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图的思想基础,源自《六祖坛经》的见性法门。
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唯心思想的推演。
这种思想,强调每一位众生的本性(或佛性、自性、如来藏心)是真常清净,具足无量功德属性的。由于无始以来,众生耽于迷执,忘失本性,终致不认得‘自己’。
因此,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这原本具足的‘本性’。彻底证得自性之本来具足,便是开悟,便是成佛。
其所具足的无量功德,也自然会开显。这也就是禅宗所常标榜的‘见性成佛’。
依照这种思想,用图画将寻觅本性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排列的便是十牛图。
这种图画,在宋代以后的中日两国禅宗领域里颇为盛行,迄今未衰。此外,西藏佛教文化圈内,也有类似的‘十象图’壁画。两种图的寓意虽然相似,但是十象图却只有一张,十牛图则有十幅。
用牛来比喻众生的佛性,有其经典上的渊源。《法华经》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我国古代祖师将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而将牛车用来象征境界较高的菩萨。
并且,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可见十牛图中的这条牛,是其来有自的。
用这十幅图画说明由迷起悟的十段历程,是后代禅师的综合整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修行者都必须一一地经过。这十段历程,可用下列四个阶段加以说明。
(1)起步摸索∶这个阶段包含修行者对开悟境界(见性)的向往与寻求(寻牛),修行若干时日后所获得的某些不甚明确的见性体验(见迹),以及终于有悟境产生(见牛),然所未载,这当是在某处从事‘牧牛’功夫的缘故。
(2)功夫纯熟∶这是悟境更加稳固,功夫愈趋精淳的阶段。本性的证悟境界完全稳定,‘人’与‘牛’合而为一,心目中不再有牛存在(忘牛存人),进而连觅牛的自我意而却仍无法清晰、全面地把握。古今中外的修行人,在这一阶段里停滞不前,终不能‘鲤跃龙门’的为数最多。
(3)证悟、见性∶这一阶段包含得牛、牧牛、骑牛归家三图。‘得牛’是指清晰、全面地见到本性。但是由于长久以来染污习气的牵引,因此,这一境界还是有退堕的可能(小乘佛教有一种退法阿罗汉,即略同于此)。于是,在证悟之后努力地维持、调御(牧牛),久而久之,这条心性之牛,自能驯服,而让你安稳地‘骑牛归家’。禅宗六祖慧能在证悟、得到衣钵之后,有十余年时间销声匿迹,其行踪为《坛经》识也一并不存(人牛俱忘),终于回到法性的本来面目(返本还源)。本地风光,自然朗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4)渡化众生∶小乘的修行功夫,大抵到返本还源即止,而大乘佛教则必须转而从事渡化众生。证悟者不应只在山林中自我满足,应该到人间垂手渡众(入廛垂手),大乘之所以为大乘,其故即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