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东渡日本,他们带去《猪八戒拱地》、《十八里相送》、《马前泼水》三个东北民间小戏,其实是一个二人转、一个二人戏、一个拉场戏。考虑到要把“二人转”、“拉场戏”这类名词准确地翻译给外国观众颇费口舌的,因此,辽宁代表团选择了“东北地方戏”这个名字,它恰好与第三届国际青年演剧节的学术讨论题目“区域性戏剧的国际理解”相吻合。按照演剧节组委会的规定,演出时不设同步翻译,不打字幕。面对着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风俗各异的特殊观众,以唱说扮舞绝为主要特征的东北二人转能否被接受,就要靠演员们的表演真功夫了。
8月5日晚7时50分,辽宁省地方戏艺术团作为本届国际青年演剧节24台剧目的压轴戏,在富山县民会馆登台亮相。首先出场的是王秀芬和潘长江表演的《猪八戒拱地》。潘长江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受父母影响,酷爱戏曲,1986年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先后表演了二人转《四圣巧戏猪八戒》、拉场戏《大观灯》、《对缝》等剧目,此番代表辽宁参加演剧节的剧目《猪八戒拱地》,正是发挥了潘长江能歌善舞的强项。一开场,红火俏丽的歌舞就吸引了全场观众,当潘长江借着一个转身戴上了“猪鼻子”,有节奏地煽动起猪耳朵时,台下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潘长江与王秀芬又亮出了手绢绝活,翻、转、旋、飞技巧娴熟,不时赢得观众的喝彩。潘长江成功地把戏曲身段同二人转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矮子带转手绢,扭秧歌夹翻跟头,生动地表现出猪八戒可气又可爱的性格。在短短十三分半的小戏中,观众鼓掌八次,突破了第三届国际青年演剧节剧场效果最强烈、掌声最多的记录。
《十八里相送》是个抒情小戏。主演黄晓娟是阜新市艺术团的演员,也是本次辽宁地方戏代表团惟一一位外请的演员。黄晓娟1977年考入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学习舞蹈。1978年阜新市文工团改为阜新艺术团,和黄晓娟同期入团的舞蹈演员大部分改行了,黄晓娟因嗓音条件好而被留下,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曲剧是《王老虎抢亲》,演出后特别受欢迎。1980年因演出北京曲剧《碧海恩仇》而获得阜新市第一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受到了省内专家的好评。因为黄晓娟能唱善舞,团里先后两次派她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向秦志平、郑淑云、韩子平、董玮等二人转演员学习,还得到了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的指导。
黄晓娟正式演出二人转是1983年,每年团里都到农村演出三百余场,她场场不落,《回杯记》、《冯奎卖妻》、《包公断后》等是她常演的剧目。黄晓娟演唱的二人转以唱功见长,她的嗓音高亢、甜美,扮相端庄大方,舞蹈既有民族舞的豪放又有二人转的哏与俏。一些老百姓在看了她的演的《水漫蓝桥》后说,咱没看过仙女,这不就是仙女吗!
1983年黄晓娟代表阜新参加在铁岭举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讨会暨辽宁省优秀剧目调演”,演出了阜新市艺术团为她量身定做的二人转《画中人》,王肯在看了她的演出后,要调她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阜新市艺术团不放。与此同时,铁岭民间艺术团也要调她去,得到的答复还是不放。
1986年9月,黄晓娟表演的二人转《画中人》在全国新曲(书)大赛中获表演二等奖,同时该剧还获作曲等四个二等奖,这在阜新是前所未有的。同年12月黄晓娟又代表辽宁参加第一届东北民间艺术节,演出二人转《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东北三省同行的好评。
8月5日晚7时50分,辽宁省地方戏艺术团作为本届国际青年演剧节24台剧目的压轴戏,在富山县民会馆登台亮相。首先出场的是王秀芬和潘长江表演的《猪八戒拱地》。潘长江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受父母影响,酷爱戏曲,1986年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先后表演了二人转《四圣巧戏猪八戒》、拉场戏《大观灯》、《对缝》等剧目,此番代表辽宁参加演剧节的剧目《猪八戒拱地》,正是发挥了潘长江能歌善舞的强项。一开场,红火俏丽的歌舞就吸引了全场观众,当潘长江借着一个转身戴上了“猪鼻子”,有节奏地煽动起猪耳朵时,台下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潘长江与王秀芬又亮出了手绢绝活,翻、转、旋、飞技巧娴熟,不时赢得观众的喝彩。潘长江成功地把戏曲身段同二人转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矮子带转手绢,扭秧歌夹翻跟头,生动地表现出猪八戒可气又可爱的性格。在短短十三分半的小戏中,观众鼓掌八次,突破了第三届国际青年演剧节剧场效果最强烈、掌声最多的记录。
《十八里相送》是个抒情小戏。主演黄晓娟是阜新市艺术团的演员,也是本次辽宁地方戏代表团惟一一位外请的演员。黄晓娟1977年考入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学习舞蹈。1978年阜新市文工团改为阜新艺术团,和黄晓娟同期入团的舞蹈演员大部分改行了,黄晓娟因嗓音条件好而被留下,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曲剧是《王老虎抢亲》,演出后特别受欢迎。1980年因演出北京曲剧《碧海恩仇》而获得阜新市第一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受到了省内专家的好评。因为黄晓娟能唱善舞,团里先后两次派她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向秦志平、郑淑云、韩子平、董玮等二人转演员学习,还得到了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的指导。
黄晓娟正式演出二人转是1983年,每年团里都到农村演出三百余场,她场场不落,《回杯记》、《冯奎卖妻》、《包公断后》等是她常演的剧目。黄晓娟演唱的二人转以唱功见长,她的嗓音高亢、甜美,扮相端庄大方,舞蹈既有民族舞的豪放又有二人转的哏与俏。一些老百姓在看了她的演的《水漫蓝桥》后说,咱没看过仙女,这不就是仙女吗!
1983年黄晓娟代表阜新参加在铁岭举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讨会暨辽宁省优秀剧目调演”,演出了阜新市艺术团为她量身定做的二人转《画中人》,王肯在看了她的演出后,要调她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阜新市艺术团不放。与此同时,铁岭民间艺术团也要调她去,得到的答复还是不放。
1986年9月,黄晓娟表演的二人转《画中人》在全国新曲(书)大赛中获表演二等奖,同时该剧还获作曲等四个二等奖,这在阜新是前所未有的。同年12月黄晓娟又代表辽宁参加第一届东北民间艺术节,演出二人转《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东北三省同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