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大批青州黄巾军涌入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在征讨黄巾时战死,面对难以控制的局势,鲍信等人推举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领兖州牧,率众抗击黄巾。不知是由于曹操的加入,还是由于黄巾的缺乏组织,胜利的天平渐渐向官兵倾斜,不久,鲍信的军队在寿张东部击破了黄巾的主力,但可惜的是,在这一战中,鲍信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战死沙场。曹操一路追击黄巾,直至济北,并在当年冬天,接受了三十万黄巾军的投降。从此,一支由青州黄巾降卒中的精锐组成的军队出现在曹操的帐下,号称“青州兵”。
兖州的这次战乱,对于原本多多少少有些附庸于袁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契机,他不但在兖州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地盘,还收编了大量的军队,这其中不单有“青州兵”,也有过去刘岱、鲍信手中的军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于禁,便在其中。
此时的于禁,还只是一名下级军官,在将军王朗手下担任都伯一职。但他的表现很快引起了王朗的注意,史书记载说“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王朗的推荐看起来也确实很夸张,一个小小的都伯,被他说成有当大将军的才干,曹操一听,当然也很感兴趣,于是便召见于禁,对他进行交流询问,面视的结果相当理想,随后于禁连升三级,被任命为军司马,开始了他新的戎马生涯。
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于禁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于禁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营在汝南遭到刘辟、黄邵等黄巾军的偷袭,于禁挺身而出,一举击溃来犯之敌,确保了曹操的安全;官渡之战中,于禁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并且身先士卒,顽强奋战,协助曹操取得了这场关键的胜利。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其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历任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还被封为益寿亭侯,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
当然,于禁能倍受曹操青睐,绝不单单是勇猛那么简单,作战冷静、沉着,是为将者极为重要的品质。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边战边退,虽然有所伤亡,但始终保持没有溃散。等敌人追击得不太紧时,他又把队伍清整好,敲锣打鼓地返回大营。史书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见《三国志•于禁传》)在途中,于禁还未经请示就处理了一些进行劫掠的青州士兵,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前面已经讲过,青州兵是曹操在兖州与黄巾军作战时收编的队伍,人数众多,战斗力也比较强,但纪律性太差。在兵败如山倒的复杂局面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青州兵,不但会引起当地豪强、世族及百姓的不满,而且极易酿成兵变。于禁替曹操成功化解了这场潜在的危机,难怪事后曹操会感慨:“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如果说作战勇猛、沉着,足以让于禁跻身名将之列,那么于禁所表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则更是确立了他在曹军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官渡之战结束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乱,这一次于禁跟处置青州兵那样,又是先斩后奏,几乎有些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而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豨斩首。这个举动在曹营引起轰动,连曹操得知消息后都感慨地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从表面上看是对于禁的行为有所不满,但结果却是“益重禁,拜禁虎威将军”。这说明曹操有点言不由衷。为什么呢?在曹操创业的前期,地方豪强及一些武装势力经常是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自己的走向,这对曹操势力的壮大和发展非常不利。于禁杀昌豨之举,表面上是“奉法行令、大义灭亲”,但其实背后却表现出敏锐的政治嗅觉,起到了敲山震虎、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于禁越发器重。曹操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上表汉献帝,称赞于禁、乐进、张辽等人:“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大批青州黄巾军涌入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在征讨黄巾时战死,面对难以控制的局势,鲍信等人推举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领兖州牧,率众抗击黄巾。不知是由于曹操的加入,还是由于黄巾的缺乏组织,胜利的天平渐渐向官兵倾斜,不久,鲍信的军队在寿张东部击破了黄巾的主力,但可惜的是,在这一战中,鲍信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战死沙场。曹操一路追击黄巾,直至济北,并在当年冬天,接受了三十万黄巾军的投降。从此,一支由青州黄巾降卒中的精锐组成的军队出现在曹操的帐下,号称“青州兵”。
兖州的这次战乱,对于原本多多少少有些附庸于袁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契机,他不但在兖州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地盘,还收编了大量的军队,这其中不单有“青州兵”,也有过去刘岱、鲍信手中的军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于禁,便在其中。
此时的于禁,还只是一名下级军官,在将军王朗手下担任都伯一职。但他的表现很快引起了王朗的注意,史书记载说“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王朗的推荐看起来也确实很夸张,一个小小的都伯,被他说成有当大将军的才干,曹操一听,当然也很感兴趣,于是便召见于禁,对他进行交流询问,面视的结果相当理想,随后于禁连升三级,被任命为军司马,开始了他新的戎马生涯。
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于禁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于禁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营在汝南遭到刘辟、黄邵等黄巾军的偷袭,于禁挺身而出,一举击溃来犯之敌,确保了曹操的安全;官渡之战中,于禁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并且身先士卒,顽强奋战,协助曹操取得了这场关键的胜利。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其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历任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还被封为益寿亭侯,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
当然,于禁能倍受曹操青睐,绝不单单是勇猛那么简单,作战冷静、沉着,是为将者极为重要的品质。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边战边退,虽然有所伤亡,但始终保持没有溃散。等敌人追击得不太紧时,他又把队伍清整好,敲锣打鼓地返回大营。史书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见《三国志•于禁传》)在途中,于禁还未经请示就处理了一些进行劫掠的青州士兵,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前面已经讲过,青州兵是曹操在兖州与黄巾军作战时收编的队伍,人数众多,战斗力也比较强,但纪律性太差。在兵败如山倒的复杂局面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青州兵,不但会引起当地豪强、世族及百姓的不满,而且极易酿成兵变。于禁替曹操成功化解了这场潜在的危机,难怪事后曹操会感慨:“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如果说作战勇猛、沉着,足以让于禁跻身名将之列,那么于禁所表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则更是确立了他在曹军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官渡之战结束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乱,这一次于禁跟处置青州兵那样,又是先斩后奏,几乎有些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而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豨斩首。这个举动在曹营引起轰动,连曹操得知消息后都感慨地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从表面上看是对于禁的行为有所不满,但结果却是“益重禁,拜禁虎威将军”。这说明曹操有点言不由衷。为什么呢?在曹操创业的前期,地方豪强及一些武装势力经常是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自己的走向,这对曹操势力的壮大和发展非常不利。于禁杀昌豨之举,表面上是“奉法行令、大义灭亲”,但其实背后却表现出敏锐的政治嗅觉,起到了敲山震虎、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于禁越发器重。曹操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上表汉献帝,称赞于禁、乐进、张辽等人:“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