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全面战争吧 关注:252,094贴子:5,625,820

【转】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吞吞吞吞吞吞吞


1楼2012-05-29 02:47回复
    魏国征南将军王昶之前写表文建议把征南将军驻地从宛城搬到了新野,军事上到底有多大优势没能得到检验,但至少王昶距离政治漩涡中心洛阳又远离了150里。司马懿在政变之后曾经广泛争取过大臣们的意见,似乎是想看看大臣们对于他政变夺权有什么反应,王昶在回答的时候大谈勤俭节约、教育考试,一派政变事不关己的态度。
    魏军得到出击许可后迅速出动后,傻子年冬天便出兵突破吴国边境防线,取得了一场胜利。转年到了公园251年,王昶命荆州刺史王基进攻西陵,牵制步协所部精锐使其无法向东增援,同时派新城太守州泰逼近秭归、巫县,震慑蜀军,自己则率领大部队包围江陵。
    州泰方向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一帆风顺。王基方面则好好的戏耍了一下敌军。步协的策略是巩固防御,绝不出击,于是王基做出一副立刻全力进攻的架势,结果自己却偷偷带兵袭击了雄父邸阁,把吴国西陵部队三十万斛口粮搬了个干干净净,还顺便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以及数千降兵,除此之外,王基还把当地百姓全部北迁到曹魏境内,并且重新设置了另一个夷陵县用于安置这些百姓。王基取得完胜。
    王昶那一路大部队多少有点曲折,起先王昶用竹子做筏渡过襄阳与江陵之间的人造湖,击退水边的吴军,然后又用密集发射的弩箭杀退了凿七条地道前来进攻的吴军。此时吴军接替朱然担任荆州地区统帅的是朱然儿子施绩,朱然他本来姓施,后来被没有儿子的朱治认作干儿子延续香火,所以改姓朱。施绩后来申请过一次改回自己的本姓,孙权没有批准,之后直到孙权死后他才改回自己的本姓。这次曹魏大举进攻已经是自当年文帝曹丕三路大军伐吴之后很久都没有遇到过的了。施绩才能一般,人造湖失利后他撤回江陵,固守城池,王昶一路追杀,斩首数百,到了江陵城下后王昶心生一计,他准备先派五个军的兵力撤退,做出准备回师的样子,引诱施绩出城以便在平地上利用魏国骑兵优势对吴军实施歼灭,同时王昶还把缴获的战马、军械以及斩杀的吴兵头颅进行绕城展示,以激怒吴军。最早的《周礼》上规定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而之后的齐国制度则规定一万人为一军。具体数量多少不一,但可以肯定至少五万人参与了佯装撤退,可见此次魏国入侵荆州的规模已经是近30年间最大的一次。
    施绩上当了,他跟接替了老爸**都督职务的诸葛融说:“魏军远来,现在人困马乏,我想马上追击,但是兵太少了,不如我在前面阻截,你在后面掩杀。”诸葛融答应好好的,于是施绩信心满满的钻进了王昶的圈套,结果施绩先胜,但是诸葛融并没有率兵跟进,导致施绩大败,部将钟离茂、许旻被斩,军需物资损失惨重。魏军撤退后诸葛融遭到了孙权的严厉批评,但是由于他哥哥诸葛恪正红的发紫,所以孙权也没有进一步进行追究,仅仅褒奖施绩以平息他的怒气。而这也为日后东吴政局动荡埋下了一个伏笔。
    


    6楼2012-05-29 02:49
    回复
      这场荆州大战在公元252年二月份偃旗息鼓,但是还没等魏国人庆祝自己的胜利,四月份的时候就传来了淮南叛变的消息,王凌造反了,他派将军杨弘去兖州刺史黄华那里准备联合起兵,但杨弘和黄华忙不迭的跑到京城了把王凌的事情给告发了。
      上回说到令狐愚病死,儿子王广不积极,导致王凌意图给肏爽报仇的计划泡汤。其实这回王凌也不是准备立刻举兵的,毕竟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帮手。但是王凌现在真正体会了夜长梦多是一个多么准确的词,他的计划遭到破坏,原因是这样的……
      山阳有个叫单固的人,他爸爸单伯龙跟王凌从前的帮手令狐愚关系相当好,于是令狐愚就想邀请单固来自己的机关里任职,但是单固一直不想去,是他妈妈一直劝,说人家跟你爸关系好才聘你,给个面子吧,不然你爸以后还咋跟人家处?单固碍不过面子,只得去给令狐愚当下手。当时令狐愚还有一个叫杨康的下手,令狐愚跟王凌书信往来密谋策划另立楚王曹彪,杨康跟单固都是知道内情的人。过了几年,令狐愚病死,单固因病停薪留职,杨康被司徒高柔召到京城。《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是个大坏蛋,这里的这个杨康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京城把王凌的谋划泄露了出去。
      司空王凌谋 和谐 返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直传到了司马懿的耳朵里。老狐狸气的浑身发抖,前几年升官发财就是想让你消停点,你不好好在家享清福,居然跳出来搞谋 和谐 返,不整你我整谁啊!三月份的时候你就谎称吴国堵塞涂水准备进攻,我没戳穿你是给你机会,怎么还不迷途知返呢!
      司马懿亲帅大军,从水路南下,同时宣称如果王凌主动投降,那么就可以赦免他的罪行,然后派遣一个叫广东的尚书去王凌那里劝降……这一套咋看着这么眼熟呢?哦,对了,当初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不就是这么对付曹爽么,看来是故技重施了。
      


      7楼2012-05-29 02:50
      回复

        司马懿大军进驻到百尺,王凌害怕了,都怪自己看走了眼,杨弘和黄华跟自己完全不是一路人,现在司马懿进军如此神速,自己根本都没准备好,仗怎么打啊。于是王凌写了封信,对司马懿说:“你太牛逼了,我知错了,我犯的是诛灭九族的罪,但是您也说有诏书会赦免我的罪行,现在我就把自己绑了投降你吧。”结果王凌果然派手下王彧送上了自己的印绶、节钺,然后把自己绑了,去见司马懿,司马懿也的确没有食言,在王凌走到丘头的时候派人解了王凌的绳子,一派言归于好的祥和气氛。王凌也乐了,大咧咧的跑去见司马懿,谁知坐船进了淮河,王凌才发现司马懿是带了军队来跟他见面。开玩笑,都投降了你还带什么军队,这不是来收拾我吗?王凌气急败坏说司马懿欺骗他,对不起他,但是司马懿大义凛然的回答:“我宁可对不起你了,但是我绝不能对不起我的国家。”于是王凌跟司马懿所要棺材钉,司马懿毫不犹豫的就给他了。王凌终于知道司马懿不会饶恕自己,于是在项县喝毒药自杀,他死前正巧看到好友贾逵的祀庙,王凌对祀庙大声叫喊:“贾梁道,我王凌永远都是忠于大魏的社稷!您如果在天有灵的话现在应该知道了吧!”说完喝药自杀。王凌的几个出色的儿子也都相继被杀,尤其是小儿子才能最高,跑到亲戚家避难,但是被举报,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司马懿进入寿春,令狐愚的旧将张式主动自首做了污点证人,楚王曹彪被赐死。单固虽然抱病在家,但是仍然被司马懿找出来,问他是否知道王凌谋反的事情,单固一口咬定啥都不知道,司马懿把杨康叫出来跟他对质,单固破口大骂杨康无耻,连累别人灭族,最终被处死,而小人杨康则因为口供错漏百出,也被找茬杀掉,看来司马懿也对这样的小人恨之入骨。就这样,淮南闹剧第一季谢幕。
        


        8楼2012-05-29 02:51
        回复
          十月份,诸葛恪率兵来到东兴,重修修筑了孙权已经弃管多年的堤坝。修建堤坝蓄水是东吴防范魏国入侵的主要手段之一,早在曹丕时代,由于激烈的战事缘故,襄阳与江陵之间的百姓被魏吴双方掠夺走,形成了无人区,而这里又是一马平川,极利于魏国骑兵突击,因此吴国在这一地带修建堤坝、引水,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用以抵挡魏国铁骑南下。同样的办法也用在了吴国都城建业北边的东兴,孙权在这里修建了堤坝,但是后来征淮南之后放弃了。诸葛恪为了重新在这里建立防御,除了修葺堤坝外,还倚傍左右的大山修建两座防御城堡,命全瑞和留略各带领一千人驻守一个防御城堡。做完这些事,诸葛恪率大军返回建业。
          这本来跟魏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也不知道诸葛诞怎么就那么爱管闲事,跑去对司马师说:“吴国重修东兴堤坝,咱们受制于他啦!他们这么干是侵略,无视咱大魏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哥你赶紧派王昶进攻江陵,再派毋丘俭进攻武昌,用来牵制他们长江上游的精锐部队,然后您再挑选精兵强将进攻他们的东兴防御城堡,等他们救兵到的时候咱肯定已经大获全胜啦!”司马师也学他老爹,自己刚上台,人心不稳,不如抓住这个机会转化内部矛盾,掉转大家的视线,况且孙权刚刚去世,东吴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说这次怎么看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司马师采纳了诸葛诞的建议,准备借孙权刚刚去世的时机以牙还牙,给吴国也来个趁火打劫。
          公元252年十一月,大魏皇帝曹芳诏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伐吴,三国后期一场重要的战役——东兴之战就此揭开序幕。
          魏国这次大举用兵,参战人数约为十八万。当然,这十八万并没有全部投入战场,其中征南大将军王昶一路从上次攻荆州的人数可以大约推算为六万人左右,主要将领估计还是王基、州泰;另外一路由毋丘俭率领,从后来书上记载的兵力看,毋丘俭也至少控制了五六万;最后一路由诸葛诞统领,胡遵听其指挥,人数七万。
          王昶那一路基本没什么动静,小小的发生了一些摩擦以震慑为主,毋丘俭那一路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也是以震慑夏口督孙壹为主,因此主要战场在东兴。
          由于重修了堤坝,东兴两个靠山的防御城堡周围都是人造湖,魏军胡遵等人利用临时搭建的浮桥才能到达山下,而两个城堡还在山上,魏军强攻,却久攻不下。这时诸葛恪率领四万人渡过长江赶来增援,留赞、吕据、唐咨、丁奉、朱异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渡江抵达东兴附近。
          丁奉等人的先头部队登岸后没有做任何停留,按照丁奉的观点,现在援军本来就已经来晚了,如果再耽误时间,被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那么吴军就只能面对失败。当时北风凛冽,丁奉等人率领三千人顶着刺骨寒风在人造湖上扬帆急行军两天,率先占据了徐塘,来到防御城堡所在的山下。这时魏军对此还浑然不知,还在搞聚会。丁奉的突然出现并没有使魏军慌乱,相反,魏军前部发现丁奉人少,认为这一小撮吴军根本没有任何攻击力,因此魏军前部甚至连铠甲都不穿,长矛大戟也不拿,只是光着膀子,用盾牌和佩刀迎战。这样轻敌的后果可想而知,在丁奉“封侯取赏正在今日”的鼓动下,吴军发疯了一样攻进魏军前部的营地,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魏军被杀的找不着北,丁奉所部还没结束战斗,朱据又带人冲上来进行第二波进攻。一败涂地的魏军溃逃,然而他们跑到人造湖边的时候才惊慌的发现,他们的浮桥已经被朱桓的儿子朱异率领的另一支部队摧毁,守桥部队一样是溃败。就这样,山上的攻城魏军就失去了后援,惊慌的他们被丁奉等人轮番砍杀,无处可逃之下,魏军争相跳入人造湖,冰冷的湖水以及互相践踏让魏军损失惨重,吴国大将韩当的儿子韩综之前投奔了魏国,这次担任了前部都督,在东兴大战中被斩杀,一同阵亡的还有乐安太守桓嘉。败局已定,诸葛诞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撤回寿春,吴军缴获的各种牲口、金银等物资堆的像大山一样。
          另外两路魏军见东兴失利,也只能选择撤军,声势浩大的伐吴行动宣告失败。
          为了表彰这次大捷,自诸葛恪以下所有参战人员全部升官封赏,甚至包括没怎么参战的荆州区总司令施绩、陆抗以及夏口都督孙壹,他们分别对抗王昶和毋丘俭两支部队,算是苦劳吧。
          


          11楼2012-05-29 02:52
          回复
            公元253年的这次大战其实是由东吴挑起,姜维只不过是捧个臭脚而已,谁想到臭脚也没捧好。
            自去年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志得意满,他借使者之口对姜维说,魏国自打曹操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空当,乱相毕露。在诸葛恪严重,司马懿的去世对吴国来说同样是好机会。于是在252年冬天,他就策划起二十万大军讨伐魏国。
            二十万人,什么概念。远了不说,最近的东兴之战,魏国倾全力,**淮南、豫州、荆州几乎所有兵力,才凑出十八万,而诸葛恪这次要征发的二十万大军还不包括荆州地区,仅扬州一个州就要贡献二十万出征将士,太难为东吴了,毕竟上次救援东兴,诸葛恪才调集了四万人而已。
            项目在策划之初就出了问题,吴国各地对诸葛恪要征发二十万大军进行了大规模示威,反对他如此劳民伤财,动用超出国家支撑能力的军队去打一场把握并不大的战争。朝议上大臣们激烈辩论,试图建议诸葛恪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但是都一一遭到拒绝。其中有个叫做蒋延的大夫,脾气耿直,外号“酱牛肉”,意思是又犟又倔,他坚决不妥协,一定要诸葛恪罢手才行,结果诸葛恪一气之下让人把他“叉”了出去……
            还有一个丹扬太守叫聂友,跟诸葛恪关系不错,他也委婉的写信给诸葛恪说现在并没有什么好机会,仗打起来心里不太安生。诸葛恪则批评他虽然说的有点道理,但是还不明白大势,得好好学习。
            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诸葛恪也不能无视,他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论文,意在解释他这次一定要出兵的原因。诸葛恪在文中一直在说,自古以来不考虑将来的国家都会灭亡,战国时期的诸侯互相帮助,共同对抗秦国,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没事,结果全被灭了。当年刘表也是准备抱着荆州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结果被曹操吞了。今天的吴国和蜀国还不如古时候的诸侯国呢,更加不能不思进取,必须得打。诸葛恪的论文里,始终在强调“存不忘亡,安必虑危”的观点。
            说实话,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诸葛恪并不想做啃老族偏安一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他这篇文章并没有切中要害,吴国自立国之日起,重大国策就被陆、顾、朱、张等大家族影响,而陆逊、顾雍明确主张保境安民,意在偏安,不在进取。小仗大一大,抓点魏国人做壮丁,这是能够得到支持的,但是像诸葛恪这样征发二十万人大规模北伐,那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朝廷能拿出来的都是通过税收途径从士族手中取得的,朝廷拿不出来的,还得临时从士族手中征缴,所以这次大规模北伐严重损害了江东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诸葛恪一意孤行,意图利用军事战争给自己树立威信,从而设法处理复杂的士族关系,巩固朝廷统治,把所有砝码都压在了这上面。与此同时,他让驻扎在荆州的镇东将军施绩率军前来参战,但却在施绩到达半洲的时候命他留守,而荆州的军权则落在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手中。
            二十万吴军出发后,吴国州郡百姓骚动,人心大失。
            


            12楼2012-05-29 02:52
            回复
              史书从这里开始往后的记载就不值得信了,什么贾充私自让成济杀皇帝之类,纯粹扯蛋。贾充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他会出这个头吗?连司马昭都不敢动手,贾充凭什么就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派人在光天化日下刺杀皇帝?
              至少我是不信的,不过也没有其他记载表述当时的细节,所以曹髦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这是一个无头冤案。不过至少王经是个侧面的力证,司马昭在事后逮捕了王经一家子并且迅速处决。不知道是什么罪名,陈寿写了个“凶逆无状”的罪,这纯属扯蛋,王经仅仅没有跟王沈、王业一起跑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而已,算什么“凶逆无状”?
              总之司马昭在这次事件中证实了一件事:他随时都可以坐上那把龙椅。魏国官僚大部分都是向着他的。
              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大世族牢牢掌控了魏国的命脉,此时的魏国空前强大,向心力十足,正大踏步的走向未来。
              然而近十年来一直像蚊子一样不停骚扰强大魏国的蜀汉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制度落后、军事落后、经济落后,老百姓饿的脸上都是菜色。
              可是即便这样,姜维仍然意图臂当车、蚍蜉撼树。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侯和,但是被邓艾击败。此时对于蜀汉来说,魏国的国力已经如泰山压顶一般厚重的摆在面前,蚂蚁搬得倒大象吗?更何况这只蚂蚁本已经病入膏肓。
              


              23楼2012-05-29 03:01
              回复
                啊,好长,感觉有很多东西说得很好,但是结尾那些对于灭亡原因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
                不知道有人分享过没,看看挺好的。
                个人觉得每个人对三国的认识层面理应是从蛮勇到军事到政治不断发展成熟的。


                29楼2012-05-29 03:07
                回复
                  楼主太太太太太太。。。。。。。太厉害了!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2-05-29 07:28
                  回复
                    先顶,有空看,


                    来自掌上百度32楼2012-05-29 10:55
                    回复
                      楼主辛苦了啊 了解到了好多历史啊


                      IP属地:广东33楼2012-05-29 11:38
                      回复
                        我除了复制粘贴以外啥也没做,厉害的不是我啊


                        34楼2012-05-29 11:4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36楼2012-05-29 12:21
                          回复
                            很简单,因为战争除了表面的两军斗智斗勇以外,背后还有最关键的军马粮草。没有这些,仗就根本不用打了。所以没有好的国政,民心背离,将帅不合,文武相争等等,最后注定会失败。


                            IP属地:澳大利亚37楼2012-05-29 14:13
                            回复
                              嗯,很有见解


                              IP属地:湖北38楼2012-05-29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