不到这点的。霍洛维茨弹出的宏大的音响不会让你觉得整个是一锅粥,而是层次分明,这主要是钢琴发出的音色有关,所以霍洛维茨才只用自己的钢琴,因为其他的钢琴做不到霍洛维茨想要的戏剧性张力效果。施坦威钢琴的表现力在霍洛维茨手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霍洛维茨和齐夫拉都是李斯特代言人,但霍洛维茨之所以比齐夫拉高一等,就是在于辉煌的背后不失乏味,局部的同时不失整体。齐夫拉在演奏李斯特除外的作品中,就犯了这个毛病,使得作品变成了一颗颗的星点,激动之后等待的是另一个高潮,而中间的过渡就好像是连绵山峰间的低谷,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除了李斯特大部分作品是这种性质外,其他作曲家,如肖邦用这样的演奏方式弹得话就是支离破碎的。(奇怪的是齐夫拉在演奏李斯特时的整体感是那么的强,如匈牙利狂想曲、超技练习曲和歌剧改编曲和其他小品,其他作曲家他却还是按李斯特那个套路弹,很明显这会犯大忌)。
这句话可以说是把钢琴演奏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表达出来了,而所有伟大的钢琴大师与普通的钢琴家之间就存在于这个差别之间,它们虽然只是一个坎,但很多人就只能永远的停留在这几个陷阱里面,或者只是一瞬间感受到这个难以抓住的东西。这不仅在于个人气质,也与个人修养和年龄有很大关系。
里赫特
里赫特可以说是最接近这个境界的人,当然,这里也要提到里帕蒂,他留下不多的录音已经展现出了这位钢琴家所达到的深远境界,而这些录音都是在他30岁左右灌录的,在这个年龄段达到这种境界,难以想象如果里帕蒂能多活10年、20年或者更久,那会是什么样,可惜天妒英才。现在想起来,就连出生在当代的我都悲痛不已。就好像小提琴上的哈西德一样,他们所在世间停留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但确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里赫特在早期的演奏不像他60年代之后那样的纯熟老练。在录音资料看来,大概55年以后,里赫特找到了艺术法则,做到了许多钢琴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里赫特拥有绝大多数钢琴家所少有的超强的音乐理解力和将作品原本展现出来的能力。在里赫特的演奏中我们注意的到,他演奏的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让我们感觉作曲家的位置始终是比演奏家所处的位置要高,但又恰到好处的把自身的个性附加到了作品上,使其作品拥有了灵魂。而在局部与整体上,里赫特是做得最平衡的一位,就好像他的老师涅高兹说得一样,他总是站在高处俯视整个作品的全景。 这样做使其作品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成为连续的感情脉搏。这不管是他演奏像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和舒伯特奏鸣曲等大型乐曲、还是像巴赫平均律或偏小型作品中都能感受的到。这种整体感是一个钢琴家在不失去理性与感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在为局部的段落添光加彩的时候又考虑到这样做为之后的作品情感、形式连续性铺好道路,这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涅高兹说得没错,这必须从高处看才能做到,就好像雕刻家一样,摆在你面前的只是一块没用的大理石,你的脑袋里必须有整体的构思,每步该怎么做,使其原貌能在自己的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做一步想一步没全局概念的进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演奏中某一段落你演奏的引人入胜,而显得整部作品变得亢长乏味,始终没完没了。
里赫特在55年后开始尽量避免偏温柔,用大多数人的话来说,就是女性化的曲子。因为这是里赫特的弱点,虽然里赫特也不失浪漫,比如他在DG录制的舒曼的变奏曲,但像夜曲或者类似乐曲,不是里赫特性格中有的,正所谓人无完人。
霍洛维茨
霍洛维茨的演奏总是给你迎头一击,你会为他所制造出来的音响效果所震撼,霍洛维茨发掘出了低音部的表现力,当然,一般的钢琴是做不到这点的。霍洛维茨弹出的宏大的音响不会让你觉得整个是一锅粥,而是层次分明,这主要是钢琴发出的音色有关,所以霍洛维茨才只用自己的钢琴,因为其他的钢琴做不到霍洛维茨想要的戏剧性张力效果。施坦威钢琴的表现力在霍洛维茨手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霍洛维茨和齐夫拉都是李斯特代言人,但霍洛维茨之所以比齐夫拉高一等,就是在于辉煌的背后不失乏味,局部的同时不失整体。齐夫拉在演奏李斯特除外的作品中,就犯了这个毛病,使得作品变成了一颗颗的星点,激动之后等待的是另一个高潮,而中间的过渡就好像是连绵山峰间的低谷,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除了李斯特大部分作品是这种性质外,其他作曲家,如肖邦用这样的演奏方式弹得话就是支离破碎的。(奇怪的是齐夫拉在演奏李斯特时的整体感是那么的强,如匈牙利狂想曲、超技练习曲和歌剧改编曲和其他小品,其他作曲家他却还是按李斯特那个套路弹,很明显这会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