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水族吧 关注:210贴子:4,820

回复:短雕的介绍帖~~南美的精灵~~(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福建52楼2007-01-15 17:28
回复
    ...


    IP属地:福建53楼2007-01-15 17:29
    回复
      养眼最重要~~~


      IP属地:福建54楼2007-01-15 17:29
      回复
        ...


        IP属地:福建55楼2007-01-15 17:30
        回复
          是印加吧~....(不确定)


          IP属地:福建56楼2007-01-15 17:32
          回复
            哈哈,这个我认识,是棋盘,小时候奇丑无比,细细长长的又没什么颜色
            长大后却这么漂亮


            IP属地:福建57楼2007-01-15 17:34
            回复
              ...


              IP属地:福建58楼2007-01-15 17:35
              回复
                好多喜欢


                IP属地:福建59楼2007-01-15 17:36
                回复
                  阿卡西一类的


                  IP属地:福建60楼2007-01-15 17:36
                  回复
                    42楼的就是他拉~黄金霸王


                    IP属地:福建61楼2007-01-15 17:38
                    回复
                      ...


                      IP属地:福建62楼2007-01-15 17:38
                      回复
                        琴尾的短雕别有风


                        IP属地:福建63楼2007-01-15 17:39
                        回复
                          [转帖]短鲷的常见疾病以及防治
                          "嗯?奇怪!昨天还好好的啊!今天怎么会死掉咧?!″很多时候听到有人发出这种疑问,饲养短鲷常会发现鲷儿突然行为举止怪怪的!说是得病,但是又诊断不出原因,之后就是暴毙而死,前一天还花枝招展、生龙活虎,隔天就香消玉殒了.....。相信这是短鲷迷们心中永远的痛。短鲷对于水质的要求虽然较高些,但也决不是要求严苛的鱼种(一般 3~5 天换掉 1/3 的水就绝对没啥问题啦!),偏偏很容易因为环境不适加上鱼体本身带有过多病源而生病死去。金钱的负担是其次,一只美艳的鱼被自己照顾到死,才令人扼腕气结咧!每一只短鲷的颜色、花纹、体态都不同,每只鱼都有自己的特性,很容易对她们着迷、产生感情,不同于每一只看起来都一样的灯鱼、鼠鱼,不是其它只可以取代的! 
                          疾病的产生,一般是外在的环境或内在生理平衡变化过大时,鱼体本身无法适应,此时致病因子有机可乘而产生疾病。然而要产生疾病,必须要如下三大致病因素同时成立:不良的环境、受压迫的鱼只、病菌源的存在。只要隔绝以上三个条件的其中之一鱼只便不会生病。 
                           1.不良的环境: 环境是使得短鲷生病最的主因。所谓环境,包含水温、水中硝酸盐浓度、pH值、硬度、水中溶氧量 ... 等鱼类生活的因素。当鱼只于不适合生存的环境中,生理反应无法正常运作,则会体色暗沉、生长速度缓慢,严重时则会发病。在鱼病的三要素中,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排名第一,格外重要。常有人在短鲷发病后不断投药,其实应该先换水,改善不良的环境,再来观察短鲷状况是否有改善,最后再考虑投药处理。不论是养短鲷也好,都要有「 预防重于治疗 」的观念,保持良好的环境,就能避免鱼病。 

                           2.受压迫的鱼只:当鱼只过度紧张时,体表会发黑或几乎无色,到处乱冲撞。压迫一部份是来自不良的环境,再者是人为的侵扰和水质剧烈的变化 ... 等。像是刚买来的新鱼,经过长时间运送到家时,常会有上述之现象。此时应该先将装新鱼的袋子连水整个直接浸入鱼缸里 20 分钟,等袋里的水温和鱼缸里的水温渐渐相同时,再把鱼缸里的水慢慢分三次混入袋中,每次约一杯水,一次间隔 15 分钟,使鱼只渐渐适应环境的改变,以降低压迫。若直接将短鲷倒入鱼缸中,则会因为水质、水温剧烈变化而产生压迫,抵抗力低的鱼只很可能就此死亡。 

                           3.病菌源的存在:鱼缸里存在着许多病菌源,鱼只的体表亦有许多病菌源。当鱼只的健康状态良好时,则能抵抗病菌达成平衡不会发病,但病菌源依然存在。当环境一旦恶化时,抵抗力低的鱼只就会生病。因此鱼缸一定要定期换水,移除废物并且减少病菌源。病菌源的种类很多,包括细菌、寄生虫、病毒 ... 等都属于病菌;病菌源同时也存在生饵当中。 
                          疾病的种类的判断 
                          1.鱼只的行为: 
                          a. 浮出水面、呈呼吸困难貌:此为缺氧的症状。判断为水温过高、水中溶氧量太低、二氧化碳太高或是鳃病造成呼困难,可从增加水中溶氧量来着手。 b. 鱼只载浮载沉、呼吸快速、无力游动、反应迟钝:判断为氨中毒(鳃部呈淡红色),或是亚硝酸盐中毒所引起,可由增加换水次数来着手。 c. 鱼只离群独游、体色变深:判断为体表或是肠内有寄生虫,可以检视其体表或排泄物。 d. 鱼只体重减轻、体色不变、鱼只腹部肿胀、粪便呈白色黏稠状:判断为鱼肠内感染肠内鞭毛虫。 

                          2.鱼只的游动方式: 
                          a. 鱼鳍缩起折皱、游动无力、体表常摩擦石头:判断为皮肤性寄生虫或感染柱状病原体,造成体色转黑。 b. 鱼只打转游动:判断此为回旋病或是其它疾病的末期症状。 c. 鱼只平躺或头下尾上、无法平静:判断可能为鱼鳔受到感染。 

                          3.鱼只的体型改变: 
                          a. 畸形或体型改变:判断为外伤或是天生遗传畸形,或发育不良。


                          IP属地:福建65楼2007-01-15 17:43
                          回复

                            11. 鱼虱 
                            常附着于鱼鳍的基部,虫体很大,被寄生的鱼只受到刺激便会在缸壁及缸底磨擦,使得寄生部位发炎而呈红色,并且鱼只的活力会降低。通常鱼虱多半是由生饵带来,故使用生饵喂鱼前必须先加以消毒。处理时可用含有机磷的马速展或地特松 ... 等农药药浴,用药时需增加药浴液中氧气含量,也要注意用量。否则鱼只会被毒死。当鱼只打架、碰撞,或捞捕、运送时不小心造成外伤,伤口很容易有细菌或寄生虫侵入,所以当鱼只有外伤时最好能以抗菌剂治疗或以优碘破涂擦伤口。 

                            12. 六鞭毛虫病 
                            病鱼的体色会变黑,不吃饵料而日渐消瘦。会排出白色的大便,并且有拖便现象,寄生于肠道中。会传染。 处理时可用嘧挫乙醇(Metronidazole)混入饲料喂食。若鱼只不吃则进行药浴。 
                            药物治疗的一般通则与种类 
                            药物目的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对付细菌感染或寄生虫的称之为治疗剂;另一种则为调节剂,用来调整鱼类最适应的环境及水质。两者在使 用上有很大的区别。 
                            调节剂有:水质稳定剂、增酸增碱剂 ... 等。由于调节剂作用较慢,因此要注意使用量,不要一次加太多,尤其是使用增酸剂、增碱剂时,更要特别注意。先测量水中 pH值,再计算应加入的量,分次稀释加入鱼缸中,千万不要一下就随意乱加,以免造成生命伤亡。加药时要一面加药一面搅拌,一面测 pH值。 至于使用治疗剂时,不应刻意减少水量来节省药钱,因为水量少对鱼只是一种压迫。 
                            鱼病用药多半有毒,勿接触食 用。治病用药对鱼与寄生虫都有毒害,只不过对鱼只的毒性较低。治疗的效果与鱼种和温度都有关,剂量使用更要参照使用说明书,否则剂量不足容易使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剂量太重的话,通常会使鱼只、水草一起挂,不然就是受到二次伤害。寄生虫通常有其最适生存与最不适生存的温度,使用药物时最好在寄生虫最不适的温度下施行,效果才会显著。 
                            药物治疗时,最好将鱼只捞到空缸内治疗,顺便清洗滤材上的细菌。若要在原缸中做治疗,需先将活性碳拿出来,治疗过后再多换几次水,最后在过滤器中加活性碳以吸附残留的药物。使用甲基蓝时,不能用活性碳以免附着色素残留,而造景水草则要拿掉以免染色。故水草缸最好不要使用甲基蓝,因为会伤害水草。而 孔雀绿溶液则不安定,容易受光照而分解,须保持在阴暗处,使用时不要开灯,但是孔雀绿颜色较深,容易染色又很难褪色。总而言之,药物在使 用上都要非常注意,否则很容易就会误杀小生命。


                            IP属地:福建67楼2007-01-15 17:43
                            回复
                              ~~~~~短雕的可爱之处~~~~~
                              1.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 
                              短鲷跟人一样有表情哦!还会打哈欠咧!我最喜欢她迅速的游动时突然停格在眼前,伸展全身美艳的鳍! 短鲷是种领域性强的鱼种,当其它鱼只侵入领域时,会向侵入者示威,将鱼鳍、鳃盖撑起来吓阻对方。摆动身体用鱼鳍去打对方,甚至追咬对方,激烈时造成鱼鳍破损甚至鱼只死亡!虽然画面很吸引人,但混养及鱼只密度都需注意! 当鱼发情时,体色会变得鲜艳,而南美短鲷母鱼体色会较变得黄,并开始向异性求偶,将最鲜艳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异性,来吸引对方,就像人们约会时特别打扮一样,有的短鲷甚至还是一夫一妻制哦!两只鱼就会一来一往,像跳舞一样抖动。当时机成熟时,就会产卵授精,并且会有育幼行为。母鱼会积极凶狠地驱离靠近鱼宝宝的其它鱼只,而且还会把不乖乱跑的鱼宝宝用嘴叼回来,有趣极了。每种短鲷的示威、求偶、产卵、育幼行为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2.迷人醉心的艳丽体色 
                              不禁怀疑造物者曾在短鲷身上作画。短鲷的色彩鲜艳,有着慈鲷类观赏鱼应有的艳丽却又玲珑精致,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体型颜色。南美短鲷大多闪耀着金属光泽;而西非短鲷则如同胭脂般的紫红色、火焰般的黄色,神韵像极了当地土著浓妆艳抹的表情,带有浓厚神秘的色彩。发情时的体色更是登峰造极,令人神昏颠倒。 
                              西非短鲷和南美短鲷的生活习性差大致相同. 
                               短鲷一般说来体型都不大,成鱼最大多在 6~7 公分左右,只有少部分较大的会长到 10 公分左右。所以用一尺半甚至一尺的鱼缸饲养一对短鲷就足够了。虽然可以用一个长仅 30 公分的小缸子来养短鲷,但如果想更进一 步了解她们族群的生活习性 的话,恐怕就需要一个较大的鱼缸。据短鲷的生活习性,水族箱的高度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不低于 20 公分应该就没问题啰。不过因为这些短鲷须较高隐密性,所以也可在上面盖些水草,但不要阻碍到其游动的空间;供其栖息藏身之处则可用沼泽里的沉木、椰子壳、竹筒或石头;而种植在底层的水草更是不可少的,例如皇冠草、铁皇冠、大榕、小榕、鹿角铁皇冠 ...等等都是绝佳的选择,一来这些水草不需施予强光照射,二来这些水草强壮健康,耐温差,不太需要施肥照顾,可以有较多时间放在鲷上,实在是最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要布置一些洞穴供其产卵之用。大部分的短鲷喜爱昏暗的灯光,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使用颜色较暗淡的沙子,以及将鱼缸四周的墙漆成灰暗的颜色。总而言之,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也能享受饲养短鲷的乐趣。 
                              维吉塔短鲷的体型稍大,所以可为她们准备大一点的瓮。可为蓝袖鲷体型较修长, 她们寻找洞口较窄的瓮。 
                              短鲷种类细分有上仟种之多,而台湾的水族馆常有自行冠上些花俏的名称!除了些特征明显的短鲷外,有的在鉴定上极为困难,而德国、日本的技术较为先进,有机会多翻翻书多跑


                              IP属地:福建68楼2007-01-15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