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加班加点,本来高考前情绪难免紧张,再加上熬夜,不仅效率不高,有的考生甚至因此更是误了大事,结果一考试就出现“意外”。还有些同学平时的成绩不错,到了高考最后复习时,由于盲目地增大学习量,加大学习难度,结果费力不讨好,导致高考失利,历届高考都有这样的教训。
考前准备的最后阶段(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是同学们所说的考前冲刺阶段,有不少考生处于一种紧张气氛之中,他们手忙脚乱、开夜车、拼体力。这些可以说是在临考阶段出现的盲动现象。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考生认准这条理,每到考试之前,就“熬夜突击”,特别是文科学生,不少学生认为背的东西要放在最后背才能记得清。于是,考前几日,捧着书本死记硬背。
很多考生都注重于高考前一个月的最后冲刺,不少人希望在最后阶段通过高强度的复习而提高高考分数。其实这样做有时明显地加重了考试焦虑和考前疲劳,一般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石寅初教授对南京四所高中292名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他认为考前突击与高考高分之间的关系不大。他们研究发现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之间存在很高的一致性,也就是说高考基本上放映了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这里也提示同学们不要把宝压在最后的考前冲刺上。
离高考前一个月时间,主要靠自己把复习与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些,松紧适度,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通常我们可把学过的知识归为三类:一类是已经熟练掌握不容易出错的;二类是基本掌握但不很熟练且易出错的;三类是基本没掌握的。
已经掌握了的当然就不必多花时间,重点应放在突破第二类,兼顾第三类。用这种方式考生可把各科已学习的全部知识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便于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在最后一个月使高考复习更上一个台阶。
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找不到感觉,影响正常发挥。因此,考前每天都要以高考的心态做卷子,到高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 考前20天,复习的重点不要再放在难题攻关上。考试易难程度一般是遵循70%的基础题,20%的提高题和10%的难题。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把7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那70%的题目上是最合理的,而且,还要努力争取在考试时确保70%的那部分题的准确率,这是达到本科线的基本保证。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用20%的时间和精力去挑战那20%的题目,把10%的难题作为兴趣题来做,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成效,更能增强自己应考的信心。
考前准备的最后阶段(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是同学们所说的考前冲刺阶段,有不少考生处于一种紧张气氛之中,他们手忙脚乱、开夜车、拼体力。这些可以说是在临考阶段出现的盲动现象。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考生认准这条理,每到考试之前,就“熬夜突击”,特别是文科学生,不少学生认为背的东西要放在最后背才能记得清。于是,考前几日,捧着书本死记硬背。
很多考生都注重于高考前一个月的最后冲刺,不少人希望在最后阶段通过高强度的复习而提高高考分数。其实这样做有时明显地加重了考试焦虑和考前疲劳,一般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石寅初教授对南京四所高中292名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他认为考前突击与高考高分之间的关系不大。他们研究发现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之间存在很高的一致性,也就是说高考基本上放映了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这里也提示同学们不要把宝压在最后的考前冲刺上。
离高考前一个月时间,主要靠自己把复习与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些,松紧适度,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通常我们可把学过的知识归为三类:一类是已经熟练掌握不容易出错的;二类是基本掌握但不很熟练且易出错的;三类是基本没掌握的。
已经掌握了的当然就不必多花时间,重点应放在突破第二类,兼顾第三类。用这种方式考生可把各科已学习的全部知识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便于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在最后一个月使高考复习更上一个台阶。
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找不到感觉,影响正常发挥。因此,考前每天都要以高考的心态做卷子,到高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 考前20天,复习的重点不要再放在难题攻关上。考试易难程度一般是遵循70%的基础题,20%的提高题和10%的难题。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把7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那70%的题目上是最合理的,而且,还要努力争取在考试时确保70%的那部分题的准确率,这是达到本科线的基本保证。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用20%的时间和精力去挑战那20%的题目,把10%的难题作为兴趣题来做,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成效,更能增强自己应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