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说所写并非虚构,这种现象在民国盗墓贼身上确实存在,而且是盗墓高手的绝招之一、神奇之所在,圈内称为“嗅功”,古已有之。但忌烟酒辛辣的细节,应该是作者的一种想像,“卸岭派”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江北四省》(卷三)中,提到当年洛阳一带的盗墓情况时,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从王士性所记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一带盗墓贼便擅长使用鼻子、拥有“嗅功”了。
所谓“嗅功”,就是鼻子有超乎常人的分辩能力,将拔上来的钎放在鼻子下面闻闻,独吸一下,通过带上来的土气味道不同,就能判断出地下情况。拥有了“嗅功”的盗墓贼,圈内称“闻家”。
“嗅功”是在盗墓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闻家”鼻子之灵敏、神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据传,光绪年间洛阳便有一位闻家,此人名叫郑火,专盗汉唐大墓。江湖上关于他“嗅功”了得的传说很多,有一外地盗墓贼半信半疑,便拿来几件斑剥苍古的漆器,自称是从一座汉代王侯大墓里出土的,请郑大师过眼。![](http://img.bimg.126.net/photo/lSb-VfVAnPKKS-JXwERJbQ==/3970486021497311229.jpg)
图:汉代出土漆器:喝酒器具
郑火吸毒,当时正在烟榻上抽大烟,连望都没望,仅随手拿起一件漆盘放在鼻子下嗅了几秒钟,马上便笑了,告诉来人,这玩意儿曾放在尿里泡过,拿出来不超过三天。还真是这么回事情,来人这下服了,后来遇到同行熟人便说,“郑火的鼻子比狗还灵。”
闻家的鼻子确实比狗灵,但要想嗅准,还得靠有经验,要不断摸索。比如:土壤被金器、银器、铜品、铁品腐蚀后,气味各不相同;花土和白膏泥散发出的味道也不一样。同样是白膏泥,味道重的,下葬时间可能越早,反之便年代比较晚;再者,每个时代所用葬具质地、防腐、防水所用材料不同,周边土壤受影响后形成的气味都有变化。
![](http://img.bimg.126.net/photo/0yp4h5u6xECrsUuFNsYqbA==/3970486021497311230.jpg)
图:普通钢钎
使用钎来探墓寻宝,首先是中原盗墓贼的创造。因为易用、省时、省力,后来许多地方的盗墓贼都学着用上了。但钎也有明显的缺点,不能直接地看到土层的变化,对使用者要求高,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使用不好钎。
除了盗墓,钎在现在现代考古中也广泛使用。1971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当地驻军计划建设一座地下战时医院,土堆向下挖掘时先发现了白膏泥。但一时不能确定下面到底是不是墓,现场有一位在共和国成立前曾当过“土夫子”的探工,便使用手里的钢钎向下打探。觉得下面异常。钢钎刚一抽出,便一种青色的气体从孔中急速地向外喷发出来,试着用火种点了一下,立即烧了起来,这原来是一个火洞子,一下子暴露出了古墓信息。
参与马王堆考古发掘的有多名老“土夫子”,发掘时他们拿出了当年盗墓的智慧,帮助马王堆汉墓成功发掘。据当年参与发掘的湖南考古专家对笔者讲述,当年国家文物局和省里官员对这些探工的作用很肯定,当面表扬了。事后,湖南省军区领导还给每人送了一瓶好酒和一条好烟,以示嘉奖,这大概也是盗墓经历给他们带来的特殊荣耀了,古今鲜闻。![](http://imgcdn.ph.126.net/TDfYP1sqJEM3tKvA656yRg==/617274623943895553.jpg)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江北四省》(卷三)中,提到当年洛阳一带的盗墓情况时,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从王士性所记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一带盗墓贼便擅长使用鼻子、拥有“嗅功”了。
所谓“嗅功”,就是鼻子有超乎常人的分辩能力,将拔上来的钎放在鼻子下面闻闻,独吸一下,通过带上来的土气味道不同,就能判断出地下情况。拥有了“嗅功”的盗墓贼,圈内称“闻家”。
“嗅功”是在盗墓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闻家”鼻子之灵敏、神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据传,光绪年间洛阳便有一位闻家,此人名叫郑火,专盗汉唐大墓。江湖上关于他“嗅功”了得的传说很多,有一外地盗墓贼半信半疑,便拿来几件斑剥苍古的漆器,自称是从一座汉代王侯大墓里出土的,请郑大师过眼。
![](http://img.bimg.126.net/photo/lSb-VfVAnPKKS-JXwERJbQ==/3970486021497311229.jpg)
图:汉代出土漆器:喝酒器具
郑火吸毒,当时正在烟榻上抽大烟,连望都没望,仅随手拿起一件漆盘放在鼻子下嗅了几秒钟,马上便笑了,告诉来人,这玩意儿曾放在尿里泡过,拿出来不超过三天。还真是这么回事情,来人这下服了,后来遇到同行熟人便说,“郑火的鼻子比狗还灵。”
闻家的鼻子确实比狗灵,但要想嗅准,还得靠有经验,要不断摸索。比如:土壤被金器、银器、铜品、铁品腐蚀后,气味各不相同;花土和白膏泥散发出的味道也不一样。同样是白膏泥,味道重的,下葬时间可能越早,反之便年代比较晚;再者,每个时代所用葬具质地、防腐、防水所用材料不同,周边土壤受影响后形成的气味都有变化。
![](http://img.bimg.126.net/photo/0yp4h5u6xECrsUuFNsYqbA==/3970486021497311230.jpg)
图:普通钢钎
使用钎来探墓寻宝,首先是中原盗墓贼的创造。因为易用、省时、省力,后来许多地方的盗墓贼都学着用上了。但钎也有明显的缺点,不能直接地看到土层的变化,对使用者要求高,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使用不好钎。
除了盗墓,钎在现在现代考古中也广泛使用。1971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当地驻军计划建设一座地下战时医院,土堆向下挖掘时先发现了白膏泥。但一时不能确定下面到底是不是墓,现场有一位在共和国成立前曾当过“土夫子”的探工,便使用手里的钢钎向下打探。觉得下面异常。钢钎刚一抽出,便一种青色的气体从孔中急速地向外喷发出来,试着用火种点了一下,立即烧了起来,这原来是一个火洞子,一下子暴露出了古墓信息。
参与马王堆考古发掘的有多名老“土夫子”,发掘时他们拿出了当年盗墓的智慧,帮助马王堆汉墓成功发掘。据当年参与发掘的湖南考古专家对笔者讲述,当年国家文物局和省里官员对这些探工的作用很肯定,当面表扬了。事后,湖南省军区领导还给每人送了一瓶好酒和一条好烟,以示嘉奖,这大概也是盗墓经历给他们带来的特殊荣耀了,古今鲜闻。
![](http://imgcdn.ph.126.net/TDfYP1sqJEM3tKvA656yRg==/6172746239438955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