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百吧 关注:56贴子:250
  • 7回复贴,共1

诸子出于儒家论 文字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子出於儒家论
——王财贵读经推广中心白羊沟培训基地2012春季系列讲座之一
主讲人:王财贵教授
时间:2012年4月14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谘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基地
文字整理:陈蔓、陈桂林、冯文举
修订:王财贵2012.04.24
谢谢主持人,谢谢校长!也感谢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鼓掌)
本来,我这次到北京来,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所谓的季谦教育谘询中心的工作——这个单位啊,我们自己内部都说成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其实这个中心本来就想以王财贵为名,但主管单位不准用人名注册,所以只好改用我的字号季谦,反正他们也不知道这也是人名,就通过了。这中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正式步入轨道——中心成立的本意,最主要的是为了让读经教育理念更普遍深入的推广,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其次,是要对国内以及全世界已经开始读经实践和推广的人,给予各方面的服务和协助。但是这个中心还没发展起来,目前还没有”尽其性”。所谓“尽其性”,一个人有人性,要尽其人之性,一个单位也有他的性,我们也应该求其尽性,当然一个国家民族,也应该有他的性,我们也应该尽一个国家民族的本性。这个性,就是性质,也可以说是本质,也就是事物生成或建立的原初的潜能或愿望,凡有潜能或愿望,吾人皆希望能够实现能够达成。
我们这个中心初起的愿望,就是要推动读经教育,而读经教育,它成为一个观念,或说概念,也有它的性,也有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既联系於教育,而教育,它成为一个观念,一个概念,也有它的性它的本质,这样,一层一层的,任何一个观念,任何一个个体,或是任何一个单位团体,其实都有它隐藏的本性,都有他的固具的本质,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本性本质,而让它在现实中有尽量完满的展现,叫做“尽其性”。《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这里说的性,是人性。我们就用这句话说,凡是一个存在,都有他的性,我们都应该尽其性。我这次来北京,最主要的就是协助推广中心能够尽其性。
我刚到两三天,中心主任周主任就跟我她已经为我安排了几场讲座,有比较内部的,有比较公开的。我们今天这个讲座就是比较内部的系列讲座,我这次四月初来,预备六月回台湾,她计算了一下,总共有五六个礼拜,所以就要我来讲五六次。还有对外的,比较公开的、大型的,要讲一次。当然了,如果受邀到各处去宣导读经,那又是额外的。我对她说,你怎麼不早跟我说啊,你早跟我说我就不来了!(众笑)她说,啊,剩余价值总是要剥削一下吧!(众笑)这样子,所以我今天就来了,那如果各位今天觉得听了有意思,希望你以后也可以随机再来几次,如果能够六次都来,当然是更加的欢迎。
我们这里有一个新的落实推广的规划工作,是进一步求其尽性的工作,就是最近开办了一个读经的师范养成班,读经教师的养成班。最早的时候,我对於读经教育,认为它是太简单了,非常容易的,只要听一场演讲,一两个小时,我就可以培训出老师——来听讲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读经老师了。如果没有这麼多时间的人,我说一个小时也可以,半个小时也可以,甚至给我十五分钟,我就可以把一个人培养成读经老师。不过呢,这里有一个条件——我是有把握将一个人在很短期之内培养成读经老师,不过那个人要有一点智慧,智慧越高的,在越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把读经班完全交给他,他就可以开始实践,就是可以当读经老师了;智慧越低的呢,就要用越久的时间,所以十五分钟也可以,半个小时也可以,一个小时也可以,两个小时也可以。后来我在台湾就办半天的,四个小时的,后来觉得还不够,就办一天的,那所以我常对那些来参加一天的读经教师研习的人说:到目前为止我培训老师,花最多时间的就是一天,按照刚才的标准,智慧越高的人,花越少时间就培养成;智慧越差的人,要用越多时间。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是智慧最差的!那现在我们说要办师范班呢,要整整一年,可见,各位!你们这些人的智慧了,要一年呢!(众笑)当然,这一年呢,或许也是需要的,因为他们要做更广泛的更深入的理论的探讨,而且自己还要做读经的实践,最主要的是他们要自己读经,能够用功读上一年经,背上十来万字,以弥补他们从小以来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遗憾。所以我们这个师范班呢,十几天前,他们刚报到的那一天,就跟他们说,他们是很有福气的人,唯有福气够的人,他才能够接触到经典,福气越多的,他接触的机会越大。那麼,现在都已经成人了,本来这个机会就很难得了,现在居然能够放下一切,来这里读一年书——来这个沟里了,啊,这个沟,叫什麼白羊沟啊,来这个沟里这麼偏僻的地方读一年书,而且来这里,我们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你知道我们为什麼墙砌得这麼高吗?尤其是,本来有前门还有后门,我们把后门都堵住了,只留个前门,而且前门呢是不仅上了锁,还派人把守,所以一报到,插翅是难飞的!(众笑)我这样讲就是要告诉他们:你一定要死了逃走的心,你要在这里死心塌地的呆上一年,让你尽其性,尽其性就是你这个福气要让你享的,让你完全享个够!


IP属地:北京1楼2012-04-25 18:11回复

    所以我今天并没有把这个题目讲死了,说诸子必定出於儒家,我怎麼能那样说?你不也可以说,诸子出於你所信奉的那一家?如果你真的客观地诚恳地这样说了,我要进一步讲一个意思:当你说诸子出於你所信奉的那一家,跟我讲诸子出於儒家,必只是同一个意思。那麼,你也是儒家了,你也承认诸子出於儒家了。为什麼?因为所有的家都是儒家。那这样讲,我不是又占便宜了吗?各位,我是要各位了解儒家的特质,我最近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了解这个问题,乃至於自从有人类以来,我们都需要了解这个问题,什麼问题呢?就是:有没有一种学派,他是最高的,他是涵摄一切的,有没有?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因为人不是上帝,人不是全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的学问是有限的,怎麼可能如此呢?但是我们退一步说,人间可以不可以有一种学问,希望自己的思想是最高的,是最完满的,是可以涵摄一切的?这所谓的涵摄一切,是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自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不是的,不是如此的,这所谓的涵摄一切,是同情一切,让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言论都各安其位,各正其性,各得其所。请问有没有这样子的学问?如果你说现实上没有,人可以不可以有这样的态度,也就是有这样的期待,有这样的襟度,这样的怀抱,能不能有呢?这个态度是应该可以有的吧?那我们以下就要说,这一种态度,这一种心胸,就是儒家的态度,儒家的心胸。不是因为儒家有这种态度和这种心胸,而是我们对有这一种心胸和态度的这一批人,称他们为”儒家”。你如果这样了解儒家,那麼儒家还要跟别的学派辩论吗?或者别的学派可以跟儒家辩论吗?儒家就没有辩论的必要,别的学派也失去了辩论的对象了。因为这一种思想跟一般的、既定的思想不在同一个层次。我们现在如果把儒家认为它就是一种已经有的思想表现,则儒家的思想必定是不完美的,因为世间的学问可以有各种表现,这样就是把儒家视为诸子百家之一了。假如我们把儒家看成像刚才所说的,是一种胸襟,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类最高理想的向往,假如这样,则儒家就不可置疑,不可辩驳。所以,我如果问:你可以不可以承认儒家具有那一种高明的态度,你如果说暂时同意,说可以,但是刚才又说了,别家也可以这样高明的看他自己啊!问题还没解决啊!以下我们要谈的重点,就在儒家能不能这样看待它自己,而别的学派能不能也这样看待它自己,别的学派这样看待它自己,是不是他学派的本色?还是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这一家,违背情理地推得太高太远了,以至於失去了他的本色,失去了他的本色而推得太高太远,到最后,这一家,你所了解的这一家,它就又等同於儒家了,这一家就又变成儒家了。所以天下只有一个学派,就是儒家,其他的学派通通都是不及格的。(鼓掌)
    如果这样讲,那麼儒家在哪里呢?儒家是什麼呢?如果说儒家是一切,一切就等於没有,所以,这里大有就是无,无就是大有,所以,儒家不在哪里,儒家不是什麼家,因为它没有特定的主张,它是个无。有特定的主张,他成为一个家,一个派,没有特定的主张,不成为一个家,不成为一个派,他只是一个最高的最根本的原理,最高的最根本的理想和向往。我们说其他家不能够这样说,这样说,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儒家这样说,他反而可以成就儒家的本色,这就是儒家跟其他家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实这样的说法。
    首先,我们从历史传承来说,我们说儒家的创始者——如果说是孔子,也可以,因为在学术历史发展中,儒家正式成为一个所谓的学派,是到孔子才定型的。但是我们要看,孔子怎麼样创设这个儒家?孔子自己的思想从哪里来的?然后孔子的思想要往哪里去?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的呢?孔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中庸说他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宪章还不是祖述吗?祖述,就是以古圣为宗,而传述於后,宪章,就是以后圣为法,并使之显明於世。说孔子自己认为,他不是来另外创一个系统,他只是承继这个传统,承继什麼传统呢?承继尧舜文武,说尧舜文武,禹汤就包含其中,周公也包含在其中,孔子是承继了彰显了这样子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哪里来的呢?这个传统又代表什麼意义呢?这些人都是所谓的圣王,但是孔子看他们并不只是从政治上看,尤其重点不在政治上,是在人格上,在心灵上,在思想上,也可以说,在智慧上看这个传统。这个传统,说从尧舜以来,那尧舜又从哪里来的呢?所以我们再往上推,可以推到黄帝轩辕,继续再往上推,可以推到所谓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那渺渺茫茫的时空。从渺渺茫茫的历史的源头开始而渐渐地有人类智慧的表现,而这表现,凝聚在这些代表人物的身上,这些代表人物,有他特出的人格实现,有他不凡的功业的成就,成为人文典范,传诸於口耳,记录於方册,成为民族文化的统媎。自从三皇五帝以来,到孔子啊,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我们说孔子是一个核心,孔子之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汇归到孔子,孔子之后的中华文化,从孔子开出来,所以孔子居於中华文化核心的地位。孔子之前两千五百年,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年,所以我们常说中华文化五千年,五千年,是从历史计算出来的,不是随便说的。


    IP属地:北京6楼2012-04-25 18:14
    回复
      2025-05-20 18:49:59
      广告
      尤其孔子的继承,都是通过可考的文献,不是从神话来,也不是从臆测来,这些文献,经过孔子的吸收、整理,与消化,消化成六种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所以孔子这个生命,不是平常的生命,他好学而博闻,孔子自谓好古敏求学而不厌,他通透而有所发明,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他继承周公的礼乐而点出礼乐的根源,他作春秋,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可见孔子学问的来源,所谓源远流长,又由於他的见识、他知道要从哪里把握要点,对诗书,则删,对礼乐,则订,对易,则系,对春秋,则作。这六种学问,后来流传成书,这些书,就成为经,就是所谓的“六经”。六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了。
      为什麼称六种学问的书为经呢?因为它的经常不变,因为它的天经地义。这六门学问著作,是从什麼时候开始受尊重的呢?固然是孔子门徒继续地流传,但是,孔子之外的其他的家派,凡是读书的人,有思想的人,也必然非常尊重,何以受尊重呢?当然就是因为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代表。在中国的历史上,最先把这六种学问提出来,而且明白指点出这六种学问功能的,反而不是儒家之徒,而是庄子。
      所以,今天我说诸子出於儒家,不是凭空而造的。那是因为在我们历史当中,古人就曾对於诸子的根源有所探讨,问诸子的学问哪里出来?著名的有几种讲法。第一种讲法,就是首先出来讲诸子源头的人,是庄子,《庄子》的《天下篇》——《庄子》总共33篇,《天下篇》是最后一篇,最后一篇是他的序言,所谓序言,是介绍这本书的大要,我们现在书的序言都放在书的前面,而古人是把它放在最后面,那个序有整理头绪的意思,写完书了,再把本书所有篇章整理出头绪,说出个大要,这叫序言。——庄子写其他的篇章,都是意气风发汪洋恣肆啊,就是耍聪明啦,但是在写序言的时候呢,他就非常庄重认真,这一篇序言里,他整理了春秋以来,一直到他那时候的学术学术的流派。他举出了墨家、黄老,道家和名家。墨家是以墨子为代表,所以所谓墨翟、禽滑离;黄老是以田骈、慎到为代表,然后接讲道家。道家首先讲老子,然后再讲自己,讲自己是所谓的宏大而辟深闳而肆调适上遂芒昧无尽,几乎把自己的置於老子之上,境界已经高得不可再高了。而后面还有一个附带,讲名家,讲惠施和公孙龙。庄子认为有影响的学派就这几家,其中黄老没有成型,黄老可以并到道家去,而本来黄老与刑名常相左右,其中的慎到又是法家之祖,所以也可以一部份并到名家或法家。所以,我们说庄子只讲了墨家法家道家和名家等五家。
      但庄子讲这些家派的时候啊,他把这些家称为方术,什麼叫方术呢?方就是地方的方,像东西南北,各占一方嘛。所以一方就是一个片面的意思,术呢,术就是方法,或称为学问,偏於一边的学问叫方术,庄子所讲的这几家,都在方术的范围之内。讲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为什麼只讲这几家呢?另外还有一家,不是很重要吗?儒家!庄子讨论天下学术,居然没有提出儒家这个称呼,也没有提及儒家的任何人物!但是他在《天下篇》这里,一开头——《天下篇》这个“天下”两字,跟《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一样,都是用文章的前面两个字做题目。——文章一开头就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这天下之间,去做一偏的学问的人是很多的,而这些人呢,都以为自己的学问,是最高,是不可加,没有人在他们之上,每一个都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剑。这合理吗?天下真可以有这回事吗?庄子接下去笔锋一转,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提出“道术”一个观念来,刚才不是讲“治方术者”吗,所谓方术这一观念,是针对什麼观念来说的呢?那针对的观念,叫做道术。——偏的学问跟道的学问。那什麼叫道的学问呢?道的学问在哪里呢?既然针对一偏的学问而说,那道术应该是遍载一切,涵摄一切的,完满的学问了。庄子称道术,是怎麼讲的呢?他说这种学问无乎不在,他问:神何由降,明何由出?他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又说明於道术者,能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这个道,也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庄子透露天下原来有一种学问,这是古人所说的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呢,是神明圣王的根据,是从整一的道而来的全备的学问。有道术的人,具备了天地的美好,表现了神明的面貌。——神明是没有面貌的,姑且称之为神明有表现,他表现的就是神明的表现,他的美好呢,是天地的美好,而能表现这种天地的美好跟神明之容貌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所以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已经“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古人整全而高明内而修身,外而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就这样黯淡了,被埋没了。所以庄子感慨现在的人,真不幸,不见天地纯,古人之大体。他眼看著那古之道术,被天下的方术之士割裂了!所以道的学问是全备的大学问,方术就是各种小学问,於是各门各派的学问出现了。
      


      IP属地:北京7楼2012-04-25 18:14
      回复
        王官流出来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藏书,才受教育,以承继其家族的名位和职务,百姓基本上是不受教育的。而诸子百家却都是发自民间的学问,所 以,这些学问,是有源头的,其源头必然来自王家之官。班固认为儒家就是出于司徒之官,主教化,助人君;道家是出于史官,识时务,秉要执本;墨家呢就出于清 庙之守,清俭尚鬼;名家呢,是出于礼官,循名位,耐烦琐;法家出于理官,掌法理,信赏罸;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观天象,授民时;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善外 交,因事制宜;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勤稼穑,劝耕桑;还有一家叫杂家,不出于特定之家,想综合贯通各家;最后是小说家,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涂说。这样 子举了十家,而有九流,所谓九流十家,“流”就是流传而成派别,哪一家不入流呢,就是小说家,小说家不能有所传承,因为他只是道听涂说,但是道听涂说当然 也有一些道理,像我们这样民间的谚语、俗语,也有一些道理的,所以圣人也不废弃他。就这样讲了九流十家,各有所出,叫“诸子出于王官论”。虽然班固把儒家 说是出于司徒之官,跟其他的各家都出于一个官位,但是第一家,就是儒家,而且其说明用了最多的笔墨,可见在班固心目中,儒家还是隐然有着特殊的位。
           自从班固《汉书》以后, 有关诸子的出处,大体中国人都采取这种说法,认为诸子出于王官。一直到近代胡适之写《中国哲学史》,他要表现他有近代的思想,有特别的看法,所以他就不采 取诸子出于王官论,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他说诸子为什么会兴起呢?是由于社会的变动,那时候民生的凋敝,学者为了救世等等。在五四时代,那一批人很喜欢 用社会的观点来看学问,这也是一说,也有相当的道理。后来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的说,诸子出于王官,固是历史的观点,诸子出于社会,也是历史的观点,也就是 他们都按各家的学说到历史的现实上去找理由,牟先生认为诸子学说既是文化的现象,是思想的成就,甚至是哲学的表现,要从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特色来寻求其根 据,于是提出诸子出于周文疲弊的法,周朝的文化叫做周文,其实是以周公制礼作乐为代表,到了春秋时代呢,礼崩乐坏,所谓疲弊,他疲倦了,他有弊端了,有人 不能认清礼乐的价值了,认为不能适用于社会了。社会上有志之士对周文疲弊的各种态度不一样,就产生了各种家派的学说。其中儒家站在人文的立场,是要恢复周 文的;而道家是反对周文的,墨家也是反对周文的,但道家墨家的反对观点又不同,牟先生引用唐君毅先生的说法,说道家的反对是超于人文,墨家的反对是不及人 文。法家则是想要对周文疲弊以后的社会的现象作一个政治的解决,后来果然法家产生了实际的功用。这样的解释自有其深意,牟先生的说法姑且名之为诸子出于周文论。
        诸子的出处,庄子讲一种,班固讲一种,胡适讲一种,牟宗三先生讲一种,那我今天又提另一个讲法——诸子出于儒家。刚才说了,出于儒家就是出于文化,就是出 于道,所以我这种讲法其实就回归到庄子的讲法,最先的讲法。那么,我现在讲这一种不是新的说法,反而是最古老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说法的说 法,因为一切莫非是道,说出于道,实在太笼统了,所以说了等于没有说。很像佛说法四十九年,而无一法可说,但那是因为佛说的法,是要人不执着,所以说了是 什么都没有说,因为他不可以有所说,有所说便自我矛盾。而我的没有说,是因为我用一个完满的道作本,万物都出于道了,何况诸子之学,必也出于道,这是不用 说,人人都已知道的。所以你就不能提任何的疑问,因为我并没有什么说法。(笑声)但是我又说了一大堆,其实目的不是在抬举儒家,而是在提醒我们的一个见 识,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风气之下,我们应该有什么见识?你既可以把儒家当做是诸子百家之一,你也可以把儒家从诸子中提出来另眼相看,因为你心中如果有道的 话,你要以道来自我担当,当你以道做自我的担当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儒家。而这种儒家呢,他还像孟子一样,能有知言的胸怀和本事,于是你就要对所有各家,通 统明白!所以孟子好辩,他说不得已,而在《孟子》书中没有人可以辩得过孟子,有人说因为那本书是孟子写的,当然都是他胜场了(笑声)。其实是不是如此呢? 假如你这样看,就是主观的看,孟子的辩有没有客观的道理呢?假如有客观的道理,纵使是别人写的,也应该下孟子这样的结论。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学问,我们就 是一个明白人,不仅明白自己,还明白他人;不只明白了现代,还明白了古代,甚至明白了将来;不只明白中国,还可以明白外国,明白西方,就是明白一切。只要 明白一切的道理,那一切的事物务,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开展出来。总之你的理想先要确定,先要有人间必定可以做出最高学问的自信,虽然有了自信,并不是当下就 变成这种人——变成圣人,但你要有圣人的向往,如果连向往都没有,我们的学问就不能长进,我们的时代就没有生机。
        


        IP属地:北京11楼2012-08-02 17:13
        回复
          人就问,到底谁高明,假如你从高明的书读起,谁高明?《老子》这本书高明呢,还是《论语》这本书高明?这就从读经教育就跳到一个学术问题了——道家高明还 是儒家高明?牟宗三先生从思想的层面来看,断定首先道家的书是在儒家之后的,至少现传的《老子》这本书,其成书是在《论语》之后,因为《老子》这本书所表 现的思想,是在儒家成熟之后,所以,不管老子是不是实有其人,孔子是不是真的去问礼于一个号称为老子的人,《老子》这本书是不是名叫李耳或老聃这个人作 的,哲学家不讨论,因为在思想的论题中,这不是重要的,历史考证家才要考证这个问题。哲学家只对这本书所表现的哲理来问这一本书成立的时机,《老子》一书 必定在儒家思想成熟之后,为什么?因为,《老子》乃至于整个道家,就《老》《庄》这两本书所表现的思想,是在对儒家的流弊作反省,或者说是对于儒家工夫的 点化。假如没有儒家,怎么有儒家的工夫呢?假如没有儒家的工夫,怎么会产生儒家的工夫的流弊呢?没有流弊,你怎么去点化他呢?牟先生这样辩论也是很有道理 的,他不是考证上的道理,是哲学上的道理。所以我们如果把老子这个人跟《老子》这本书分开来看,你就不一定要再说道家先于儒家,至少《老子》这本书是后于 儒家的。
          你看,《老子》这本书动不动就提“圣智仁义”, “圣智仁义” 不是儒家常讲的吗?老子也讲“圣智仁义”,儒家怎么讲“圣智仁义”?积极的讲,正面的讲,要我们追求“圣智仁义”,做“圣智仁义”的工夫,要表现“圣智仁 义”的功业。而老子讲“圣智仁义”怎么讲呢?他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他要人绝弃“圣智仁义”,“圣智仁义”怎么能丢掉呢?你怎么能够绝弃呢?所以对《老 子》的文章要有特别的了解,牟先生说老子这个绝弃,不是实质的绝弃,乃是对于弊端的绝弃,什么弊端呢?一般人,尤其是在进德修业上有工夫、对天下国家有功 业人,很容易产生执着,这执着就带来了弊端,那弊端的害处往往比没工夫没学问没功业的人对世间的祸害还大,对这样的弊端不是应该绝弃吗?所以绝弃“圣智仁 义”,不可以直接、正面地讲,说是要丢掉“圣智仁义”,而是要忘了你“仁义圣智”的功劳,忘了你的“仁义圣智”的成就,要忘了这个成就就不要执着于这个成 就,不要执着于这种成就,你的“圣智仁义”,才是成其为真实的“圣智仁义”。你如果自认为是“圣智仁义”,你就直接地违背了“圣智仁义”的本义了。所以孔 子不居圣,他才能成为圣,假如孔子自诩他就是圣人,已经不是圣人了。所以这种绝弃,不是正面的,不是实质的否定,他是一种辩证的、他是一种作用的保存,就 是在工夫上如何保存那“圣智仁义”使其不失本性,就是要化掉对“圣智仁义”的执着。可见,道家的学问,是在儒家之后,为儒家的弊病做反省,没有儒家,就没 有道家。现在既有了儒家,那道家是否就是必要的?道家也不是必要的,假如真正了解儒家,真的了解圣人,圣人怎么可能执着呢?孔子说仁,孟子说善,大学说 明,中庸说诚,象山说本心,阳明说良知,其本身就包涵了能够去除对仁善明诚或本心良知的执着,圣人本来就不居圣,儒家本身的学问就带有了对自己执着的化解 的涵义。所以,自己的学问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当这样的时候,儒家就涵盖了道家,儒家就隐含了道家,就不需要道家了,道家只不过是画蛇添足了,所以真懂儒 家者,道家是可以忽略了。
          


          IP属地:北京13楼2012-08-02 17:18
          回复
            听到这样讲,信奉道家的人他又要开始辩论了,你是不能辩的啦,道家高明大家都知道,难道儒家就不高明吗?你看你说儒家只是讲家常便饭的学问,但孔子不是说 吗,“下学而上达”,这个“上达”的意思可无限啊,所谓“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德”,这是古人的注解。其实“下学而上达”,是不是从“下学”一直的累积, 累积到“上达”呢?当然也可以这样了解,这叫渐教的了解法。你也可以用顿教的了解法,“下学而上达”,“下学”即是“上达”,每一个“下学”都是“上 达”。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的这个天道是大,它会一直扩散、一直扩散,扩散到很远,很远不是自己会迷失自己吗?不是,那个远同时就是 返,返即是返回于道,所以大固然是,逝也是道,乃至离道似乎甚远的万物,都是道。道是无限,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是道,当这样讲的时候,不 也是“下学而上达”吗?老子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讲罢了。所以道家当然出于儒家,有了儒家就不需要道家。不过,儒家既然是从人伦日用讲起,我们人类的生命 如果不够活泼,往往会产生执着,这个时候就需要道家,因为道家专门讲这一套,生怕你不懂,所以就讲得很噜嗦,每章甚至每句话都把这个意思再讲一次,所以你 读道家的书的时候,你就比较会觉醒。有些人读儒家书,做儒家工夫,就不容易觉醒这一套,因为儒家把这个高明的境界隐含在里面,或者说,要我们自我去体悟。 他没有直接把这个高明的讲出来,至少没有聒噪地宣说,那直接把高明聒噪出来的人,你说他高明,没有把高明聒噪出来的,你就说他不高明,这个不公平啊!所以 程伊川说的好,“泰山高矣,泰山之上,已经不是泰山了!”你说泰山高了吧,这个高是有限的,只有天地才是无限的。我们借用这个话来讲一句,道家很高明,但 是只有高明就不够高明。(鼓掌)道家毕竟难免于小道之讥,所以以后不要再跟我辩论读经要从《论语》读起还是从《老子》读起了!
            墨家,大家都知道是墨子所开创的啊,不过有人据考证这个墨子不姓墨,他姓翟(di),现在读为翟(zhai)。他的名字叫乌,黑的,乌鸦的乌,所以墨子的 姓名叫翟乌,(众笑)这个也有根据的,固然有人可以姓墨,但是墨子不是姓墨,这个墨啊,是一种意义,是蓬头垢面的意思,是奴隶的意思,或者是劳苦大众的意 思。还有另一个证据,也有人说诸子百家,都不用姓来来称他的家,像儒家,儒是一温厚谦退的意思,儒家并不称为孔家,道是一种高远形上的意思,道家不称老 家,是吧?(笑声)这个名家也没有说公孙家或惠家,对不对?阴阳家也没有说邹家,所以各家都用他的意义来命名,单独墨家说是墨子这个人创立的,所以叫墨 家,这不是有点奇怪吗?从这里怀疑起,居然说出一大套道理,考据家有时很烦人,有时也很有趣味。不过我们今天重点不在讲考据,我不认为这样有大不了的学 问,只是茶余饭后讲起来有点趣味就是了。好了,墨家,假如我们说墨家是墨子创立的,墨子这个人也是读书人啊,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其实就是读过百国春 秋,那孔子注重春秋,墨子也注重春秋。而且孔子好学,墨子也好学,据说他出门的时候,车上载书甚多,就像明朝末年顾炎武出游名山大川的时候,车上都是书, 他的车子就是图书馆,古人真用功啊!据说纪晓岚更厉害,他出门也带很多书,如果坐船,他每看完一本书,就把书丢到江里去,有人问你怎么这么浪费啊,你把书 丢了,将来你怎么办呢?将来怎么再察考呢?他说我看过的全部记得了,人家不相信,就考他,果真一字不差,所以拿他没办法,谁叫他是读经孩子长大的!(笑 声,鼓掌)所以墨子虽然是劳动阶级,也相当有学问啊,但是,墨子所以能读书,是因为孔子把贵族的学问传播在民间,墨子才能读到书,得自我教育的好处。只是 墨子后来因为他的徒众都是平民百姓,劳动阶级,那墨子也很想统御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军队,所以墨子教导他的徒众们不要读太多书,只读他的书——墨经—— 


            IP属地:北京14楼2012-08-02 17:20
            回复
              就好了,这可能也是墨子之学到最后不传的一个因素了。你自己读了书,怎么可以叫你的徒众不读书,唯读你的书呢?这是不懂教育的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如 果还有人自命为人师的人教你不要读别人的书,只读他的书,你千万心里要起一个质疑啊,他可能是用了愚民政策。他要你不长进,他好来领导你,领导你一辈子。 所以墨子是平民读书,而墨子的学问呢,也专门针对儒家,儒家说爱有差等,“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爱从亲始,墨子偏要主张“兼爱”,一下子就要爱遍全 人类,被孟子臭骂了一顿,“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再配一个杨朱,“杨朱为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墨子被儒家骂成禽兽。儒家主张要隆礼崇 乐,对亲人要厚葬,墨子就全部提出来要反对,这个要“非礼”、“非乐”,要“节葬”。从历史说,孔子生年既在墨子前,从学问说,请问是正面的学问先有呢, 还是反面的学问先有呢?当然是正面的学问先有嘛,所以墨子出于儒家,是没错的。但不识人文之大义,终究见识不透,依然是个小道。
              名家,公孙龙、惠施为代表。名家讲什么呢?正名嘛,正名是谁提出来的呢?当然是孔子提出来的,什么叫正名呢?就是“循名责实”嘛!“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啊,要正名,每一个名号都有它的意义,要就着它的意义实现出来,才能让名号真实化,让名实相符,名正则言顺,叫正名。在政治上,每一种份位,每一种职 务,都有他的名,就有他的权,有他的权就有他的责,所以权责符合名位,有名就有位,有位就有权,有权就有责,这要正名啊;在人伦关系中,也要正名啊,父父 子子,夫夫妇妇不是要正名吗?从这个地方说起,你做学问,你说话,每一个观念都有一个特定的意义,用逻辑学来说,凡立一个词语,都要加以定义,才能推论, 这也是正名啊!往这个地方一直走下去,“虽小道必有可观”,他走得远了,于是他就在这一个人类的语言这里做研究,要把人类语言辨别清楚。辨到最后呢,以为 自己聪明,沾沾自喜,就远离了人情,所以才有所谓的“白马非马”论,说白马不是马,成为名家的重要的学说。请问白马是不是马?一般的理解,白马当然是马, 但是公孙龙居然写出一篇文章叫《白马非马论》,弄得大家非常头痛,而辩不过他,所以就口服心不服。(笑声)名家可以代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但是真正的逻辑 学不是这样玩弄的,真正的逻辑学是很合人情的,希腊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首先建立下定义和分类的方法,正是要讲白马是马,这不是很合人情吗?所以接下去的推 论就从“凡人皆有死,孔子是人”,推断出来,“孔子也会死”,这个是我们中国在讲逻辑学,在西方讲逻辑学,就“凡人皆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 死”,这里把人这个小类归到有死这个大类之下,又把孔子这一更小类归到人这一小类下,于是大类包含小类,小类包含更小类,所以推论出孔子或苏格拉底有死。 ——我们都拿圣人来开玩笑,不是,是拿来做例子——同理,我们说“白马是马”,是把这白马这一小类归到马这一大类之下,这是一般合情合理的思考模式,亚里 斯多德把这模式用一套系统说出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成就了西方的逻辑学传统,也成就了西方近代的科学哲学文明。
              


              IP属地:北京15楼2012-08-02 17:20
              回复
                讲了子部,我们再大略说一说史部和集部,中国的史学出于尚书和春秋,所以我们可以说史学出于儒家。清朝有个史学家章学诚说六经皆史也,经史本是一家,儒者 两面都注重,而孔子作春秋,说:“我欲托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而着明也”,原来,经是凭空讲人生真理的,而史是就事件表现人生真理的,都可以警醒人 心,提供人生以典范。所以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史,也应是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民族,尚书是记事史,春秋是编年史,尚书春秋皆己被尊奉为经,继尚 书春秋两经之后,有史记,历记黄帝以来到汉朝,是所谓通史,自汉以下有各代的史,所谓断代史,总计有《二十五史》。而以《史记》最为光辉灿烂,是史学的经 典之作。《史记》为什么光辉灿烂?因为《史记》是司马迁所作,司马迁的人格有一个高度的向往,那高度是其他史家达不到的。那高度是什么呢?太史公作史记的 用意,自己认为是继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孔子作《春秋》的精神来作《史记》。可见,史学也要出于儒家,出于孔子。假如史学不是出于儒家,那个史学就不能 尽其性,变成“死学”,只是历史材料的堆积,是死的,不活了,生命力都不够了,对人类的启发就不够了。所以史学出于儒家,因为儒家有《春秋》之教。
                中国的文学,收在集部。文学,更可说是出于儒家啦。中国文言文的成熟定型,始于孔子所作的春秋和弟子所记的论语。孔子盛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诗经》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源头吗?而且自孔子删述六经之后,孔子所不取的文献,几乎全部散失不传,后世读书人读书,必自六经始。不论其经天 纬地之才为人处世之道学自六经,其作文章,发性情,也必学自六经。古人有句联语说“至行须从五伦起,大文皆自六经来。”说得不错,最好的文章是从六经学来 的,从六经来,不是从儒家来的吗?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韩碑》,赞赏韩愈所写的《平淮西碑》,当时的宰相裴度,带领朝廷军队平了淮西之乱,天子命韩愈作文 刻碑纪念。皇帝的旨意,韩愈那敢怠慢,用心作了这篇文章,李商隐称为大手笔。韩愈的手笔之大,大在何处呢?李商隐用了两句话说明,这两句话成为千古名句,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点窜就是借用过来,篡改几个字。借用什么呢?借用了《尚书》中《尧典》跟《舜典》里面的字句。“涂改”,也 是借用过来,涂涂改改,变成自己的句子。清庙和生民是《诗经》的两篇颂辞。意思是韩愈学了尚书和诗经的句法和文气,所以文章就有光彩了。刘勰作文心雕龙一 书,讲文学理论,其第一篇叫原道,第二篇叫征圣,第三篇叫宗经。意思是文学之理,原出于道,证成于圣,宗本于经。依刘勰的意思,也认为文学来自于道,来自 于圣人,来自于六经,也就是文学出于儒家。那文学如果是自己走,自己走的太远呢?也是个“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比如说走的太远,就追求所谓的 纯文学去了,就是所谓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孔子叹《诗经》的文学之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鸳鸯蝴蝶风花雪月就是乐而淫了,近代有所谓伤痕文学、激愤文学,就是哀而伤了,其风格就俗了,价值就低了。假如依儒家的文学心愿,就是诗人的心愿,是一种 “温柔敦厚”的心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诽而不乱”。离开了这种心愿,文学就不能尽其性以成为优雅的,感动人心的永恒的作品。所以文学也必出于儒 家。
                这样子讲起来,我们说一切的学术都从儒家出,都归于儒家。这就是我今天的结论。
                谢谢各位!(热烈鼓掌)


                IP属地:北京17楼2012-08-02 1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