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饭是**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制度安排面前,一般请假是不被允许的。
举行时间
举行忆苦饭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或学农的农忙劳动时。个别比较积极、激进的单位选择的时间密度可能达到一个或半个月一次(张宁回忆)。有的是本学校、本单位烹制,有的是把队伍拉到农村请农民烹制。九十年代以后,这样的活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材料成份
这种饭食的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有的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窝头,有的是用麸子和玉米面混合后蒸窝头,有的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有的是麸子和白菜帮加些盐做的糊糊。有的组织者有意不放盐,或用农村喂猪都不吃的树叶、草根、碎稻壳煮。据说越难吃忆苦思甜的效果越好。烹制好以后,窝窝头、粥状或稀薄的糊糊看上去黑不溜秋的。
惯例
吃饭以前,往往还要先听忆苦报告。有的是播放像成占武、顾阿桃、收租院等内容的录音,有的是请苦大仇深的人现身说法,说旧社会怎么穷,怎么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怎么牛马不如,怎么饥饿难挡。听得人们难过流泪。还要唱忆苦歌,“天上布满星,月芽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不忘阶级苦》)
吃的时候,班团干部、积极分子要带头示范。无论多苦涩难吃,哪怕就象嚼木头渣子吃猪食一样,人们都得忍着,强撑着往下咽。不能有丝毫的畏难、抱怨、退缩,甚至不能有生理性的反弹、抵触,因为这是考验每个人思想觉悟和阶级感情的关键时刻。带有宗教性的神圣感和强制性。如果抗不住,你平时的表现(学习成绩好、肯吃苦、工作突出)就都白费了。越是吃得顺当,或强忍难受吃完饭,越是能够赢得赞赏。如果还添饭就更好了。
至于是否出现不消化或拉肚子,就是自己去克服解决、吃药的问题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也是忆苦思甜成效的一部分。更加能让参加者体会到过去劳苦大众的生活真实和新旧社会两重天。只是,偶尔也会出现喜剧性场面:忆苦饭做得不地道,由于制作者心软而在材料选择上没往难吃的方向使劲,让参加者感觉旧社会的日子也不难过嘛。如果没有人提意见,就马马乎乎过去了。如果被人指出,就要引起严重关注,列入总结经验教训的范围,成为整改的内容。
忆苦饭在国外
2000年代的汉语口语里也保留了把难吃的饭称作“忆苦饭”的用法。有报道说美国一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也举行“忆苦饭”。办法是安排3天“要饭”课,要来的面包粗糙、分量不足,菜也是水煮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老师教育说,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比今天高1倍,今天仍有100万无家可归,而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他们的饭菜比你们的午餐更差。3天的“要饭”饥饿让孩子感到难过:反映说乏力、头晕,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说“十分想念”家里的饭菜。举办这样活动的宗旨,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获取国际知识。
举行时间
举行忆苦饭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或学农的农忙劳动时。个别比较积极、激进的单位选择的时间密度可能达到一个或半个月一次(张宁回忆)。有的是本学校、本单位烹制,有的是把队伍拉到农村请农民烹制。九十年代以后,这样的活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材料成份
这种饭食的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有的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窝头,有的是用麸子和玉米面混合后蒸窝头,有的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有的是麸子和白菜帮加些盐做的糊糊。有的组织者有意不放盐,或用农村喂猪都不吃的树叶、草根、碎稻壳煮。据说越难吃忆苦思甜的效果越好。烹制好以后,窝窝头、粥状或稀薄的糊糊看上去黑不溜秋的。
惯例
吃饭以前,往往还要先听忆苦报告。有的是播放像成占武、顾阿桃、收租院等内容的录音,有的是请苦大仇深的人现身说法,说旧社会怎么穷,怎么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怎么牛马不如,怎么饥饿难挡。听得人们难过流泪。还要唱忆苦歌,“天上布满星,月芽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不忘阶级苦》)
吃的时候,班团干部、积极分子要带头示范。无论多苦涩难吃,哪怕就象嚼木头渣子吃猪食一样,人们都得忍着,强撑着往下咽。不能有丝毫的畏难、抱怨、退缩,甚至不能有生理性的反弹、抵触,因为这是考验每个人思想觉悟和阶级感情的关键时刻。带有宗教性的神圣感和强制性。如果抗不住,你平时的表现(学习成绩好、肯吃苦、工作突出)就都白费了。越是吃得顺当,或强忍难受吃完饭,越是能够赢得赞赏。如果还添饭就更好了。
至于是否出现不消化或拉肚子,就是自己去克服解决、吃药的问题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也是忆苦思甜成效的一部分。更加能让参加者体会到过去劳苦大众的生活真实和新旧社会两重天。只是,偶尔也会出现喜剧性场面:忆苦饭做得不地道,由于制作者心软而在材料选择上没往难吃的方向使劲,让参加者感觉旧社会的日子也不难过嘛。如果没有人提意见,就马马乎乎过去了。如果被人指出,就要引起严重关注,列入总结经验教训的范围,成为整改的内容。
忆苦饭在国外
2000年代的汉语口语里也保留了把难吃的饭称作“忆苦饭”的用法。有报道说美国一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也举行“忆苦饭”。办法是安排3天“要饭”课,要来的面包粗糙、分量不足,菜也是水煮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老师教育说,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比今天高1倍,今天仍有100万无家可归,而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他们的饭菜比你们的午餐更差。3天的“要饭”饥饿让孩子感到难过:反映说乏力、头晕,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说“十分想念”家里的饭菜。举办这样活动的宗旨,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获取国际知识。
![](http://hiphotos.baidu.com/%E3%BF%D6%AE%C1%B5/pic/item/8a906635bb7f155491ef39bf.jpg?v=tbs?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