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原本几乎不能被称作“事”的事,终于被炒大了。如果我是始作俑者,一定很有成就感。可惜,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个旁观者,看着一幕怎样接着一幕,精彩地上演。现在应该只是进行到高潮吧,接下来的情节也许戛然而止,也许枝节频生,那都不是我可以左右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对这一切——感而不受。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美国留学的日子过得很苦,那时她有一个很强烈的念头,就是觉得能够过一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她在写给我的一封EMAIL中说,“经过苦难会让人变得乐观和豁达。回国之后我一直让自己记住当时梦想中生活的底线。我的过敏让我一直以来受累很多,多出许多事。直到今天,我还留有它,但终于开始学习感而不受。对人对事对岁月,这其中的差别是欣赏与占有的差别,也是珍惜与贪婪的差别。”朋友是学哲学的,哲学,在过去,直到今天,也仍然被很多人误读。误读者始终不能明白,哲学不是形而上的学问,它是真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一直记得她说的话,适当的苦难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事我们无法预知,无法左右,无法理解,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感而不受”。从上周末到今天,这件实在太小的事,如果真的要讨论它,我想说,无关对错,只有启发,对笔畅对我们,都是如此。有的事情,换个角度去看它,放弃严肃地审视,还以浪漫的欣赏,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我一直相信,有另外一种力量从去年春天开始,也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围绕在笔畅的身边。与笔亲不离不弃的爱不同的是,这种力量好象总是若即若离,大多数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是又常常,在一个最恰当的时刻,在不经意间,它就会那么蓬勃地生长开来,给这个女孩最及时的敲打、提醒和呵护。这种力量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过,在她艰难选择时出现过,在她西部行的时候出现过,在2006年新年到来的时候,在7月24号的北京都出现过。在今天,它又出现了。这种力量的出现常常让人猝不及防,甚至有点残忍,有时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我还没来得及笑出声来,它又来了。可是,转而一想,你会猛然发现,它真的是一种“呵护”的力量。它出现的方式,常常与所谓“苦难”和“波折”为伍,它总是以一种不很中看却受用的,很特殊却可控的方式,在某处喃喃自语:“幸福时候请节制,痛苦时候要坚持”。笔吧,一次次地上演着这样的画面。
笔吧,我常常想,它究竟是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当我偶而离开它时,放眼望去,真的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好大呀,而我,已经忽略了它们太久。这个世界,除了周笔畅和她的歌迷,还有那么多值得发现、值得欣赏的美丽和善意。同样的,除了所谓“笔黑”和无良媒体,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丑恶、无知,甚至卑鄙。那么,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老板寥寥十字,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是一句古语了,人们感慨世态炎凉时,常常会说“人心不古”,可是,很多事情自古有之,今天的我们又何必太过自叹自怜呢? 感而不受!如果你愿意,你会感谢这所有的一切,因为真的是这样,“适当的苦难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
笔吧,说不该久留,却常常让人身不由己。为什么呢,我也会问自己。时光不能倒流,当我想回望自己从求学到工作的这一路,却怎么也想不清楚的时候,常常会在这里,找到那个一路走来的自己——从青涩学子到一个社会的人,从洒脱不羁到懂得承受压力,从懵懂到理智,从愤青到清醒,从不解世事到愿意去面对去分析,从沉湎于感性的力量而不能自拔,到终于明白,真正坚韧的、持久的,真正“善”的力量其实是理性的力量。这一路的痕迹,在笔吧的一幕幕中都可以找得到,而且还会不断地演绎下去。更重要的是,一些曾经很朦胧的感受在这里让我有机会重新梳理。我想,当它们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也许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饼干老板曾经说,没有谁比他更了解笔畅了,小笔也曾经对记者说过,老板会让她看些管理方面的书,今天我有点明白了。有很多管理类的书籍,冠以“管理”之名,说的未必只是管理之事。人与人的相处,与社会的相处,常常可以在这些书里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本好的书,不会教给你怎么去做,但是会告诉你用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态去观察眼前的世界。很多事,不过是风淡云清。也许你会说,懂得了这些的笔畅会不会世故了,圆滑了?不是那个我们曾经欣赏和热爱的笔畅了?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笔畅了?
不!这个年代早已不是非黑即白的时代了。了解、懂得和明白了一些世事和某些方法的笔畅,只会在保有她个性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更执着。而所谓“独一无二”,不仅是小笔,每一个歌手在他的歌迷心中,还有我们自己,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那些自以为的人占有着公共资源,不经考证地妄下断语,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们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意,始终不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终于还是说到媒体了,最后还有几句话想对媒体的同行和旁观的朋友说。
其实,我没有觉得这几篇报道有很大的问题,至少它并不是传播着一面之辞,它让当事人有了说话的机会,和太多真正的无良者相比,他的所谓“恶意”不算什么。
可是,如果您愿意,还是请您下笔前三思。
一直记得这样一段话,是我的老板说的。他说,“面对很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我们不只是一个宽容的问题,而是要学会“欣赏”,欣赏他们自身的价值。他们身上所有的那种质朴、勤奋、勇于创新,是一种阳光般的色彩和温暖。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喜欢,希望你也喜欢。”
对于笔畅和她的同龄人,今天社会中的中流砥柱们,或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们,或许并不能全盘认同了,不论是他们的衣着、他们的喜好、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他们的理想追求。可是如果你愿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和接纳他们,你也许会觉得,这个世界的多元正在带给我们更多的灿烂和温暖。宽容他们、肯定他们、认同他们、欣赏他们,不会那么难。请相信,给她多一点空间,她会还给这个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她和他们正在这么做了,我们或许可以享受这份精彩,何乐而不为呢?
态度决定一切,对人对事对岁月,也许真的只是欣赏和审视的差别。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美国留学的日子过得很苦,那时她有一个很强烈的念头,就是觉得能够过一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她在写给我的一封EMAIL中说,“经过苦难会让人变得乐观和豁达。回国之后我一直让自己记住当时梦想中生活的底线。我的过敏让我一直以来受累很多,多出许多事。直到今天,我还留有它,但终于开始学习感而不受。对人对事对岁月,这其中的差别是欣赏与占有的差别,也是珍惜与贪婪的差别。”朋友是学哲学的,哲学,在过去,直到今天,也仍然被很多人误读。误读者始终不能明白,哲学不是形而上的学问,它是真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一直记得她说的话,适当的苦难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事我们无法预知,无法左右,无法理解,无法改变,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感而不受”。从上周末到今天,这件实在太小的事,如果真的要讨论它,我想说,无关对错,只有启发,对笔畅对我们,都是如此。有的事情,换个角度去看它,放弃严肃地审视,还以浪漫的欣赏,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我一直相信,有另外一种力量从去年春天开始,也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围绕在笔畅的身边。与笔亲不离不弃的爱不同的是,这种力量好象总是若即若离,大多数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是又常常,在一个最恰当的时刻,在不经意间,它就会那么蓬勃地生长开来,给这个女孩最及时的敲打、提醒和呵护。这种力量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过,在她艰难选择时出现过,在她西部行的时候出现过,在2006年新年到来的时候,在7月24号的北京都出现过。在今天,它又出现了。这种力量的出现常常让人猝不及防,甚至有点残忍,有时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我还没来得及笑出声来,它又来了。可是,转而一想,你会猛然发现,它真的是一种“呵护”的力量。它出现的方式,常常与所谓“苦难”和“波折”为伍,它总是以一种不很中看却受用的,很特殊却可控的方式,在某处喃喃自语:“幸福时候请节制,痛苦时候要坚持”。笔吧,一次次地上演着这样的画面。
笔吧,我常常想,它究竟是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当我偶而离开它时,放眼望去,真的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好大呀,而我,已经忽略了它们太久。这个世界,除了周笔畅和她的歌迷,还有那么多值得发现、值得欣赏的美丽和善意。同样的,除了所谓“笔黑”和无良媒体,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丑恶、无知,甚至卑鄙。那么,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老板寥寥十字,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是一句古语了,人们感慨世态炎凉时,常常会说“人心不古”,可是,很多事情自古有之,今天的我们又何必太过自叹自怜呢? 感而不受!如果你愿意,你会感谢这所有的一切,因为真的是这样,“适当的苦难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
笔吧,说不该久留,却常常让人身不由己。为什么呢,我也会问自己。时光不能倒流,当我想回望自己从求学到工作的这一路,却怎么也想不清楚的时候,常常会在这里,找到那个一路走来的自己——从青涩学子到一个社会的人,从洒脱不羁到懂得承受压力,从懵懂到理智,从愤青到清醒,从不解世事到愿意去面对去分析,从沉湎于感性的力量而不能自拔,到终于明白,真正坚韧的、持久的,真正“善”的力量其实是理性的力量。这一路的痕迹,在笔吧的一幕幕中都可以找得到,而且还会不断地演绎下去。更重要的是,一些曾经很朦胧的感受在这里让我有机会重新梳理。我想,当它们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也许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饼干老板曾经说,没有谁比他更了解笔畅了,小笔也曾经对记者说过,老板会让她看些管理方面的书,今天我有点明白了。有很多管理类的书籍,冠以“管理”之名,说的未必只是管理之事。人与人的相处,与社会的相处,常常可以在这些书里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本好的书,不会教给你怎么去做,但是会告诉你用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态去观察眼前的世界。很多事,不过是风淡云清。也许你会说,懂得了这些的笔畅会不会世故了,圆滑了?不是那个我们曾经欣赏和热爱的笔畅了?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笔畅了?
不!这个年代早已不是非黑即白的时代了。了解、懂得和明白了一些世事和某些方法的笔畅,只会在保有她个性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更执着。而所谓“独一无二”,不仅是小笔,每一个歌手在他的歌迷心中,还有我们自己,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那些自以为的人占有着公共资源,不经考证地妄下断语,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们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意,始终不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终于还是说到媒体了,最后还有几句话想对媒体的同行和旁观的朋友说。
其实,我没有觉得这几篇报道有很大的问题,至少它并不是传播着一面之辞,它让当事人有了说话的机会,和太多真正的无良者相比,他的所谓“恶意”不算什么。
可是,如果您愿意,还是请您下笔前三思。
一直记得这样一段话,是我的老板说的。他说,“面对很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我们不只是一个宽容的问题,而是要学会“欣赏”,欣赏他们自身的价值。他们身上所有的那种质朴、勤奋、勇于创新,是一种阳光般的色彩和温暖。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喜欢,希望你也喜欢。”
对于笔畅和她的同龄人,今天社会中的中流砥柱们,或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们,或许并不能全盘认同了,不论是他们的衣着、他们的喜好、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他们的理想追求。可是如果你愿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和接纳他们,你也许会觉得,这个世界的多元正在带给我们更多的灿烂和温暖。宽容他们、肯定他们、认同他们、欣赏他们,不会那么难。请相信,给她多一点空间,她会还给这个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她和他们正在这么做了,我们或许可以享受这份精彩,何乐而不为呢?
态度决定一切,对人对事对岁月,也许真的只是欣赏和审视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