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环首刀、唐样大刀与弯刀
环首刀兴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公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存完好,刀身与刀柄同等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图34)东汉时期出土实物十分丰富,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相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化,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仍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图35)环首刀是一种优质钢刀,很多刀身上都刻有“百练(炼)清(精)刚(钢)”,“□□(□*炼)大刀”等字样,这种经反复叠压锻打而成的钢刀,硬而有韧度,很适宜于猛力劈砍而不致折断,这在铁铠大量使用,骑兵日益发展的时期,无疑是最优良的近距离格斗兵器。
继环首刀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更为优良的佩刀是唐样大刀,“唐样大刀”是日本正仓院所收集的一批八世纪前后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佩刀起的名称。如按照《唐六典·武库令》的记载应称为横刀。这种刀与环首刀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于柄之间有了不同于剑格的刀格,刀柄很长,柄端也不再有环,而刀身仍与环首刀相同。唐样大刀有的装饰很考究,如正仓院的藏品金、银、钿装唐大刀,刀柄和刀鞘上都镶满了珍贵的宝石,这类刀与刘胜墓的刀一样,可能是身份显赫者的常用佩饰,而那些实战用兵器装饰都比较朴素。(图36)
弯刀始于东晋,刀身设计继承了商代小刀弯身凸刃的特征,刀头平斜无锋,江苏镇江曾出土一长一短两柄这种铁刀,长的刀身后部有伸出的柄舌,便于安装刀柄。短的在柄与身之间有卷云状刀格,柄中空,似能安装长木柄做长兵器用,但从外形看,如不安装长柄也能做短刀用。(图37)唐代的弯刀刀头部分比东晋的有所加宽。(图38)明代的变化更加多样,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李自成起义军的铁刀和戚继光的佩刀,前一柄形制与东晋的出土实物(短者)十分近似(但刀身和刀头比北宋的又进一步加宽,这种刀身较宽的弯刀又称为砍刀)。后一柄的形制则综合了唐样大刀长柄狭刃与弯刀刀身微弯的特征,沿刀背处开有两道血槽,这把刀锋利异常,用双手握持挥砍杀伤力极大,(图39)
清代的短刀据《清会典图·武备》上的记录有七种,其中云梯刀、突刀、滚被双刀等三种属于佩式弯刀,(图40)这三种刀的外形与戚继光刀应是同一类型。清代中后期的弯刀还吸取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特点,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用“天字第七号宿铁刀”就是一例,刀柄具有典型的古印度样式。(图41)
弯刀是封建社会末期最为普及的格斗短兵器,其中的狭刃弯刀(又可称“腰刀”或现代的叫法“指挥刀”),不仅是武器,还是各国军队的军官和仪仗队举行庆典时必不可少的佩饰,直到现在作为礼器还在继续使用。
五、刀的佩带方法
刀的佩带方法不如剑那样丰富多彩,前期的青铜刀,在有的出土实物中至今没有发现刀鞘,因此若要用早期的青铜剑的悬挂佩带法,只有草原文化系统的刀适合,而中原文化系统的好像不具备这种佩带法的条件,但是作为经常要用的工具和防身武器,不随身携带是不合理的,所以根据推测只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供参考,即把刀插在束衣的腰带上。《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上说:“猺刀黎刀,带之于腰,峒刀蛮刀,佩之于肩。”说明古代的少数民族早就有将刀插在腰带上的佩法,但商代前后的人们是否已经开始这样做,还举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这一问题还是暂做假设,等待将来有新的发现后再做探讨吧。
后期刀的佩带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带扣佩带法,另一种是双附耳悬挂法。
(1)带扣佩带法
带扣在魏晋之前的中原地区主要是马具上的用品,还没有开始大量运用到服饰上,用带扣佩刀更是一个鲜见的例子,可能使用的年代不会长,而也不会广,但在实践上却要早于服饰。发现用带扣佩刀,是从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上,这把刀的刀鞘完好无损,刀鞘用两片木片挖槽弥合后,在用麻丝缠裹髹漆加固而成,在刀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安装了一个带扣,(参见图42)这个部位在其他出土的剑鞘上都是安装玉或铜璏的,而这把刀鞘上却突然出现一个带扣,虽然可以肯定是用于佩刀的,但如何佩法使人很费解。无独有偶,山东临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却提供了答案,这块画像石上有一佩刀武士,所佩的环首刀刀鞘上清楚地刻画出外形与刘胜刀很像的带扣,而腰带直向穿过带扣系于腰间的方法和刀佩于腰间的形象、位置也一目了然。(图25)
用带扣佩刀如同用璏佩剑一样,刀在腰带上移动很方便,画像石上的佩刀刀柄向后,抽刀时好像很不顺手,但如果把刀柄朝前也很便捷,只要左手握住刀鞘向前一转即可如意。带扣佩带法可能在汉代,最长不会超过西晋的这段时间内曾使用过,它可能作为璏式佩剑法(佩刀也可以用)的一种变异而出现,这种佩法与璏式佩剑法一样,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方法。
(2)双附耳悬挂法
双附耳悬挂法是由古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的。所谓双附耳即刀鞘上装有两个有穿孔的鞘耳,佩带时,一长一短两根皮带一头系于鞘附耳的孔内,另一头系于腰带上。系于附耳的一头一般是固定住的,系于腰带的一头有的装带扣,有的也固定在腰带上(这种腰带是专用于佩刀的)。用这种方法佩刀,不仅能使刀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且在人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时也能保持固定不变的位置,这是比较先进合理的佩带方法。据考证,古波斯出现这种方法是在五世纪前后,不久就传入了中国,现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双附耳刀鞘,是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墓葬中发现的,(图43a)时间约在公元560年前后,比之稍晚的隋张盛墓出土的白瓷武俑,和时间与北周较近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上,都可以见到这种双附耳刀鞘和佩带方法,(图43b、c)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样大刀更是典型的双附耳刀鞘。
双附耳佩刀法后来又从中国流传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到后来已不仅成为刀,还成为剑和其它各种类似刀剑的兵器的唯一一种佩带方法。
环首刀兴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公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存完好,刀身与刀柄同等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图34)东汉时期出土实物十分丰富,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相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化,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仍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图35)环首刀是一种优质钢刀,很多刀身上都刻有“百练(炼)清(精)刚(钢)”,“□□(□*炼)大刀”等字样,这种经反复叠压锻打而成的钢刀,硬而有韧度,很适宜于猛力劈砍而不致折断,这在铁铠大量使用,骑兵日益发展的时期,无疑是最优良的近距离格斗兵器。
继环首刀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更为优良的佩刀是唐样大刀,“唐样大刀”是日本正仓院所收集的一批八世纪前后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佩刀起的名称。如按照《唐六典·武库令》的记载应称为横刀。这种刀与环首刀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于柄之间有了不同于剑格的刀格,刀柄很长,柄端也不再有环,而刀身仍与环首刀相同。唐样大刀有的装饰很考究,如正仓院的藏品金、银、钿装唐大刀,刀柄和刀鞘上都镶满了珍贵的宝石,这类刀与刘胜墓的刀一样,可能是身份显赫者的常用佩饰,而那些实战用兵器装饰都比较朴素。(图36)
弯刀始于东晋,刀身设计继承了商代小刀弯身凸刃的特征,刀头平斜无锋,江苏镇江曾出土一长一短两柄这种铁刀,长的刀身后部有伸出的柄舌,便于安装刀柄。短的在柄与身之间有卷云状刀格,柄中空,似能安装长木柄做长兵器用,但从外形看,如不安装长柄也能做短刀用。(图37)唐代的弯刀刀头部分比东晋的有所加宽。(图38)明代的变化更加多样,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李自成起义军的铁刀和戚继光的佩刀,前一柄形制与东晋的出土实物(短者)十分近似(但刀身和刀头比北宋的又进一步加宽,这种刀身较宽的弯刀又称为砍刀)。后一柄的形制则综合了唐样大刀长柄狭刃与弯刀刀身微弯的特征,沿刀背处开有两道血槽,这把刀锋利异常,用双手握持挥砍杀伤力极大,(图39)
清代的短刀据《清会典图·武备》上的记录有七种,其中云梯刀、突刀、滚被双刀等三种属于佩式弯刀,(图40)这三种刀的外形与戚继光刀应是同一类型。清代中后期的弯刀还吸取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特点,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用“天字第七号宿铁刀”就是一例,刀柄具有典型的古印度样式。(图41)
弯刀是封建社会末期最为普及的格斗短兵器,其中的狭刃弯刀(又可称“腰刀”或现代的叫法“指挥刀”),不仅是武器,还是各国军队的军官和仪仗队举行庆典时必不可少的佩饰,直到现在作为礼器还在继续使用。
五、刀的佩带方法
刀的佩带方法不如剑那样丰富多彩,前期的青铜刀,在有的出土实物中至今没有发现刀鞘,因此若要用早期的青铜剑的悬挂佩带法,只有草原文化系统的刀适合,而中原文化系统的好像不具备这种佩带法的条件,但是作为经常要用的工具和防身武器,不随身携带是不合理的,所以根据推测只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供参考,即把刀插在束衣的腰带上。《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上说:“猺刀黎刀,带之于腰,峒刀蛮刀,佩之于肩。”说明古代的少数民族早就有将刀插在腰带上的佩法,但商代前后的人们是否已经开始这样做,还举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这一问题还是暂做假设,等待将来有新的发现后再做探讨吧。
后期刀的佩带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带扣佩带法,另一种是双附耳悬挂法。
(1)带扣佩带法
带扣在魏晋之前的中原地区主要是马具上的用品,还没有开始大量运用到服饰上,用带扣佩刀更是一个鲜见的例子,可能使用的年代不会长,而也不会广,但在实践上却要早于服饰。发现用带扣佩刀,是从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上,这把刀的刀鞘完好无损,刀鞘用两片木片挖槽弥合后,在用麻丝缠裹髹漆加固而成,在刀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安装了一个带扣,(参见图42)这个部位在其他出土的剑鞘上都是安装玉或铜璏的,而这把刀鞘上却突然出现一个带扣,虽然可以肯定是用于佩刀的,但如何佩法使人很费解。无独有偶,山东临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却提供了答案,这块画像石上有一佩刀武士,所佩的环首刀刀鞘上清楚地刻画出外形与刘胜刀很像的带扣,而腰带直向穿过带扣系于腰间的方法和刀佩于腰间的形象、位置也一目了然。(图25)
用带扣佩刀如同用璏佩剑一样,刀在腰带上移动很方便,画像石上的佩刀刀柄向后,抽刀时好像很不顺手,但如果把刀柄朝前也很便捷,只要左手握住刀鞘向前一转即可如意。带扣佩带法可能在汉代,最长不会超过西晋的这段时间内曾使用过,它可能作为璏式佩剑法(佩刀也可以用)的一种变异而出现,这种佩法与璏式佩剑法一样,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方法。
(2)双附耳悬挂法
双附耳悬挂法是由古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的。所谓双附耳即刀鞘上装有两个有穿孔的鞘耳,佩带时,一长一短两根皮带一头系于鞘附耳的孔内,另一头系于腰带上。系于附耳的一头一般是固定住的,系于腰带的一头有的装带扣,有的也固定在腰带上(这种腰带是专用于佩刀的)。用这种方法佩刀,不仅能使刀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且在人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时也能保持固定不变的位置,这是比较先进合理的佩带方法。据考证,古波斯出现这种方法是在五世纪前后,不久就传入了中国,现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双附耳刀鞘,是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墓葬中发现的,(图43a)时间约在公元560年前后,比之稍晚的隋张盛墓出土的白瓷武俑,和时间与北周较近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上,都可以见到这种双附耳刀鞘和佩带方法,(图43b、c)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样大刀更是典型的双附耳刀鞘。
双附耳佩刀法后来又从中国流传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到后来已不仅成为刀,还成为剑和其它各种类似刀剑的兵器的唯一一种佩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