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人家吧 关注:21贴子:329
  • 6回复贴,共1
离开家乡时间太久了,前年的这个季节回家,看到村后泛黄的麦田,知道快到了夏忙麦收的季节。
可是我却不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村子的很多已经发生了改变。村子后巷的张叔和婶子开着三轮车去地里除草,可是过了两个钟头一会就回来了。一问才知道现在早已不像从前那样:用手拔,用锄头除草,就是给地里打农药。小麦、玉米都是一样的。
然后再问母亲:收麦子咋办呢?,还像以前那样自家忙不过来雇麦客吗?
母亲笑着回答:“你说那是啥时候的事了啊,现在都是花钱雇收割机了。”
麦客,这个曾经深深留在记忆深处的那群人,咋了?细细的了解才知道,随着机械化的普及,那些从商县等北面地区结伴而来的那群能吃苦,干活麻利的人们失去了这份可以赚取贴补家用零钱的活路,有的去城里打工,有的就只能在他们的老家找些零工打打。
他们可能就是出现最早的农民工,不过他们的雇主还是农民,因为他们在北面,麦子比我们这边成熟的晚,于是他们就乡亲几个、父子、兄弟等等结群而来。我们这边的活干的差不多了,他么一点点往北面接着干。等他们到家事,家里的麦子也熟了。
朴实的村民知道他们的辛苦,往往给他们做了好吃的饭菜、盛情的款待他们,但是他们也非常的懂礼节,菜总是很少吃,只是大口的嚼着馒头、喝着米汤,面条等等。
那时还没有农民工这个概念,就如同我们请来帮忙的客人一样,被大家尊称为“麦客”。
这些辛苦靠体力挣小钱的麦客已经从现在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有人记住。




IP属地:辽宁1楼2012-05-13 07:54回复

    望着不远处的收割机欢快的突突着,麦客的心里莫名的悲伤起来,来年他们的出路在哪?


    IP属地:辽宁2楼2012-05-13 07:54
    回复

      50多年了,张三记、郭美玲夫妇还是第一次照相,他们没想到这次出来还能拍照


      IP属地:辽宁4楼2012-05-13 08:27
      回复

        吃第二碗面时,郭美玲感觉多了,就挑给自己的丈夫张三记一些


        IP属地:辽宁5楼2012-05-13 08:28
        回复

          郭美玲是一个女麦客,想挣钱给孩子看病,这次也跟着丈夫出来给人割麦


          IP属地:辽宁6楼2012-05-13 08:29
          回复
            现在确实已经很少见到麦客的存在了,你们还好吗?


            IP属地:陕西9楼2012-07-21 23:32
            回复

              现在确实已经很少见到麦客的存在了,你们还好吗?


              10楼2012-07-21 2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