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碧野吧 关注:137贴子:5,903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除了温暖还有感动。一个如此“受伤”的人还仍然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坚韧不拔,痴心不改,除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些大的教育家之外,在“功利化”教育的当下,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孤独并注定悲情的教育实践者。 为求取名师,他求贤若渴。他得知湖南新华印刷厂一个叫杨小凯的校对工人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当杨小凯的成果获得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后,他又顶着压力,批准杨小凯赴美。1988年2月,刘道玉的教改画上了休止符。被免职的这一年,他刚刚54岁,正年富力强,激情满怀。人们多以为他会离开这个“伤心地”,一走了之。但刘道玉还是留了下来。他痛下决心,“绝缘”官场。他婉拒了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推却了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专心创造教育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了校外的民办教育。


IP属地:北京1楼2012-05-09 13:44回复
    他在南方科大遭遇“严冬”的时候给朱清时校长鼓劲加油……“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先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西装革履,满头银发,尽管得过中风,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没有这个年纪的老态。 野夫是自由作家和诗人。他在《大德无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IP属地:北京3楼2012-05-09 13:48
    回复
      从媒体上得知国家教育部批准了筹建南科大,并同意把学校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我不禁担心,今天批准学校筹备,明天批准专业设置,再后来还要批准研究生授予权,最后还得接受它的检查和评估,这不又重蹈大学体制的老路了?请问:哈佛大学先于美国建国,它是由谁批准的?以色列建国前,于1932年创办了希伯来大学,它又是谁批准的?我国的西南联大又是谁批准的?我最想对朱清时校长说的是,如果深圳市计划投资100亿,那就请把钱捐赠给大学的董事会,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私立大学,享有完全独立自治权。我国高教领域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和官本位主义,完全替代了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致使冒进、浮夸、瞎指挥、造假、贪大求全和相互攀比之风盛极一时。


      IP属地:北京6楼2012-05-09 13:53
      回复
        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近20年内,高教领域里发生了太多事件,例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建设一流大学,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远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 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也有改善。到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省市已步入普及化的阶段。 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
        


        IP属地:北京7楼2012-05-09 13:56
        回复
          自学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凭。无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非昔比,全国平均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不少省市已达到高教普及阶段,广东省2009年将达到78%。有鉴于此,我认为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具体原因有三:一是自2006年开始,自学考试连年减少,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二是自学考试仍然沿袭了普通学历教育,助长了唯学历论,除具有学历统计的意义外,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人们技术和能力的目的。而且,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什么容易就拿什么文凭,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三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舞弊现象严重,文凭水分很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IP属地:北京8楼2012-05-09 13:58
          回复
            不少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用搞运动的方法,靠公关和打攻坚战,用高薪挖院士而获得的。有的甚至请省市的领导出面公关。一旦获得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就大肆宣传,开庆祝大会,奖励有关人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采取了这些不正当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学也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几乎覆盖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学位授予点进行整顿,


            IP属地:北京10楼2012-05-09 14:00
            回复
              武大老校长刘道玉 钟情改革却无用武之地. 1988年春节前夕,年仅54岁的刘道玉突然被宣布因年龄原因免去武汉大学校长的职务。1994年,刚刚写完自述—《生命六十始》不久的刘道玉,出任了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校长。一个堂堂的大学校长为什么要转过身来做小学校长。大学是出科学家的,中小学是出教育家的。他在《办学情怀》中抒怀:从教育英数十年,双鬓斑白不甘闲。借得改革春风雨,躬耕一方“试验田”。为了倍加呵护这块试验田,刘道玉将自己从社会中募得的15万元交给学校,还赠送了800本个人藏书和收集的20多本各国精美的画册给校图书室。这期间刘道玉教育改革的最大收获就是“创造教育三部曲”的出版。《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和《创业与人生设计》,是他在武汉大学10年教育改革的理论总结,同时他还把创造课直接开进了中学生的课堂。2001年夏季的一天,在好心学生的暗中帮助下,刘道玉夫妇从武大校园悄悄搬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紫菘公寓一套尚未装修的毛坯房。夫妻俩与世隔绝,终日只能相对而坐,境况极为凄凉。 他们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来避难的。2000年底的一天,由于投资人私自携款潜逃,办学近6年、已具相当规模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被迫关门了。接着,数十名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退还学费,时常还有上门讨债的汽车直接就停在他们的家门口。 刘道玉上当受骗了!在学校最后一次教师和干部会议上,心情沉重的他当着大家的面失声痛哭,他为之奋斗了5年的一套办学理念和改革举措,不得不随着“试验田”的辍耕而停止,他所承担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课题,也不得不半途而废。而他的身体,也因为两次住院、两次开刀变得每况愈下。有人评论说,刘道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IP属地:北京11楼2012-05-09 14:10
              回复
                由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为批评者
                  公办教育体制不愿再碰,民办教育改革实验夭折,过了人生七十这道坎后,刘道玉的教育改革事业似乎已暗淡渺茫,历史注定不会给他机会了。热爱教育、钟情教育的刘道玉不因年龄而止步,他很快实现了新的转型,由当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变成为教育改革的评论者和批评者,开始用思想和声音来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
                  他密切关注着中国教育的风雨变幻。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关于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问题、关于怎样根治大学学术腐败的问题、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等众多重大问题,刘道玉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做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2011年4月,清华大学(主页)百年校庆。刘道玉写了一篇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有必要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对学校办学的得失、大学精神进行“严肃的反思”。


                IP属地:北京12楼2012-05-09 14:12
                回复
                  刘道玉这样表明心迹:余年近八旬,且右耳失聪,右手已不能书写,基本上是一个残疾的老年人。但我不甘寂寞,心中教育改革的炽热之焰未灭,追求理想大学的情结仍没有消失。于是,准备积个人30多年的经验、教训、学习心得和未来大学教育的期盼,着手撰写《理想大学》一书。任何一所理想大学都是个性化的。刘道玉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马云在谈创业时的一句话很适合解释刘道玉在武大的经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刘道玉就是在后天的太阳升起之前,重重地跌倒了。
                    他的一些学生说,看到刘道玉,让人想起夸父、愚公。愚公命好一点,感动了两个神仙帮他把大山搬走;而夸父则牺牲在追逐太阳的路上。


                  IP属地:北京13楼2012-05-09 14:13
                  回复
                    闲言:改革不是**,要是有人在这个问题还是拎不清,我奉劝他少谈什么改革,免得害人害己。好的教育改革家必须绝对是好的政_治家,毕竟教育是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不可能会允许你搞独立王国。


                    IP属地:北京14楼2012-05-09 14:14
                    回复
                      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清华,您好!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IP属地:北京15楼2012-05-09 14:16
                      回复
                        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5-09 14:17
                        回复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
                          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o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1997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o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
                          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o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
                          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o福斯特在3年前就职典礼上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IP属地:北京17楼2012-05-09 14:22
                          回复
                            “教育部也认为自己在改革,我说你虽然合并了那么多大学,那是发展,不是改革。很多人把发展当成改革了。我文章里的原话是:‘1992年以后,中国教育没有改革,只有发展,教育部是以发展代替改革,不是带动改革。’这句话得到网民高度评价,网民说这是‘金句’。呵呵。” 刘道玉并不是一个谦谦君子。“我是个绝对另类的人!跟卢梭一样,上帝造好了我,就把模子毁掉了。”在他的叙述中,时现“不谦虚地说”之类句式,后面跟的总是他又“创造了某项第一”。他自撰的一副对联。上联:生不愿封万户侯;下联:死后不争寸冢地。横批:一无所求。
                            为我国教育的本源问题有三:
                            一、教育理念。
                            什么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干什么的?一提到大学是什么,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古罗马时候有一个学者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提问,他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是真正问时间是什么,我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康德是世界上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人,他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是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则,按照受教育者的兴趣、志愿、选择,自然的生长,不受外界的干预。而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把它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这就是中国大中小高等教育特色。我们在人才培养理念源头上都存在问题。小孩接受父母的塑造,各类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统一标准的塑造,其结果就导致我们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这就是根源所在。
                            二、教育体制。
                            三、培养人才的模式。
                            


                            IP属地:北京18楼2012-05-09 14:29
                            回复
                              德里达“大学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独立到什么程度?大学不仅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和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弗里德曼1955年:倡导教育券,保证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性。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没有必要经营教育。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钱穆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但是他是国学大师,他对通才和专才的见解,他说“近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而近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望人成为通人。夫通方之学与专门,为智识之两途,本难轩轾”。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一个是美国通识教育,二是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我国现在仍然是专业化的教育。专才教育的弊端大家都知道,专业划分太细,学生知识面太窄,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的需要,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IP属地:北京19楼2012-05-09 14: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