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1933年11月生。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除了温暖还有感动。一个如此“受伤”的人还仍然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坚韧不拔,痴心不改,除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些大的教育家之外,在“功利化”教育的当下,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孤独并注定悲情的教育实践者。 为求取名师,他求贤若渴。他得知湖南新华印刷厂一个叫杨小凯的校对工人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当杨小凯的成果获得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后,他又顶着压力,批准杨小凯赴美。1988年2月,刘道玉的教改画上了休止符。被免职的这一年,他刚刚54岁,正年富力强,激情满怀。人们多以为他会离开这个“伤心地”,一走了之。但刘道玉还是留了下来。他痛下决心,“绝缘”官场。他婉拒了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推却了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专心创造教育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了校外的民办教育。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除了温暖还有感动。一个如此“受伤”的人还仍然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坚韧不拔,痴心不改,除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些大的教育家之外,在“功利化”教育的当下,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孤独并注定悲情的教育实践者。 为求取名师,他求贤若渴。他得知湖南新华印刷厂一个叫杨小凯的校对工人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当杨小凯的成果获得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后,他又顶着压力,批准杨小凯赴美。1988年2月,刘道玉的教改画上了休止符。被免职的这一年,他刚刚54岁,正年富力强,激情满怀。人们多以为他会离开这个“伤心地”,一走了之。但刘道玉还是留了下来。他痛下决心,“绝缘”官场。他婉拒了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推却了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专心创造教育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了校外的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