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里逛上一圈你就会发现,出了大板块的教辅书外,剩下的就是生活类、经济类和文学类。相比之下略占少数的文学类书籍中,又是各类小说与历史遗产占了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则是散文、时评、随笔等,而诗歌的比重却日趋走低。虽然现代史并没有在当今文坛上站的很大的席地,但也并不像古典诗词那样奄奄一息,要靠那些在棺材里腐烂了千百年的老古董们来充场面。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是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中国的诗歌并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今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文化脱节的。所以,中国的诗歌需要改革!
除了在课本上,一个班里70%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掌握途径少得可怜,大多数是微博转发的二次创作的诗句,或者完全连这些也没有。而这种对于古典诗词的二次创作,不仅表现出了人们想象力与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缺乏联系,同时,这种传承和二次创作对于古典诗词的发展是不利的,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古诗文,另一方面造成了人们对于直接创作缺乏兴趣。很有可能,再过个十几年,就有很多青少年只记得网上笑点略高的诗句,反倒将原本的经典抛诸脑后,自己创作古典诗词更是天方夜谭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于古诗文创作失去兴趣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古诗词的规则在现代有其不合理性与不必要性,导致了诗词创作的困难,以至于出现古诗文创作瓶颈;其二,就是现在新闻中近来多次提及的“文化气象”的问题,缺乏大气象是社会问题,当然也是与前一条脱不了干系的,当然,主要的矛盾是在于现实的生活压力对于文学文化的进步有很大的反作用,或者准确说是阻碍。
首先,来看看古诗词的规则。中国古代对于文化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几乎有封建社会的开始至民国时代,每个文人都是能够吟出几首诗句来的。这是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发展而来的产物,是思想从简单朴素到简约精妙的转变,也是文学思想到生活的普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简单地去观察一下《诗经》和《楚辞》于唐宋诗文的差别就会发现这个发展的进步过程。
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挨过了晋代浮华风气的堕落,渐渐地在唐朝成型,有了较为完整的规则,比如:平仄、格律、韵脚等,盛及数百年并绵延至今的诗也有了:绝句,律师之分,五言、七言之别。而其后的宋朝,有了规则更为详尽刻板的宋词,以及内容形式皆有所放宽,贴近生活的元曲。相较于诗词,中国古代的文赋并没有过多的讲究。
但是,在明国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军政改革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秩序,推翻了就是封建主义王朝;同时,在文化上的一系列革新运动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冲击,并有了一个过于彻底的修改。改革,是社会进步每个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前行的象征。可是,面对这未知的西方文化,中国人媚外的特质又在那一个时间节点把中庸抛在了一边。
运动的彻底,使得中国的文化在近现代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和发展。文言转向白话,繁体转向简体,用词语或短句代替单字,这些都是向西方文化学习所获得的成果。除去文言转向白话是从元代的文学创作中就体现出来的文字通俗化意识以外,其余两者皆是学习西方文化以及对于彻底白化的变革。在这一改进之下,近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变得通俗和普及,相对更加方便实用,这种发展也同样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通话传播普及做出了铺垫。
在这些改革都已经发挥功效,且功效也已基本定型的今天,古诗词的规则的可行性就大为减低。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现代的普通话对于平仄、押韵的影响。
从我们所学习的古诗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古今异义字和异音字,如:“见”现、“斜”霞等。这些不同是由于各个朝代所用的官方用语的差别而产生的。唐宋时,诗词是有谱子的,就像现在学民乐的简谱,在明清时期,大部分谱子都已经遗失,而在官方用语也有所变化,加上文化和时代的进步,于是人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明清诗词与唐宋时代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