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振动力吧 关注:39贴子:299
  • 4回复贴,共1

日本动漫中的阿赖耶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圣斗士星矢》中的阿赖耶识
日本著名漫画家车田正美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冥王12宫篇》
第十话<金色的激突>中,处女座的沙加中了水瓶座卡妙,山羊座修罗,双子座撒加的三位一体必杀技“雅典娜之惊叹”之后,用右手食指渗出的血在娑罗双树的花瓣上写下“阿赖耶识”四字,并由风传送给雅典娜,作为辞世遗言。
深意是为了领悟第八感。
处女座沙加:花开,然后花谢;星星闪烁,也总有消失之日。这个地球、太阳、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与这些相比,人类的一生,就好像一眨眼这么短暂。可就在这段在的一瞬间内,人诞生,欢笑,哭泣,战斗,受伤,欢喜,悲伤,憎恨谁,爱上谁···所有的一切都是刹那间的邂逅。然后,任何人都会进入名为“死亡”的永眠中···
白羊座史昂:阿赖耶识是任何人想活着到达冥界而又不会被冥王的意志力束缚住的惟一的方法。
天平座童虎:必须要比人类生命根源的小宇宙七感更胜一层楼的第八感,也就是必须要让自己的阿赖耶识觉醒过来才有可能。
释迦牟尼:永远不要忘记,死亡,绝不是最后的终点。
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圣人们,他们都超越了死的境界。若你也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你出身为人,但也可称为最接近神的人。


IP属地:青海1楼2012-05-11 11:18回复





    


    IP属地:青海2楼2012-05-11 11:28
    回复

      娑罗双树下,沙加与佛的对话
      佛:沙加,沙加,有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悲伤?只有六岁的你,为什么每天这么坐着?什么事情让你如此忧心忡忡?
      沙加:今天又看到冈底斯河中浮着好几具尸体,在河岸上有好多来自印度各地的巡礼者在那里沐浴,看他们的样子,与其说是求生,不如说是希望求死一样。我所降生的这个国家,为什么会这么贫穷?难道人们就是为了受苦受难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吗?
      佛:沙加,这就是你悲伤的原因吗?
      沙加:当然了,谁会希望诞生于一个只有痛苦的人生呢?
      佛:那是不对的……因为有痛苦,所以快乐也一定相应的存在,反过来一样……美丽的花开了,可它也有一天会凋谢,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一瞬也不会停止的,它一直在动着,变着,这就是无常……人的一生也是这样……

      沙加:但是,最后还是只有一死……这难道不可以说,人生还是被悲伤所支配着吗?活着的时候,无论是克服痛苦还是追求爱,追求喜悦……最终死亡还是把一切都化为虚无……那,人是为什么而生?想要和死亡这种永恒的东西对抗根本就是不可能……
      佛:沙加,你忘记了?
      沙加:忘记了?
      佛:那是……
      沙加:娑罗双树的花……也凋谢了吗?……
      佛:沙加啊,你忘记了吧?
      沙加:忘记了?

      佛:死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即使是死也只不过是变化的一种……
      佛:沙加,沙加,你一定不能忘记啊!死亡决不是最后……曾经活在这个世上的圣人们,都超越了死的境界!沙加啊!如果你也能领悟这一点的话,那你也就成为了人类中最接近神的人!
      沙加:花开了,然后又会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会消失!这个地球,太阳,这整个银河系,甚至连这个宇宙,也会有死亡的时候。人的一生,和这些东西相比,简直就象是刹那间的事情……在这样的一个瞬间,人降生了,笑着,哭着,战斗,伤害,喜悦,悲伤,爱上某个人,或是恨着某个人,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邂逅,而最后都要归入死的永眠……

      


      IP属地:青海3楼2012-05-11 11:54
      回复


        娑罗双树之悟
        只有苦痛的人生是绝不会有的。有苦必然就有乐,反过来也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一瞬也不会停止的。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它经常在变动,这就是——无常。
        花儿盛开,还会凋谢。星星虽然璀璨,光芒也总有消失之日。不管是地球、太阳、银河系,还是这个浩瀚的宇宙都会有死的一天。人的生命与之相比不过是一眨眼的时间。在这一刻,人诞生了,哭着、笑着、战斗、受伤、欢乐、悲伤、憎恨和爱,都只是一瞬间的邂逅,最终都将归于死亡的永眠。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此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等虚空界,即后之庵摩罗识是也。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是名藏识。若转此识,即成佛果。
        佛法中,所谓“心”,即“识”。在佛教的支系,瑜伽行派和法相宗里关于人的精神有详细的划分,共有“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身体感官对于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觉,第六识是合并和掌管上述五识的,第七识的“末那识”就是不停顿的思虑为特性,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所以第七识的更深处,还存在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被称作“含藏识”,义含藏一切诸法种子,故又被称作“种子识”,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是精神领域的最高境界,潜藏着由一识到七识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识等的根源。阿赖耶识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佛法还说,一识到六识,会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识”,“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
        佛教的唯识学派,很早就提出了这方面的学说。唯识学派,所指为“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缘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珈宗,因主张“万物为识”而得名。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一边力求接近生命的全体性。
        一般讲唯识,只讲八识,即到阿赖耶识为止。但是如果追溯到佛学的传入,就还有一些分歧。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所研习的经文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学派,例如研习《涅盘经》的涅盘学派,研习《阿毗昙心论》的毗昙学派,研习《摄大乘论》的摄论学派等。但《摄大乘论》传入中国后有多个译本,前后共有三译:北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陈真谛译三卷本,唐玄奘译三卷本。后来又由于译本的不同,所研习的学者也有分化。通常所说的摄论学派是指研习真谛译本的一派,真谛学说认为还有第九识,称为阿摩罗识,并以此为根基。而唯识学派研习玄奘译本,阿赖耶识是玄奘学说的根基。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而阿赖耶识是世界的本源,但绝非本体。事实上阿摩罗识是真谛在阿赖耶识最初的概念上分化和引申出来的,之后玄奘对此全部进行了重译。
        至于真谛学说和玄奘学说究竟怎么在概念上分化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一下。另外佛教的学派和宗派也是不同的概念,学派是通过学说的传承而形成松散的师徒、师友关系,而宗派则是具有严密的、全方位联系的强大体系。宗派之间,除了学说上的分歧,还涉及到与世俗生活相联系的实际社会利益的矛盾。所以,宗派乃是代表不同宗教学说、不同哲学观点和不同经济利益的组织和团体。

        


        IP属地:青海4楼2012-05-11 12:04
        回复
          学习了


          5楼2012-05-21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