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做起来很难”的职业,虽然我国的执业律师人数已经突破14万人,但是和我国近14亿人口相比,律师仍然属于“稀缺职业”。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法治观念日益加强,律师的社会地位和**地位不断提升,律师已从“幕后”走到“台前”,已从“江湖”步入“庙堂”。
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律师,总是会把律师和宝马轿车、豪华别墅和社会名流联系到一起,认为律师是一个体面、崇高的职业,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做律师的成本。
笔者作为执业近十年的青年律师,愿意抛砖引玉,给诸位计算一下做律师的成本,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时间成本
时间,在所有资源里,笔者认为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时间,不可以倒流,不可以逆转,不可以停滞,不可以创造,所以,时间对每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我们要“跟时间赛跑,做时间的主人”。
笔者之所以把时间成本列为法律学子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因为从一名法学院的莘莘学子到一名执业律师,会把一个青年人的最为宝贵的时光、梦想和**耗费殆尽。
试想,大学四年,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才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假设法律学人是18岁读大学,经过四年寒窗苦读,到大学毕业时,基本上22、甚至23周岁了。
通过对最近几年全国的司法考试通过率,我们可以得出,基本上保持在10-15%左右,大城市通过率高一些,中小城市通过率低一些。也就是说8个考生里一把通过的只有一人;考上了,当然是好事,第二年领取法律职业证书,大约23、甚至24周岁;然后在一个律师所办理实习律师证书,实习一年,第三年才能“转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执业律师,而这时已经24、甚至25周岁了。
律师圈的人都知道,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有律师证并不代表有业务能力、办案经验和人际关系,需要经过大约3-5年的煎熬、折磨和挣扎,律师才有可能“脱胎换骨”,从新(青年)律师成为有一定业务能力、办案经验和人际关系的律师;而这时一个律师基本上都30周岁了,年龄上属于“而立之年”,但是事业上可能是“刚刚起步”。
所以,律师30周岁左右结婚甚至还没有结婚的均属正常,不是他们不想结婚,而是没有资本结婚、没有时间结婚、没有精力结婚。这个年龄段的律师可能刚刚“脱贫”,而新闻、计算机、财会和国贸等专业毕业的大学校友们已经“奔小康”了,起初令人羡慕的职业如今却让人懊悔不已。
而且,律师行业是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即使取得了律师执业证,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律师,并不是心理上、事业上的律师。新律师需要打拼、磨合和淘汰,有10-20%左右的新律师有可能“水土不服”而与律师说“byebye”。
笔者说的只是10-15%的一把通过的幸运者、佼佼者;而那些85%-90%的法律学子是否参加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国家司法考试?考试即使通过后能否从事律师行业?即使从事律师行业能否坚持到底?......
而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所以,笔者认为打算从事律师行业的法律学子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这些,你都想好了吗?你都准备好了吗?
二、经济成本
笔者刚才给诸位计算了一下做律师的时间成本,那么做律师除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外,最为重要的可能就是经济成本了。
大学四年,法律学子的经济成本(如学习费用、住宿费和生活费等费用)和其他专业的学子都差不多,并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律师的经济成本不在于大学四年,而在于准备国家司法考试所支出的巨额成本,这往往是法律学子所忽略的,而这却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