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度辽营吧 关注:3贴子:166
  • 2回复贴,共1

考古专家:如何判断墓葬是否被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撰文/沈睿文


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2-05-03 07:17回复
    现在的考古,主动发掘的很少,大多是因为工程建设需要或者在盗墓者先把墓葬盗掘破坏之后,为了避免完全毁坏,才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考古发掘中,墓葬被盗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一级的墓葬90%以上被盗过。考古中是很容易辨别墓葬是否被盗的,因为盗墓留下的痕迹都很明显。
    举一个例子,上个世纪60年代发掘的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永泰公主墓,在发掘中发现该墓在古代就被盗掘,盗墓者从第六天井附近开凿盗洞,在盗洞发现了一具盗墓者的人骨架,旁边还有一个铁斧。其头骨则掉在了下方的甬道淤土中,头骨旁边散落了金、玉、鎏金饰品。从盗洞流下的雨水淤泥对墓内壁画造成严重的破坏。墓内随葬品除了被盗之外,多数被扰乱。
    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情况十分清楚,有盗洞、盗墓者的遗骨、盗墓工具、墓内散乱的遗物。这些都是判断墓葬是否被盗的依据。
    墓葬大多是埋于地下,要进入墓葬,必须挖土掘洞,盗墓者挖的洞就是“盗洞”。是否有盗洞,通过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地层学方法,即可判断。考古地层学上所称的“打破关系”,是指后来人对土层或遗迹单位的破坏的现象。没有人


    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2-05-03 07:18
    回复
      类活动的大地就像一张白纸,有人在上面活动,就会留下痕迹,就像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图案,经过一段时间,又有人在这个图案上画了另一个颜色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图案,但并没有把原先的图案都覆盖住,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图案哪个先画,哪个后画。后画图案一定在上面,并且一定破坏了先画图案的完整性。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一个地方早期的居民在地上挖一个墓葬,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以后,地表上已经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出这里是墓葬。这时候有人在这里生活,又在墓葬上挖了一个坑用作盖房子地基,或者又在这里挖了一个坑当作墓葬。又经过若干年,考古发掘时,根据早晚坑的土质、土色、结构关系,可以作出判断,哪个坑是最早的,哪个坑是晚期打破早期的墓葬的。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方法。
      盗墓掘出的盗洞也是如此。早期盗墓者留下的盗洞,经过较长时间后,可能已经被填满,然而盗洞内的填土与墓葬原来的土质、土色不会相同,它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遗迹单位。而且它破坏了墓葬的整体结构,在考古发掘时容易分辨出来。年代较近的盗洞更容易分辨。
      盗洞的情况是,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或挖开墓道,进入墓葬;没有墓道的小墓洞,有直洞和斜洞两种,近来盗墓者还使用炸药直接炸出一个直通墓葬的洞穴,这样粗暴的进入痕迹就更加容易判断了。
      此外,墓葬内的器物、遗骸的状况,也是墓葬是否被盗的佐证。盗墓者掠走自己需要的“宝贝”,往往会扰乱和破坏墓内其他文物,甚至会把墓主人的遗骨随处丢弃。在很多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都曾见到过这种被随意破坏的文物。比如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中的文物就遭到盗墓者的破坏。有时候,考古工作者还会在盗洞和墓葬中发现盗墓者自己使用过的遗留物,比如香烟盒、矿泉水瓶等。
      墓葬对于考古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墓中的随葬品。墓葬的形制结构、葬式以及随葬品的摆放方式等,这些不具有市场价值的因素,却包含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墓葬时,要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除了注意随葬品之外,常常还要采集炭样、植物、土壤等标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历史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而盗墓者盗掘走了随葬品,并对墓主遗骸和不需要的随葬品发生扰动,造成文物和信息错乱与流失,给考古研究带来极大的困扰。即便是追回了被盗的文物,因为其出土地层和背景信息已经失去,研究价值也大大减少。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最终是要让公众共享,但是因为盗墓的原因,大家能够看到的文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盗的文物,不是被盗墓者据为己有,就是贩卖给其他人,或者流到了国外。而我们大家能够获得的古人生活、古代社会的知识,也大打折扣了。
      ——节选自《中华遗产》杂志


      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2-05-03 0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