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大王陈赓吧 关注:54贴子:2,252
  • 9回复贴,共1

一代名将的英雄气与走在路上的儿女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定稿)
萍踪侠影2006-08-17 06:21:04
――电视连续剧《陈赓大将》观后
刘泱育
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呼唤英雄,荧屏上武侠剧的经久不衰就很能说明问题,而情感更是人类所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追求,温情永远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亘古不变的守望。事实上,无论是英雄气还是儿女情,只要做好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足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陈赓大将》却在叙事中把这两个方面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该剧的叙事视角很独特,并未从人物一出生开始着手,而是选取了黄埔军校时期陈赓随蒋介石东征,在危难中救了蒋的命,从陈赓身上洋溢的英雄气开篇,选取陈赓临终前对妻子说“傅涯,你怎么不看看我呀”的儿女情结束。纵观全剧,20集的电视剧跌宕起伏地展现了一代名将的英雄气与走在路上的儿女情。



IP属地:广东1楼2012-05-17 20:58回复
    一代名将的英雄气
    越是风浪就越要生出从容坚强,英雄气是大丈夫的立身之本,这种品质在陈赓身上是一以贯之的――
    生死关头显现英雄气。电视剧的一开篇即把画面指向了陈赓在黄埔时期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战场,以一种紧张的节奏在第一时间里抓住观众:1925年国民**军举行第二次东征与敌人主力遭遇,敌包围并直扑,情形万分危急。陈赓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战场上,在别人都准备杀身成仁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劝蒋介石“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事到紧急关头,一死了之,非真英雄所为”,力主来日方长,须选择突围以图东山再起,万不可轻言放弃。生死关头显现沉着冷静的英雄气,这也充分证明了他的见识不独超过众多黄埔同学,而且也远胜于当时任东征军总指挥的蒋介石。


    IP属地:广东2楼2012-05-17 20:58
    回复
      抗日战场体现英雄气。在第12集里到第13集里,电视镜头投向了抗日战争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陈赓横刀立马,指挥若定,率部抗战,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在长生口战役中旗开得胜,随后 1937年10月26日,陈赓率部进行第一次七亘村伏击战取得胜利,1937年10月28日,陈赓大胆用兵,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指挥了第二次七亘村伏击战,创造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精彩战例。并且在这次伏击战中,陈赓活捉了日军带队的吉川少佐,劝其投降,开导道:“在战场上军人应该有军人的风度,输了就要大大方方地认输”,并且要求对方“在陈赓面前,必须交出武器”,体现了仁爱之将的英雄气。
      


      IP属地:广东4楼2012-05-17 20:59
      回复
        解放战争展现英雄气。在第14集解放战争开始后,陈赓率部屡建奇功,不捏软柿子,要砸就砸硬核桃,尤其以1946年9月歼灭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第1军第1师第一旅(这个旅在国民党军长被称为“天下第一旅”,被称为嫡系中的嫡系)的战役给人印象最深, 以自己的三个旅对敌人的三个旅,靠高超的指挥艺术,出其不易,攻其不备,不按常理出牌,全歼 “天下第一旅”共5500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对太岳解放区的进犯,保卫了陕北解放区侧翼的安全,在歼灭强敌中地展现出了一代名将的“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的英雄气


        IP属地:广东5楼2012-05-17 20:59
        回复
          走在路上的儿女情
          在金戈铁马征尘飞扬的路上,陈赓将儿女情折叠好藏进戎装,全剧在四个主要方面集中地展现了一代名将走在路上的儿女情――
          与妻子的儿女情:第2集在上海的公共汽车上,陈赓第一次邂逅王根英,一见钟情,两人相识后陈赓大胆地表白道:“我愿意和你在一起,从我第一次和你见面,我就喜欢上你了。”人们常说“儿女情长”就会“英雄气短”,而陈赓对此不以为然:“难道**和爱情冲突吗?我不这么看,我们为什么要**?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获得幸福吗?我们**不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吗?”王根英壮烈牺牲后,陈赓悲凉地给文工团的战士们讲述了自己对根英的感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她那双眼睛,总是那么明亮而清澈。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双眼睛。”1943年陈赓与傅涯结婚,在第16集中,陈赓率部南渡黄河,傅涯在送别时送给陈赓一个日记本:“我要你把我们分开的日子发生的事情,都记在上面,等我们再见面时给我看。这样,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陈赓虽然只说了句:“我会的。”但这平实的话语却充分地道出了自己与聚少离多的妻子之间的脉脉儿女情。
          


          IP属地:广东6楼2012-05-17 20:59
          回复
            跟孩子的儿女情:第11集中,陈赓在中央苏区认识了一个一心跟着红军走的孤儿:九斤半,并为他做了把木头刀,后来,九斤半在长征的途中饿死了,临终前九斤半叫了陈赓一声“爸爸!”在第13集里,陈赓眼含热泪对对文工团的战士讲了“自己的儿子”九斤半的故事,电视画面在众人的泪光中反复呈现了那把木头刀。建国后,陈赓与孩子们又一次深情地讲起了九斤半的故事。在第15集中,陈赓与失散多年的儿子知非重逢,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陈赓给睡梦中的儿子盖好了被子,自言自语地倾诉道:“知非呀,你知道不知道,这些年来爸爸有多想你?爸爸都快想死你了!”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陈赓亦有着普天下寻常父母对子女的儿女私情――虽然他常年戎马倥偬,虽然他对自己的孩子多年都未能尽到抚养之责!
            对战士的儿女情:在第14集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陈赓看望负伤的小战士,获悉他还不满16岁,动情地说:“还是个孩子呢。”在第16集1947年1月的中街村之战中,第32团第9连在进攻中,由于战场指挥员战术指挥失当,全连壮烈牺牲。陈赓沉痛地说道:“我为什么没有让你们打扫这块战场?为什么?你们看一看,整整一个连哪!”陈赓眼含热泪用手让一个牺牲战士睁着的眼睛闭上了,然后说:“我们的战士是多么好的战士!多么勇敢的战士!冲锋时受伤倒下了,眼睛和枪口始终冲着前方!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儿女,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在淮海战役中,陈赓担任东路军的总指挥,在进攻受阻时,为了减少战士们的伤亡,命令部队立即撤回来:“我们不能再拿战士们的生命开玩笑了!”。一幕幕无不表现出陈赓爱兵如子的儿女情。


            IP属地:广东7楼2012-05-17 20:59
            回复

              和同学的儿女情:剧中描写陈赓与黄埔同学的同窗情谊主要有四处,第一处是在离开黄埔时,他请大家吃饭,表明自己去意已决,日后若在战场上相见,彼此之间敬重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决不手下留情。在第10集中,陈赓被捕后在南京与被蒋介石派来劝服的宋希濂,熊绶春同学等再次相见,陈赓说:“诸位,谢谢你们今天还念老同学的旧情”,“今天咱们只叙友情,不谈政治”!在淮海战役中,陈赓连续两次给身为14军军长的黄埔同学熊绶春写信,劝他迷途知返。熊绶春阵亡后,在他的身上遗留有一封写给“陈大哥”的信,陈赓安排道:“找个地方掩埋起来,再给他立个碑,将来好让他的家人能找到。”1960年,在颐和园陈赓与宋希濂等黄埔同学再次聚会,共叙同窗之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几度会面彼此境遇各异,但不变的是陈赓对当年黄埔同学的那份同窗之情。
              


              IP属地:广东8楼2012-05-17 20:59
              回复

                但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如在故事一开始,即通过黑白照片将人物的命运结局告知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节发展的悬念,比如在第1集中介绍熊绶春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在第18集淮海战役中,陈赓给熊绶春写信劝降就失去了悬念。但与全剧众多的精彩亮点相比,这些许的不足亦不过是白璧微瑕。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也好,还是在艺术上也罢,也正因为永难达到完美的境地,这才使我们不停地向着更好的方向的努力有了必要。
                


                IP属地:广东10楼2012-05-17 21:00
                回复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5-19 0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