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醋爱母油吧 关注:107贴子:2,720
  • 4回复贴,共1

关于“剩经”和《非诚勿扰》 [作者:陆春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位拿到多个文凭的留洋女孩子,参加了20多次的相亲节目,却被人嘲笑成“文凭无用论”的典型。于是,这个女孩发誓:要写一本“剩经”,以剩女的视角解读相亲中的各色男人。
已经有专家出来辟谣了:所谓“剩女”,其实是个伪命题,真正的现状应该是男多于女,“剩男”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要面对的窘状。
广西武鸣农民梁积华,读了关于“二胎政策”的文章后,给《南方周末》去信说:
我所在的生产小组,三十年来人数基本稳定在200人左右,对比一下三个十年的剩男剩女数也许能说明农村受男女比例失调的影响远大于城市:
20世纪80年代,剩男:3个,剩女:0个;
20世纪90年代,剩男:15个,剩女:0个;
21世纪00年代,剩男:20个,剩女:0个。
有些剩男迫于无奈,娶了弱智、精神病等“剩女”为妻,而剩男中的部分人已成家无望。
看来,“必剩客”、“剩斗士”、“齐天大剩”等等剩女们都跑到城市里去了。


1楼2012-05-31 13:52回复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说,节目组两年来报名的人数近80万,成功牵手的四五百对,真正走进婚姻的数十对,去年有了一对节目宝宝。
    如果孟非说的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话(应该真实),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诸如此类的相亲节目了。从效果看,它们基本上已经不是什么相亲节目,因为我们随便搞个联欢会,成功的概率也要远远高于这些节目,它只是一个平台,一个青年男女都想去展示的娱乐平台。只不过是以相亲的面目出现而已。


    2楼2012-05-31 13:53
    回复

      《非诚勿扰》的另一位点评嘉宾乐嘉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书,你如果很少看书,就把每期的《非诚勿扰》当成一篇短篇小说姑且看之。
      原来如此。
      不过我猜测,这些相亲节目目前还比较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他的节目太枯燥了。当那些花枝招展或青春勃发的年轻男女,鱼贯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实事求是地说,心情还是比较愉悦的,哎,好玩,看看他们的游戏怎么做?
      无论是24选1,还是50选10,10再选1,我都有一个疑惑:姑娘们为什么这么客气?对 “高富帅”这么推让?都想把好的留给其他人?难道都是利他主义者?她们不是来相亲的吗?应该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才对!原来,她们都懂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人看起来很真实,很适合自己,但都是表面的,或者说表面真实的往往不真实,一个人的内心,短时间很难探寻到真谛,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要想决定自己的一生,确实有高风险。
      大家都认为很般配,却不长久,大家都认为不靠谱,却厮守恒久。道理也很简单,是因为,还有爱情婚姻以外的东西在维系着爱情婚姻。
      从这个角度说,《非诚勿扰》要高出其他相亲节目一大截,他们已经不完全把它当作相亲节目了,他们在节目中有意识地注入了许多非相亲的元素。


      3楼2012-05-31 13:53
      回复

        这当然离不开主持人孟非。
        我是很迟才知道孟非的。孟非讲80万人报名,如果按24比1推算,那么这个所谓的“剩女”数字还真让人有些担心。或者都想通过电视的娱乐方式去显一下名?
        我设想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两个:
        一、留洋女孩子不长时间就写成了一本《剩经》,因为素材太多,太典型,不仅有血有肉,还有各类斗剩攻略,一时大火。最终,女孩成功脱剩。
        二、有一天,孟非到了天堂。上帝问:你来了?孟非说:我来了。上帝又问:你来了,《非诚勿扰》怎么办?
        我写结尾二是冒一定风险的,孟非本人绝对不高兴,你这不是咒我吗?江苏卫视也可能不高兴,你不是藐视我们吗?我们除了孟非难道就没有别的人才了吗?
        所以,我还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写第三个结尾:中山大学有一门公共选修课叫《人类遗传学》,没有人报;改成《哈利波特与遗传学》,马上受到热捧。同理类推,恋爱什么的被包装成非诚勿扰或者爱情连连看,也只是一时的时髦,终究还是娱乐。爱情就是过日子,本质不会变的。


        4楼2012-05-31 13:54
        回复
          老孟骨折了 昨晚的节目都是柳岩替的


          5楼2012-05-31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