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在幻想中将人变成动物的作品,欧美文学中数量众多。直接以“变形记”为名的也不少见。古罗马诗人奥维尔的名作就题为《变形记》,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奥地利名作家卡夫卡,其小说《变形记》更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魔幻风景。然而,此“变形计”非彼“变形记”,我要衷心赞美并鼎力向广大观众推荐的,是湖南卫视的专题节目《变形计》,尤其是它新近播出的第五季或云曰第五期的“化不开的网”。
数年前,我曾应《光明日报》所属《书摘》杂志之约撰写“卷首语”,文章题目是《上有天堂,下有书房》。此题是对流传已久的俗谚口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二字之改,可是我于小小书房与三壁图书情有独钟。相比对于书族之居高不下的热情,我于电视就不免显得颇为冷落,平日除了社会新闻与体育节目之外就很少问津,那些充斥荧屏的嘻嘻哈哈卿卿我我打打杀杀之类,更是不与观焉。
有朋友向我推荐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说是不看于它是失之交臂,于己是失之交睫。于是,白头翁作少年郎,我就像小学生上课堂一样,准时按点,观赏了最近一期先后连续数集的“化不开的网”。其中的主人公,一位是来自贵州毕节山区典型的留守儿童陈玉林,生活贫困而早慧早熟,善良得令人心疼,一位是来自内蒙古包头的城市问题少年周云峰,生活富裕而骄纵厌学,但内心仍是良善可塑的底色。故事则是他们一星期互换位置的生活与际遇。世事沧桑悲欢离合,我在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中已经领略得很多,自己亲身体验的也不算少了,但是,这一档小小少年的真人真事的节目,依然让我分外感动和感慨。
《变形计》,不仅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也是一档在社会热点中寻找题材的纪实性节目。同时,在今日万象纷呈、良莠不齐的电视荧屏上,它更是高格调、高品位的一枝独秀的节目。古希腊以《明哲言行录》一书而著名于世的作家第欧根尼曾说:“一个国家基础的好坏,取决于对年轻人的教育。”中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也早就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今日流传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语,正是由此而来。可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外皆然。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从1岁到14岁的人数为3亿左右,未成年网民高达4千万,其间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家庭地位高下、教育有欠公平等社会新老问题更是层见叠出。电视媒体兴起于20世纪,在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以为它在正风俗、扬清风、施教化、美人心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已举足轻重。湖南卫视精心打造《变形计》这一栏目,在摄制过程中江南塞北、历尽艰辛,正是表现了他们关怀下一代也即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战略眼光,表现了重任在肩的电视人应有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变形计》旨意深远,贴近生活与底层,具有非人工的原生态与强烈的现场感,在艺术上两条线索并行而交错,两位主角的生活镜头平行而叠映,编导者的解说词亲切生动而富于诗意,其社会价值与艺术水准无需我哓哓多言,它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收视率名列前茅,就是明证。至于有观众担心贫困山村的陈玉林见识了城市繁华,可能会给他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我以为也无须多虑。今日穷乡僻壤的孩子,大都知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改革开放的推进当会进一步改善他们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何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人物,许多不就是历经困境而出自草泽吗?
求真向善臻美,记取和参与的是培育青少年这一百年大计,我礼赞《变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