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保任时转眼就忘了,同上理别管他。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很注意现在是否见效了,此时当问自己:“这个关注疗效的是谁?”保任以似保非保为上,一般人容易盯得太紧太死,此时可放下一会再提起。
一个人刚明心见性并不能立即断除烦恼,临济禅师说:“你还不能自救。”尚须时时保任。不过见性前想对付烦恼,却不知如何应对,见性后开正法眼,知道该怎样化解烦恼。见性前烦恼粗重有力,见性后保任一段时间,虽有烦恼但转轻薄无力。禅宗在学道上,历来都是持读书无用论。书读多了易将各种思想观念认作自己,忘了主人公,对见性有影响,“知解门一开,悟门就关”。另外书读多了易增长烦恼。20世纪上半叶,缅甸著名法师孙伦戒训,不管你修得怎样,一句话“它就是如此。”我若说:“师父,我现在还是不圆满的,该如何办?”回答:“对,它就是如此,你是不圆满的。”我若说:“师父,我现在是圆满的。”回答:“对,你现在是圆满的。”余早年初学小乘佛教没几天,被一位博学多闻的专家指出:“你那点工夫算什么?离圆满差得远。”当时一听信心顿失,内心焦虑差点就放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坛经》云:“爱憎取舍谓之著相。”这位专家是在说:“你现在还处在不圆满的低价值状态,你要讨厌它,舍掉它;有个圆满的高价值状态,你要爱要取。”用认知疗法来分析,知道自己不圆满是“诱发事件”,价值评价的介入,不圆满、价值低是“自动思维、自主思维”,由此产生对高价值、圆满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苦的“感受”,为了消除苦的感受,产生“行为反应”,如笔者想放弃。在这四个过程中价值评价是关键。书读得多的人,分别心重,烦恼也重。佛教唯识学,把价值评价称为“比量”(对比、称量的意思),临济云:“爱圣憎凡,生死海里去沉浮。”《庄子大宗师》称:“古时候的真人,生不知道喜欢,死不知道厌恶。”因此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经把死亡杀死了。可后来的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也就是生我喜欢,死我厌恶。不管他活多长总是要死的,当他死亡时都是被死亡所杀死的人。
常人对禅宗的另一个误解是,以为禅宗要打坐,坐到心如止水,一个念头也没有。慧能和临济对此均持否定态度。因为杂念均为客体,禅宗关心的是主体。即使打坐感到空了,禅宗说还不行,要回头看这个知道空的,否则叫“默照邪禅”。因为当打坐时,叫“空”的客人就来了,打坐后,叫“空”的客人就走了,是谁知道“空”在来去?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大小乘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精神分析关心梦,关心无意识的分裂,对于好的东西要保留,不好的要排除。小乘佛教和小乘相通的森田疗法是接受一切。如果我做了一个美梦,对,它就是如此,我做了个美梦;如果我做了一个恶梦,对,它就是如此。对无意识的分裂与整合也一样。禅宗不关心梦,禅宗只关心做梦的人,是谁在做这个梦?是谁知道这个梦?是谁要去分析这个 标注 本文章是转载的 个人看了之后深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