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别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左牵黄,右擎苍,千里孤坟,千骑卷平冈。纵使相逢应不识,亲射虎,看孙郎。夜来幽梦忽还乡,鬓微霜,又何妨,相顾无言,何日遣冯唐。料得年年肠断处,西北望,射天狼。
【别赏】
这是一首换位词,作者在开头先点明了自己穿越回到晋代成为陆机的身份——十年闭门读书,在华亭如此度过了十年漫长时光。同时,作者开篇便立定《感丘赋》式的悲凉情怀。故土在作者笔下拟人化,城阙犹人,丘荒犹碑,往日的音容笑貌,于今人事已非。徒留道中土堆,叫人如何不黯然销魂。通过回忆当年父祖千骑队伍的华丽,并与现今周遭凄苦环境进行时空对比,突出了天地运流给作者带来的沉重家国行暮之悲(写到这里我已经想死了)。甚至,这种悲思还可以体现在作者个人生命意识之中——作者刻意突出自己与爱犬黄耳相依,想象自己像当年的父祖与吴主一样(= =||)架鹰,还有千骑相随,来到此处狩猎,意气风发,乐而忘返。而今当年的打虎之地——吴王猎场却被战火蹂躏成一片“相逢应不识”的陌生地方。而狩猎者业已沦落到启程赴洛,进退维谷的境地。当年叱咤风云、位高业丰,围观孙郎狩猎的父祖一定想不到自己子孙此刻的朝不保夕(怎么感觉自己被裴松之附体了)即便相逢自然亦不相识……同时,“苍鹰”亦是种暗喻——正所谓“陆机雄才岂自保,上蔡苍鹰何足道……”,是一个使用非常精妙的典故,词始开篇,鹤唳之悲已寓于此。
下阙一开始,作者不再掩饰自己的浓烈情绪,直截了当地表达。背景已转移到了陆机入洛末期甚至是临终前。浅白易懂的词句中透着深深的惋恨与思念,是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再加工(= =额……"鉴赏者"切腹中……)。句句紧扣史实。“狐死首丘”,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乡情("鉴赏者"已阵亡)而作者虽双鬓已白,年事已高,仍然掩盖不了故乡隔、音尘绝这种极致的悲凉,阻碍不了“还乡”的强烈心愿。正当读者随作者营造出来的沉郁情绪而感慨时,作者却突然设置了一个悬疑:“幽梦”,是什么?“相顾无言”,为何无言?是家事?还是国事?查阅史实,不难发现这是建功立业以及狐死首丘的心愿同残酷现实的鲜明对比。陆机梦黑幰绕车,隔日冤死军中;而针对“相顾无言”,作者先用“冯唐易老”之典,与前面“鬓微霜,又何妨”巧妙地应和,表明自己急切报效国家的心愿,而现世总是给他的雄心浇上一盆冷水——正如陆机临终之言:“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料得年年肠断处,西北望,射天狼。”重忆平生,依旧是矛盾与挣扎,回忆当年选择入洛而舍弃了的对那些毁灭了作者钟爱家乡的侵略者——射天狼的抵触,却最终“断肠”落实在“年年处”。这千回百转之间,给读者揭开了一个清晰的思维长卷,勾勒出了一位故乡为战火所侵,虽有忍辱负重,重建家业之心,却屡屡不得伸长的志士。以忍辱仕敌朝的惨烈结局,书写忠直的穷途末路。
是词中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思乡之总,而是从对家乡的痛惜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嗟叹,并渗透了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难的轮回观,使得整首词陡然上升了一个境界。
【今译】
十年过去了
我离开寓居十年的故乡
踏上入洛的征程
心爱的黄耳跟随在身后
遥想父祖当年
仿佛苍鹰就擎在臂弯
而一路走来处处是孤坟野墓仅存于神思中的
随同千余名骑士跨越寂寥的山岗
啊,我年轻时像吴主一样猎虎的故乡啊
即使在我眼前,
我却已经认不出来!
即便是在梦中,
我总是要回到故里双鬓已白,
又有什么关系?
我与幸存的亲友终于相见
却无言以对
我恨不得象冯唐一样,
那挥军西北、射下天狼的幽怨啊
年年都让我肝肠寸断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左牵黄,右擎苍,千里孤坟,千骑卷平冈。纵使相逢应不识,亲射虎,看孙郎。夜来幽梦忽还乡,鬓微霜,又何妨,相顾无言,何日遣冯唐。料得年年肠断处,西北望,射天狼。
【别赏】
这是一首换位词,作者在开头先点明了自己穿越回到晋代成为陆机的身份——十年闭门读书,在华亭如此度过了十年漫长时光。同时,作者开篇便立定《感丘赋》式的悲凉情怀。故土在作者笔下拟人化,城阙犹人,丘荒犹碑,往日的音容笑貌,于今人事已非。徒留道中土堆,叫人如何不黯然销魂。通过回忆当年父祖千骑队伍的华丽,并与现今周遭凄苦环境进行时空对比,突出了天地运流给作者带来的沉重家国行暮之悲(写到这里我已经想死了)。甚至,这种悲思还可以体现在作者个人生命意识之中——作者刻意突出自己与爱犬黄耳相依,想象自己像当年的父祖与吴主一样(= =||)架鹰,还有千骑相随,来到此处狩猎,意气风发,乐而忘返。而今当年的打虎之地——吴王猎场却被战火蹂躏成一片“相逢应不识”的陌生地方。而狩猎者业已沦落到启程赴洛,进退维谷的境地。当年叱咤风云、位高业丰,围观孙郎狩猎的父祖一定想不到自己子孙此刻的朝不保夕(怎么感觉自己被裴松之附体了)即便相逢自然亦不相识……同时,“苍鹰”亦是种暗喻——正所谓“陆机雄才岂自保,上蔡苍鹰何足道……”,是一个使用非常精妙的典故,词始开篇,鹤唳之悲已寓于此。
下阙一开始,作者不再掩饰自己的浓烈情绪,直截了当地表达。背景已转移到了陆机入洛末期甚至是临终前。浅白易懂的词句中透着深深的惋恨与思念,是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再加工(= =额……"鉴赏者"切腹中……)。句句紧扣史实。“狐死首丘”,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乡情("鉴赏者"已阵亡)而作者虽双鬓已白,年事已高,仍然掩盖不了故乡隔、音尘绝这种极致的悲凉,阻碍不了“还乡”的强烈心愿。正当读者随作者营造出来的沉郁情绪而感慨时,作者却突然设置了一个悬疑:“幽梦”,是什么?“相顾无言”,为何无言?是家事?还是国事?查阅史实,不难发现这是建功立业以及狐死首丘的心愿同残酷现实的鲜明对比。陆机梦黑幰绕车,隔日冤死军中;而针对“相顾无言”,作者先用“冯唐易老”之典,与前面“鬓微霜,又何妨”巧妙地应和,表明自己急切报效国家的心愿,而现世总是给他的雄心浇上一盆冷水——正如陆机临终之言:“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料得年年肠断处,西北望,射天狼。”重忆平生,依旧是矛盾与挣扎,回忆当年选择入洛而舍弃了的对那些毁灭了作者钟爱家乡的侵略者——射天狼的抵触,却最终“断肠”落实在“年年处”。这千回百转之间,给读者揭开了一个清晰的思维长卷,勾勒出了一位故乡为战火所侵,虽有忍辱负重,重建家业之心,却屡屡不得伸长的志士。以忍辱仕敌朝的惨烈结局,书写忠直的穷途末路。
是词中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思乡之总,而是从对家乡的痛惜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嗟叹,并渗透了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难的轮回观,使得整首词陡然上升了一个境界。
【今译】
十年过去了
我离开寓居十年的故乡
踏上入洛的征程
心爱的黄耳跟随在身后
遥想父祖当年
仿佛苍鹰就擎在臂弯
而一路走来处处是孤坟野墓仅存于神思中的
随同千余名骑士跨越寂寥的山岗
啊,我年轻时像吴主一样猎虎的故乡啊
即使在我眼前,
我却已经认不出来!
即便是在梦中,
我总是要回到故里双鬓已白,
又有什么关系?
我与幸存的亲友终于相见
却无言以对
我恨不得象冯唐一样,
那挥军西北、射下天狼的幽怨啊
年年都让我肝肠寸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