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曼的坟
傈僳族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20世纪初由传教士用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形体创制的拼音文字,称“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怒江、保山、德宏、耿马等地教信徒中;第二种是由维西的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1000多字,这种文字主要在维西部分地区使用过;第三种是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专家以拉丁字母形式创制的新文字,称“新傈僳文”。目前云南更多使用的依然是“老傈僳文”。木城坡村民小组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东北边,距离中山乡28公里,这里据称就是傈僳族文字(“老傈僳文”)的发源地。
“十字”竹门赫然入眼
木城坡村民小组(以下简称木城坡)隶属于木城坡村委会,从中山乡至此地大约28公里,却需要近两小时车程。下过雨的小尤为泥泞颠簸,一侧的深山峡谷不时映入眼帘,雾气萦绕山峦,时薄时厚,车子犹如云中漫步,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大约两小时后,记者一行的车子到达木城坡。一个饱满的中年男子早已在寨子坡头迎接,这就是木城坡的,名叫余永祥,他同时也是木城坡村委会副主任。木城坡位于一个大山包的尽头,对面就是德宏著名的原始森林景区黑河老山,也是熊时常出没的地方。“以前老熊经常伤人,有一次咬住了一个村民的头,最后不得已只能用枪把老熊,但头还在嘴巴里面,费了很大力才把头从熊嘴里拔了出来。”余永祥说。
刚进村子,一座“十字”形状的竹门赫然入眼,余永祥告诉记者,这是临时搭建的,他们刚过完复活节,节庆期间人们就从这穿过。
木城坡是一个傈僳族寨子,48户人家,150多人全部,在刚过完的复活节中,他们就举行了讲经、唱诗、洗礼、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全村人还聚在一起享用了圣餐。
听说记者此行是探访傈僳文字发源地的情况,余永祥决定先领记者去看高曼的坟墓。记者从寨子中央穿越,沿途的静谧与和谐令人陶醉,远处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已初具雏形,施工的村民坐在沙袋上悠闲地抽着纸烟。寨子里有很多竹子藩篱,它们围在野茶树的外面,看上去都很别致。这些高大的野茶树超过百年,叶子很大,茎也很大,村民用它来招待客人,喝完后总让人至极。还有村子拐角处长长的石墙,由青石随意垒成,有一种简约的美。
坟墓就在村内
1894年前后,教美籍高曼,从六库来到潞西(芒市)傈僳族聚集区木城坡扎根,并为当地引来水源。随后英籍傅能仁从保山来到木城坡,两人合作,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创造出傈僳族拼音文字(老傈僳文),分别在木城坡和六库推广。20世纪初傈僳族文的《圣经》译本问世;另一种说法是,傈僳族文字(老傈僳文)是由木城坡人旺林和傅能仁以及缅甸克钦族传教士巴叙共同创制的。但更多人趋向于第一种说法。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高曼就埋在村子里,祖祖辈辈可以,坟墓的一直没动过。
黑河老坡记者看到,高曼的坟墓被民居包围着,位于一个水泥砌成的高台上。余永祥说:“坟址自始至终没有变动过,以前这里是一个土堆,去年村上出资将它重新修葺。高曼死于1931年,他是当地的最后一位传教士。”记者看到,墓碑镶嵌在一个拱形的水泥台座内,写着“安息主怀、高曼之墓”等汉字,同时还刻有傈僳文,墓碑的顶端是一个。
傈僳文字发源于此
据我省地方志专家朱发德主编的《滇西教史》记载:教自从1913年传入德宏中山乡后,随怒江而上,传入龙陵、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维西等地,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纷纷了教代替了原始教。加上传教士分别创造了傈僳族文字和景颇族文字,这两种文字也非常好学,记性好的人,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能运用自如。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由于傈僳族居住分散,故方言很多。余永祥说:“只要学过傈僳族拼音文字就能互相交流,就像汉语的普通话一样,而傈僳族的标准语言就是根据木城坡的拼音文字定下来的,傈僳族文字的历史要追溯到木城坡。那时候就会过圣诞节,周边地区的傈僳族都会聚集到木城坡,人数都不少于五千,缅甸果敢的傈僳族也会赶到这里来。”
傈僳族的源头究竟在哪?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木城坡依然是一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这里保留着一种本土民族性与教文化兼收并蓄的独特的人文风情。这里的傈僳族吃饭前都要,他们拿着傈僳文的《圣经》译本、吟唱。还有村子里那些随意垒砌的石墙,以及发了新芽的百年茶树,它们都与当地的傈僳族人一起呈现出一种的、静态的美。
本报记者秦明豫项陆才摄影报道
作者:秦明豫项陆才
傈僳族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20世纪初由传教士用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形体创制的拼音文字,称“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怒江、保山、德宏、耿马等地教信徒中;第二种是由维西的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1000多字,这种文字主要在维西部分地区使用过;第三种是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专家以拉丁字母形式创制的新文字,称“新傈僳文”。目前云南更多使用的依然是“老傈僳文”。木城坡村民小组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东北边,距离中山乡28公里,这里据称就是傈僳族文字(“老傈僳文”)的发源地。
“十字”竹门赫然入眼
木城坡村民小组(以下简称木城坡)隶属于木城坡村委会,从中山乡至此地大约28公里,却需要近两小时车程。下过雨的小尤为泥泞颠簸,一侧的深山峡谷不时映入眼帘,雾气萦绕山峦,时薄时厚,车子犹如云中漫步,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大约两小时后,记者一行的车子到达木城坡。一个饱满的中年男子早已在寨子坡头迎接,这就是木城坡的,名叫余永祥,他同时也是木城坡村委会副主任。木城坡位于一个大山包的尽头,对面就是德宏著名的原始森林景区黑河老山,也是熊时常出没的地方。“以前老熊经常伤人,有一次咬住了一个村民的头,最后不得已只能用枪把老熊,但头还在嘴巴里面,费了很大力才把头从熊嘴里拔了出来。”余永祥说。
刚进村子,一座“十字”形状的竹门赫然入眼,余永祥告诉记者,这是临时搭建的,他们刚过完复活节,节庆期间人们就从这穿过。
木城坡是一个傈僳族寨子,48户人家,150多人全部,在刚过完的复活节中,他们就举行了讲经、唱诗、洗礼、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全村人还聚在一起享用了圣餐。
听说记者此行是探访傈僳文字发源地的情况,余永祥决定先领记者去看高曼的坟墓。记者从寨子中央穿越,沿途的静谧与和谐令人陶醉,远处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已初具雏形,施工的村民坐在沙袋上悠闲地抽着纸烟。寨子里有很多竹子藩篱,它们围在野茶树的外面,看上去都很别致。这些高大的野茶树超过百年,叶子很大,茎也很大,村民用它来招待客人,喝完后总让人至极。还有村子拐角处长长的石墙,由青石随意垒成,有一种简约的美。
坟墓就在村内
1894年前后,教美籍高曼,从六库来到潞西(芒市)傈僳族聚集区木城坡扎根,并为当地引来水源。随后英籍傅能仁从保山来到木城坡,两人合作,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创造出傈僳族拼音文字(老傈僳文),分别在木城坡和六库推广。20世纪初傈僳族文的《圣经》译本问世;另一种说法是,傈僳族文字(老傈僳文)是由木城坡人旺林和傅能仁以及缅甸克钦族传教士巴叙共同创制的。但更多人趋向于第一种说法。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高曼就埋在村子里,祖祖辈辈可以,坟墓的一直没动过。
黑河老坡记者看到,高曼的坟墓被民居包围着,位于一个水泥砌成的高台上。余永祥说:“坟址自始至终没有变动过,以前这里是一个土堆,去年村上出资将它重新修葺。高曼死于1931年,他是当地的最后一位传教士。”记者看到,墓碑镶嵌在一个拱形的水泥台座内,写着“安息主怀、高曼之墓”等汉字,同时还刻有傈僳文,墓碑的顶端是一个。
傈僳文字发源于此
据我省地方志专家朱发德主编的《滇西教史》记载:教自从1913年传入德宏中山乡后,随怒江而上,传入龙陵、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维西等地,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纷纷了教代替了原始教。加上传教士分别创造了傈僳族文字和景颇族文字,这两种文字也非常好学,记性好的人,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能运用自如。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由于傈僳族居住分散,故方言很多。余永祥说:“只要学过傈僳族拼音文字就能互相交流,就像汉语的普通话一样,而傈僳族的标准语言就是根据木城坡的拼音文字定下来的,傈僳族文字的历史要追溯到木城坡。那时候就会过圣诞节,周边地区的傈僳族都会聚集到木城坡,人数都不少于五千,缅甸果敢的傈僳族也会赶到这里来。”
傈僳族的源头究竟在哪?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木城坡依然是一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这里保留着一种本土民族性与教文化兼收并蓄的独特的人文风情。这里的傈僳族吃饭前都要,他们拿着傈僳文的《圣经》译本、吟唱。还有村子里那些随意垒砌的石墙,以及发了新芽的百年茶树,它们都与当地的傈僳族人一起呈现出一种的、静态的美。
本报记者秦明豫项陆才摄影报道
作者:秦明豫项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