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何英! (1票 212次点击) 打包 近日偶见两篇阿文很早前所写的关于何英的文章,其中对何英的一些感觉何看法真是深合我心。可能很多人以前都已阅过,但借新年之际,还是重贴一次,聊以慰籍思念何英之情!
《读何英》
何英放弃演出唐婉的事,照理依越只是道听途说,不大可以来说长道短,但最好还是就我所知来解释一下。我尽量中平一些。
首先,因为何英的先生是在上海,所以当年也有过浙调沪的意向,浙江始终不肯,据说有些不愉快的,此为矛盾的开端吧。
其二,《陆游》初排是在88年,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当中有一个时间断层,该剧真正演出要到90年左右,因为茅茅曾经休养过差不多是一年的嗓子。《陆游》一直没有真正的上,等到上了,何英大概也走了。
再一点,当时何英的先生赴美留学,何英是跟过去的。这里也很难说是是非非,我们这些人更加不可能详知内情。
不过当时浙百“两人皆上”,是不会错的,好多人都这样说。
何英92年回来的时候,刚开始浙百对她还是很重视的,大家都知道第一个莺莺是陶惠敏,第二个莺莺知道的不多,是何赛飞。是何英回国以后取代何赛飞的。(也所以有说何赛飞因此才真正决心从影的,不知真假。)应该说莺莺戏份虽少,仍然表示了浙百重视何英。
何英回国时并没有什么意思说要再走的,而且据那时候的一些相关报道,都反映了何英那时候有过一种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她在美国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录像。她认为好莱坞的表演的确是一流的,就是配角,也始终叫她心动。她对我说过看一部片子,叫《战地恋情》还是什么的,反正很有名,她特喜欢,看过很多遍,每看一遍都感动。关于她创作欲望强烈这方面好象我有一篇文章的,要找到了才能发上来给各位看。是她刚刚回来时的一些观点,可以略见她当时的心情。我想正是她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才产生了《造型何英》。
何英的下坡路是在《西厢》造成轰动以后,巡回演出,一路演到杨州那里吧,那时颜恝(原本是B角)从此就正式取代了何英。包括以后到台湾这样的重大演出,也没有改过来。国内最高奖戏剧学会奖也是颁给颜恝的。(但大家注意到没有,浙百专刊的演出名单上何英却仍是A角,颜恝是B角。)但在扬州那一带时,另有一场《五女拜寿》,何英仍是演的。
演完了那个地方,到南京,演出的大戏就变成了《西厢记》和《红丝错》,我至今还记得共演七场,前五后二,何英呢,就此失踪。
这里有一个说法,是说何英那时身体不好,又说她小指骨折。(最近又有人告诉我,她早在美国就遇上了这个骨折事故,真是的,也不知听谁的好。)
这以后要看到何英的演出机会就非常少了。台湾演出是一次,在93、94、95不知哪一年的春节(依越是个大糊涂虫)新年汇演是一次。在那次演出是《西厢》《五女拜寿》和《红丝错》。何英就演杨三春。戏分日夜场的,《五女拜寿》日场是茅茅,邹士龙的嫂子好象是周艳。何英演的是夜场,邹士龙也不是茅威涛。那个时候给我特有一种“一山不容二虎”的印象。现在想起来,这出戏竟就是浙百给何英的最后一个重头戏了。真是始拜寿,终拜寿。
此外浙百在浙江一带下乡演出(不是有一年下乡风特重吗?)茅威涛没有参加,何英演的,好象是《梁祝》。据说是茅威涛身体不好,反正不演就是身体不好,始终是一个理由,不管对谁。
寥寥数场之后,连这些零星演出也不见何英了,可以说何英至此差不多踢出了浙百了。
最后一次例外是《满庭芳》,96年浙百万里行,茅威涛有很多事的,刚开始没有参加这个演出。何英演了头一段《西湖山水》。何英曾对我提了一下因为没有主要小生浙百才叫她出来的,本要她演《菱花镜》,何英不同意。何英在上海的演出很惨的,她重感冒。她参加了两场,《十八相送》和《西湖山水》,以后要是大家买到VCD,千万要体谅何英的声音(只看她的气质吧)。两次她都演头一场,也不卸装也不离开,直等到谢幕,但她谢幕分明又躲在最后一排!难得的是她对艺术那份执着和认真。
《读何英》
何英放弃演出唐婉的事,照理依越只是道听途说,不大可以来说长道短,但最好还是就我所知来解释一下。我尽量中平一些。
首先,因为何英的先生是在上海,所以当年也有过浙调沪的意向,浙江始终不肯,据说有些不愉快的,此为矛盾的开端吧。
其二,《陆游》初排是在88年,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当中有一个时间断层,该剧真正演出要到90年左右,因为茅茅曾经休养过差不多是一年的嗓子。《陆游》一直没有真正的上,等到上了,何英大概也走了。
再一点,当时何英的先生赴美留学,何英是跟过去的。这里也很难说是是非非,我们这些人更加不可能详知内情。
不过当时浙百“两人皆上”,是不会错的,好多人都这样说。
何英92年回来的时候,刚开始浙百对她还是很重视的,大家都知道第一个莺莺是陶惠敏,第二个莺莺知道的不多,是何赛飞。是何英回国以后取代何赛飞的。(也所以有说何赛飞因此才真正决心从影的,不知真假。)应该说莺莺戏份虽少,仍然表示了浙百重视何英。
何英回国时并没有什么意思说要再走的,而且据那时候的一些相关报道,都反映了何英那时候有过一种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她在美国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录像。她认为好莱坞的表演的确是一流的,就是配角,也始终叫她心动。她对我说过看一部片子,叫《战地恋情》还是什么的,反正很有名,她特喜欢,看过很多遍,每看一遍都感动。关于她创作欲望强烈这方面好象我有一篇文章的,要找到了才能发上来给各位看。是她刚刚回来时的一些观点,可以略见她当时的心情。我想正是她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才产生了《造型何英》。
何英的下坡路是在《西厢》造成轰动以后,巡回演出,一路演到杨州那里吧,那时颜恝(原本是B角)从此就正式取代了何英。包括以后到台湾这样的重大演出,也没有改过来。国内最高奖戏剧学会奖也是颁给颜恝的。(但大家注意到没有,浙百专刊的演出名单上何英却仍是A角,颜恝是B角。)但在扬州那一带时,另有一场《五女拜寿》,何英仍是演的。
演完了那个地方,到南京,演出的大戏就变成了《西厢记》和《红丝错》,我至今还记得共演七场,前五后二,何英呢,就此失踪。
这里有一个说法,是说何英那时身体不好,又说她小指骨折。(最近又有人告诉我,她早在美国就遇上了这个骨折事故,真是的,也不知听谁的好。)
这以后要看到何英的演出机会就非常少了。台湾演出是一次,在93、94、95不知哪一年的春节(依越是个大糊涂虫)新年汇演是一次。在那次演出是《西厢》《五女拜寿》和《红丝错》。何英就演杨三春。戏分日夜场的,《五女拜寿》日场是茅茅,邹士龙的嫂子好象是周艳。何英演的是夜场,邹士龙也不是茅威涛。那个时候给我特有一种“一山不容二虎”的印象。现在想起来,这出戏竟就是浙百给何英的最后一个重头戏了。真是始拜寿,终拜寿。
此外浙百在浙江一带下乡演出(不是有一年下乡风特重吗?)茅威涛没有参加,何英演的,好象是《梁祝》。据说是茅威涛身体不好,反正不演就是身体不好,始终是一个理由,不管对谁。
寥寥数场之后,连这些零星演出也不见何英了,可以说何英至此差不多踢出了浙百了。
最后一次例外是《满庭芳》,96年浙百万里行,茅威涛有很多事的,刚开始没有参加这个演出。何英演了头一段《西湖山水》。何英曾对我提了一下因为没有主要小生浙百才叫她出来的,本要她演《菱花镜》,何英不同意。何英在上海的演出很惨的,她重感冒。她参加了两场,《十八相送》和《西湖山水》,以后要是大家买到VCD,千万要体谅何英的声音(只看她的气质吧)。两次她都演头一场,也不卸装也不离开,直等到谢幕,但她谢幕分明又躲在最后一排!难得的是她对艺术那份执着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