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汉服吧 关注:5,001贴子:10,723

贴一个马王堆面料的集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都开始游泳了~~~


1楼2012-05-05 03:10回复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2楼2012-05-05 03:10
    回复



      3楼2012-05-05 03:11
      回复
        绢地“长寿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案。这种花纹的“长寿绣”出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寿绣”,是有道理的。
        


        4楼2012-05-05 03:12
        回复

          绢地“长寿绣”纹样


          5楼2012-05-05 03:12
          回复
            二、绢地茱萸纹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34厘米 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6楼2012-05-05 03:13
            回复



              7楼2012-05-05 03:13
              回复
                三、黄棕绢地“乘云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42厘米 宽38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8楼2012-05-05 03:13
                回复



                  9楼2012-05-05 03:14
                  回复



                    11楼2012-05-05 03:15
                    回复
                      五、几何纹绒圈锦——考古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0厘米、宽34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锦字由金与帛两字组成,表明了最初人们对锦的理解和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唯尊者得服之。”由此可知锦之高贵。因而,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物,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绒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详细描述了提花织造的过程。按赋中描写,织花时,需有2-3人协作,挽花工坐在花楼上,按设计好的纹样挽花提综,机台上的织工则专门织纬。《西京杂记》记载,汉昭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蹑(古代织机上的踏板),60天才织成一匹花绫,其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绒圈锦的织造,比花绫的织造更加复杂,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艺。
                      如果用刀将绒圈锦的环圈割开,绒经线散开,就相当于提花丝绒,所以说绒圈锦是后世绒织物如天鹅绒等的前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起绒织物。一号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纱褝衣、绛(jiàng )紫绢地“长寿绣”面绵袍等以几何纹绒圈锦为缘边。


                      12楼2012-05-05 03:15
                      回复
                        五、几何纹绒圈锦——考古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0厘米、宽34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锦字由金与帛两字组成,表明了最初人们对锦的理解和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唯尊者得服之。”由此可知锦之高贵。因而,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物,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绒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详细描述了提花织造的过程。按赋中描写,织花时,需有2-3人协作,挽花工坐在花楼上,按设计好的纹样挽花提综,机台上的织工则专门织纬。《西京杂记》记载,汉昭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蹑(古代织机上的踏板),60天才织成一匹花绫,其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绒圈锦的织造,比花绫的织造更加复杂,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艺。
                        如果用刀将绒圈锦的环圈割开,绒经线散开,就相当于提花丝绒,所以说绒圈锦是后世绒织物如天鹅绒等的前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起绒织物。一号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纱褝衣、绛(jiàng )紫绢地“长寿绣”面绵袍等以几何纹绒圈锦为缘边。


                        13楼2012-05-05 03:15
                        回复



                          14楼2012-05-05 03:16
                          回复
                            六、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首次发现的三版套印丝织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4厘米、幅宽48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纱为轻薄透明而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丝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两幅单幅的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又名为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因金、银均可研碎成极细小的粉末,调胶后呈泥状,称为泥金、泥银,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图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个单位长6.1厘米,宽3.7厘米,错综连续排列,通幅共有图案13个单位。图案线条分布细密,间隔不足1毫米;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根据这些特点,经过模拟实验证实,其纹饰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长宽各2.8厘米的“个”形纹、4.3×3.5厘米的多条曲线组成的花纹以及3.5×2.8厘米的圆点纹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个”字形纹戳印成银白色的长六角形网眼、即所谓“龟背骨架”;第二步,在网眼内套印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红色的圆点纹。按这种纱的幅宽推算,每米大约印有图案单位430个,每个单位套印三版,即达1200多次,其印制难度可想而知。
                            1982年,同属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了二块金属制的凸纹印花版,一块呈菱形,较大,纹样为火焰纹(或称博山形纹);另一块较小的纹样版呈“人”字形纹。其与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的纹样特点几乎同出一辙。因而确认其为凸纹版印花。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为研究我国古代印花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15楼2012-05-05 03:17
                            回复



                              16楼2012-05-05 0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