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吧 关注:1,053贴子:4,724
  • 7回复贴,共1

【杂谈】《满江红》是不是岳飞的作品?——解开历史谜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指挥使。


1楼2012-04-19 19:16回复
      岳飞的诗词,虽留传较少,但这首气势磅礴、悲壮深沉的《满江红》却深为人们喜爱。岳飞写《满江红》词时,中原大地正遭受金人的践踏。岳飞矢志抗金,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执著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他战功赫赫,治军严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满江红》一词,和岳飞的高风亮节一起,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唱彻神州。
    《满江红》是在明朝的前期才广泛传播开来,在宋、元两代极少或根本不见于记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所有的人都相信它是岳飞的作品,没有人怀疑过它的作者是不是岳飞。让人始料不到的是,三十年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从此江湖多事,数十年来关于此词的作者是不是伪作,争论不断。
    持“伪作说”者,认为《满江红》是明朝人伪作的赝品,此派以余嘉锡、夏承焘为首。持“非伪说”者,认为《满江红》的确是岳飞的作品,中坚力量是历史学家邓广铭、学者唐珪章。下面,咱们来介绍两派学者和他们的论据论点。
    


    2楼2012-04-19 19:17
    回复
        历史上,因多种原因,有一些作品湮没多年,过了很久又再次出现,这一情况也不乏其例。如唐朝末年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一诗就被湮没了九百多年,之后又重见于世,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怀疑其真实性。——须知古代私人的一些孤本藏书,往往视为珍宝,不肯轻宣泄外人,因而某些作品手稿在经历了一段年月之后方才重新出现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二、岳霖、岳珂两代岳家后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他们在这方面有遗漏。根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例如南宋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他们父子当时有没有收集到来断定作品的真伪。
      三、据岳珂在《家集序》中所说,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类作品,确实是做过极大的努力,而岳珂本人在这方面却没有做过什么工作,只是加以编次刊印而已。其原文云:
      先父臣霖盖尝搜访旧闻,参稽同异,或得于故吏之所录,或传于遗稿之所存,或备于堂札之文移,或纪于稗官之直笔。掇拾未备,尝以命臣,俾终其志。臣谨汇次,凡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四言,厘为十卷,阙其卷尾,以俟附益。异时苟未溘先犬马,誓将搜访,以补其阙而备其遗。
      这篇序文写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到端平元年(1234年),岳珂又把《金佗粹编》(《家集》即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金佗续编》重行汇合刻印,距《家集》之初次刊行已达三十一年之久,他在序言中所说“阙其卷尾,以俟附益”者,却仍是一句空话。
      即如收录岳飞诗《题新淦萧寺壁》的《宾退录》,在南宋嘉定末(1224)或宝庆初(1225)即已印行,岳珂却并未采辑。刊行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云麓漫钞》所载岳飞写在宜兴县张大年家的那段《题记》,较之岳珂收在《家集》中的那篇《五岳祠盟记》文字多些,也更翔实些。岳珂也置若罔闻,没有取相参订,这也足见岳珂对于搜访岳飞遗文,是不够辛勤认真的。
      


      5楼2012-04-19 20:05
      回复
          特别是唐圭璋先生所编之《全宋词》中,收有岳飞之另一首《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该词有岳飞之手书墨迹,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徵明所写的跋。其下阕云:“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其气势、思想内容、遣词用语,与《满江红 写怀》如出一辙。如果肯定《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为岳飞所作,能说《满江红 写怀》不是岳飞的作品吗?
          (六)“宋版”《满江红》确证
        许多专家认为,岳飞作《满江红》之说首见于明代,而不见于宋、元版本,也不完全是事实。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宋、元刊本早已失传;如能披微索隐,许多后代作品辗转引用的宋、元作品中,仍能找到岳飞作《满江红》的记载。
        《藏一话腴》为南宋后期学者陈郁所著。郭光先生使用的清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比之通行的《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可见,南宋后期刊行的《藏一话腴》的另一版本,有岳飞作《满江红》之记载。
        清人潘永因编订的《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的书。其卷三《忠义》也有如下一段文字:“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朝天阙。”
        全词除“壮志饥餐胡虏肉”之“胡虏”改为“仇恨”外,其余与流传于世的《满江红》词全同。而“胡虏”之改,显然是怕触犯了清代统治者的忌讳。
        今查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此段引文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据此,则大致可以判定,它是《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的写作年代是南宋“淳佑辛亥”(1251年),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南宋端平元年(1203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金佗粹编》、《金佗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
        既然如今尚得以见到南宋后期有两处记载,则《满江红》词为岳飞所写,应无可疑。
        


        9楼2012-04-19 20:09
        回复
            1995年,陈非先生展示了有关岳飞《满江红》词的新发现。
          据介绍,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抗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县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岳飞题为《满江红 与祝允哲述怀》,其词云: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 和岳元帅述怀》,其词云: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很显然,流行于世的《满江红 写怀》是岳飞在自己所作的《满江红 与祝允哲述怀》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词中的部分词语、意境,修改后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劳说”,在岳词中演绎为“空悲切”;祝作“贺兰山窟”,在岳词中改作“贺兰山缺”;祝作“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在岳词中演绎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作“朝天阙”,在岳词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结”结尾,改得奋发昂扬。
          岳飞本非词家,他写词只是在一定场合里抒怀言志,并没有自成一家、流传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复修改、使用自己的旧作,和把他人的词语、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后的《满江红 写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成为了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这两首原汁原味的《满江红》的发现,足以扫除一切怪论,而成为《满江红》定为岳飞所作的铁证。
          


          10楼2012-04-19 20:10
          回复
            感觉双方都在猜测,并没有找出有力的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4-27 20:05
            收起回复
              果然是岳爷的,顶!


              14楼2012-05-15 2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