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兵种分主要分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土兵,弓手,驻屯大兵等
自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持续200余年,至到五代末年周世宗时,中原由分裂走向统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为了消除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深知兵制改革的重要性。北宋初年兵制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建立枢密院——三衙体制。北宋名臣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消除藩镇政权,财权,兵权。还有更换将军的任命。
枢密院——三衙体制大致维系到北宋灭亡。
枢密院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枢密院为枢府),同为中央政府机关;枢密院设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分曹办事。元丰改制时,有废枢密院、还军政于兵部之议,神宗以为“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遂留之。宋代枢密院长官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职间用武臣。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庆历年间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南宋宁宗后,宰相始例兼枢密使。宋朝为了加强皇权,特意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政治权力,设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使削弱军权。宋一直重文轻文,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此制度消除兵变的可能,但是这种机制导致延误战机,致使宋军对外战争老是吃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