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原名“胡瓜”,又称“王瓜”。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8卷《菜部三·胡瓜》载:“张骞使西域得种,胡名胡瓜。”但有关“胡瓜”变成“黄瓜”的由来,却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石勒“讳胡”的缘故。晋·陆翙《邺中记》中称,“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名胡饼曰麻饼。”《晋书·石勒载记》中也有着“石勒讳胡”的记载,如“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
由石勒的“讳胡”而将“胡瓜”改为了“黄瓜”,这其中据说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
对于这段关于樊坦和石勒的历史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勒以参军樊垣清贫,擢授章武内史。既而入辞,勒见坦衣冠弊坏,大惊曰:“樊参军何贫之甚也!”坦性诚朴,率然而对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以励贪俗。
在《晋书·石勒载记》上,我们看到石勒不仅没有计较樊坦言语上的失误,还大方的替胡人对樊坦进行了赔偿。至于后面改“胡瓜”为“黄瓜”之事,并未见记录。不但如此,史书上的章武内史樊垣,在历史传说中却变成了襄国郡守樊坦。章武与襄国,地名不同;内史与郡守,职位不同。或许,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一些人以讹传讹,便使之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在此情况下,我们当以史书记载为准。也就是说,史书上并没有什么樊坦情急生智,将“胡瓜”称之为“黄瓜”一事。
另一种说法是,胡瓜改为黄瓜是源于隋炀帝的“讳胡”。据唐吴兢《贞观政要》第6卷《慎所好》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这原是唐太宗李世民总结隋朝教训时,批评隋炀帝的一段话。《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
唐·杜宝的《大业杂记》中也有记载,大业四年“九月,(炀帝)自幕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在这里,相比《贞观政要》中的论述,其记载更为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均可清晰查寻。《大业杂记》一书主要记载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到越王侗皇泰三年(公元621年)王世充降唐间的历史事件。另外,杜宝还在其著作《拾遗录》亦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石勒是羯族,隋炀帝有着鲜卑族血统,他们相同的一点是,身为胡人反而特别忌讳胡人。胡人是中国古代汉人称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等部落,带有藐视的意义。据称,隋炀帝还将“胡床”改名为“交床”。除《贞观政要》有记载外,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4“交床”亦有类似记载。
所以,隋炀帝讳胡,才将胡瓜改为“黄瓜”,也因此,后代又称其为“王瓜”,另说是有些南方人对“黄”、“王”二字的读音难以分清之故。如果黄瓜是由石勒时期所改,则唐代的吴兢和杜宝就不应说是出自隋炀帝之手。吴兢和杜宝都是史学家,他们不会张冠李戴或毫无根据的将“胡瓜”改“黄瓜”之事记在隋炀帝的头上。而在他们之前,并未见有史书记载“胡瓜”改“黄瓜”出自石勒时期。在隋唐之前,同样未见“黄瓜”一词的相关文字记载。哪怕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我们也难以觅其踪迹。
因此,就历史记载而言,胡瓜改为黄瓜,源于隋炀帝时更为可信。虽然因石勒讳胡,胡物改了不少名字,但“胡瓜”改“黄瓜”却不一定、也不是出自石勒所处的十六国时期。倒是隋炀帝改“胡瓜”为“黄瓜”,却有着真实可信的历史根据和文字记载。我们不能仅凭历史传说就此推断黄瓜的由来,应以历史文字记载为准则和依据。即便是历史传说将其细节都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出来,如无史书或相关文字记载,也是不可信和不能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