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灵仙子吧 关注:3,773贴子:343,085

是忠?是奸?是英雄?还是小人?历史也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吧,一楼献给度娘!


1楼2012-05-31 14:52回复
    唉~!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也许没有人能过回答的出来。还记得上学的时候经常为书本中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一切的英雄肃然起敬。然而随着踏入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随着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广,渐渐的老道开始迷茫了,开始疑惑了。以前在心目中的很多英雄,忠臣良将,变成了卖国求荣,为一己私欲而不顾国家人民的罪人。而很多原本咬牙痛恨的建宁弄臣却变成了国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到底是历史愚弄了我们,还是我们蒙蔽了历史?这个答案老道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血淋淋的史料摆在你的面前,不由的你不去思考,不去疑问,不去追寻,不去相信。历史在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历史真相吧。以下文章都是老道转帖过来的,相关的史料老道也查询过,老道认为这些文章写的还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也是比较可信的,现在发出来给大家看看。也许这些文章会颠覆你以前的认识,也许很多人会对这些文章反感,但是老道要说的是,历史本来在后人来说就存在争议。我们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毕竟共同的争论,反复的论证也许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真面目。转帖很多,比较长,请各位不要插楼,谢谢!


    2楼2012-05-31 14:53
    回复
      2025-05-24 20:53:20
      广告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圌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圌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圌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圌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圌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圌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圌奸行为。
      


      6楼2012-05-31 14:57
      回复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圌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7楼2012-05-31 14:5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8楼2012-05-31 14:58
          收起回复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圌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圌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圌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12楼2012-05-31 15:09
            回复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圌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圌在?若袁大人是汉圌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圌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圌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圌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圌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圌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圌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圌奸的结论。
              关于袁崇焕其人我的个人看法是,他个人并不具备什么雄才大略,虽算不上什么汉圌奸或奸圌臣,但却是一个缺乏谋略和战略眼光的军事将领,决非什么军事家或名将,他虽在守卫城池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可其他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一塌糊涂,他也就只能算是个守将却非帅才。
              在明朝辽东战局里他发挥了守城的作用,但却出了不少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因为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为自己悲剧的划上了句号。在他的任上明朝辽东战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灭亡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败笔的添加者。在明朝深处财政危机之时,崇祯殚精竭虑拼凑起来的财力过的多消耗在了宁锦防线上,但这条防线却从一条“郑国渠”演变成一条“马其诺防线”,继而再形成一个“死局”将明朝所剩无几之的军力大多葬送进去了。之后,崇祯要实现“中兴之策”实质上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依托……
              袁大人诸多错误谋略形成的巨坑过分的消耗了明朝最后的财力和军力,对于当时本来就虚弱的朝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袁大人的所作所为对明朝灭亡来说,虽算不上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却有釜底抽薪的功效,所以他不是什么中流砥柱,反而是自毁长城的始作俑者。
              虽然袁大人作为一位抗击侵略者的戍边将领,生前犯了诸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重大失误而导致明朝越发艰危,死后又被侵略者作为稳固其统圌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满清御用文人试图用伪史捏造出一个“冤案”来抹黑明朝,袁大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无限拔高的。袁大人是在乾隆大兴文圌字圌狱的黑暗年代被满清的御用文人吹捧起来的,他被满清御用文人作为一块为了阿谀奉承皇太极而诋毁和贬低崇祯皇帝的砖头出现。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圌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圌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圌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圌族的亵渎和挑衅~!


              13楼2012-05-31 15:10
              回复

                环顾整场战役,不禁让人疑窦丛生:
                1,后金部队并未造成多大的伤亡,反倒觉华岛3万明朝军民于二十六日全部阵亡。
                2,宁圌远之战后,袁崇焕遣喇圌嘛入后金汗帐请求议和。
                3,明庭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否则高第也不会下达所谓“坚壁清野”的命令。因此,袁崇焕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战的实质只是袁崇焕“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可惜,其弃觉华岛是否有意为之今天无从考之。
                以一比十的兵力,守城两天,让敌人尽毁孤城之外的一切军事设施扬长而去。如果这也称得上大捷,那中国历史上的大捷可真是数不胜数了。翻开中国历史,以这样的兵力对比困守孤城一个月、两三个月、甚至一年的战役也有的是,此战有什么值得大吹特吹的?
                更有意思的是,宁圌远大捷使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而死”。对此,我们进行一下展开分析:
                1,后金军攻宁圌远不克后,马上率兵攻上觉华岛,并杀死全部将士、百姓,焚毁全部粮草。如果努尔哈赤被炸得快死了,后金可以有闲心打这一仗?
                2,从满清方面的记录看,努尔哈赤死前八个月内(宁圌远战役结束到死亡)始终在处理国事。努尔哈赤打完宁圌远后,二月份就跑回沈阳赶走了毛文龙军;三月努尔哈赤远征辽北去打林丹汗,长途跋涉千余里,比宁圌远之战的作战范围还要大、历时也更长;五月的时候努尔哈赤又一路狂奔返回辽阳,再次把攻入辽中平原的毛文龙军赶回朝圌鲜。
                五月底努尔哈赤赶走毛文龙军后才安生了不到半个月,六月陈继盛又翻过长白山攻入建州,明军不仅把阿敏和镶蓝旗包围在了赫图阿拉(建州卫)。还一直突破到萨尔浒切断了建州和辽东的联系。于是努尔哈赤六月底又带着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三大贝勒赶回了建州,一直到天启六年八月初,努尔哈赤才把陈继盛又赶回了宽甸的深山老林里,为赫图阿拉和阿敏解了围。
                从天启六年正月到八月,努尔哈赤打了近六个月地仗。超过千里的远征也有三次!如果在宁圌远城下炸得都快死了,努尔哈赤哪有精力处理国事呢?
                3、努尔哈赤死时六十九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努尔哈赤在这种年龄死亡,有什么好奇怪的?
                明末清初历史档案中记载努尔哈赤宁圌远受伤地记录只有三圌条:
                最早的一条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天启六年底朝圌鲜使者去宁圌远时,袁崇焕告诉朝圌鲜使者:努尔哈赤三个月前身亡,乃是因为一年前被十八磅炮打中了。
                第二条在朝圌鲜国王的实录里,努尔哈赤死亡一年后,朝圌鲜王说——他听曾去大明的使者说——大明有人说——努尔哈赤好像、也许、大概、似乎在宁圌远中过炮。
                最后一条是毛文龙给大明朝廷的奏章,毛文龙说——他听朝圌鲜国王说——努尔哈赤可能在宁圌远负过伤。
                除去以上地档案,另外在努尔哈赤死后几个月,袁崇焕宣称自己曾打伤过他。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历史上袁崇焕在说这话之前,他给大明朝廷打过正式报告:“老汗发痈而死”,而大明朝廷向辽东巡抚袁崇焕核实以后,作出地最终结论也是:“天心厌乱,故诛老奴。”
                真要是被十八磅炮击中了,就是钢浇铁铸的人也被轰成渣滓了;袁崇焕心里明白努尔哈赤之死跟宁圌远半点关系也扯不上。因此袁崇焕不敢在给朝廷的奏章里信口胡吹,也从来没有跟一个大明臣子说过他曾击中努尔哈赤。
                那么袁崇焕几个月后对朝圌鲜使者说的话,很显然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这就叫“说谎吹牛”。不过袁崇焕是被满清弘历捧红地“民圌族英雄”。对普通人的形容词自然不适用在“民圌族英雄”身上,所以不叫说谎吹牛。
                但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是谁使这场普通不过的战役变成了“大捷”呢?


                15楼2012-05-31 15:11
                回复
                  2025-05-24 20:47:20
                  广告

                  该是“幕后英雄”——魏忠贤上场了!
                  魏忠贤为了夸耀边功,只有不顾事实的大吹特吹。于是这种稀疏平常的战役,遂成为空前绝后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于是在这种胡吹下,提拔袁崇焕的魏忠贤遂成了挽救大明王朝的盖世功臣!
                  恰巧半年后年努尔哈赤死了,于是魏忠贤更多了一条大吹特吹的新闻:“袁崇焕炮毙努尔哈赤”。
                  此次战役可谓是袁崇焕顺风顺水的第一步,但他做梦也想不到尽管他为魏忠贤在城中大建“生祠”,但阉党并不重视他。
                  表面上魏忠贤“炒热”了袁崇焕,但实质的好处却并没有给多少。赶走了高第之后,辽东巡抚的重任并落到了他的身上,但赏银仅30两。
                  更为可恨的是天启皇帝的尚方剑竟送到了毛文龙的手中,而不是他袁崇焕!于是,袁大人“愤而辞官”。
                  这一辞使袁大人顺利的与阉党“划清了界线”,但明朝的灾难却从此开始了!


                  16楼2012-05-31 15:11
                  回复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转贴)
                    原因之一:报恩。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圌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圌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圌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圌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圌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圌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圌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圌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圌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圌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圌族人被屠圌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满清通过编造所谓的“反间计”故事,指使大量御用文人撰写歌颂袁的文章,同时对民圌族英雄毛文龙等人进行丑化,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使得袁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原因之三:丑化明朝,丑化汉圌族,制造满清统圌治的合法性。这是满清当局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袁崇焕于满清虽有大恩,但他在满人眼里,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如此不计血本,旷日迟久的去打造袁崇焕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私恩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亡圌国之君,如夏桀、商纣等,都被传说有杀忠臣的行为。杀忠臣,历来被看作是亡圌国的象征。崇祯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却从来没有杀过忠臣,而且,他还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皇帝。满清政圌权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有人打着崇祯及其后代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这是满清当局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所以,他们有必要将一个被崇祯杀掉的人,打造为忠臣,还要打造为最大的忠臣,这样就可坐实崇祯的枉杀忠良、崇祯的暴戾无道,而为袁崇焕翻案的清朝取代明朝自然就是以有道取代无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从而证明这个侵略者建立的政圌权的合法性。


                    17楼2012-05-31 15:12
                    回复
                      了解不多有人说他是大明长城。有人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知道吹牛b还自比阳明公的儒将


                      18楼2012-05-31 15:12
                      收起回复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理由的可笑之处(转贴)
                        要知道,乾隆之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袁崇焕通敌误国。
                        看看整个民国和新中国那些真正能打战的人,谁提过袁崇焕?
                        经历过毛周时代宣传英雄的,谁又宣传过袁崇焕?
                        而袁崇焕恰恰是在卫青、岳飞、文天祥等无可争议的民圌族英雄被争议,被主流文化界冷藏的时候,随着辫子戏的升温和最黑暗最腐圌败无能的清政圌府被吹捧而一步步升温的,真正的民圌族英雄岳飞被夺去了“民圌族英雄”称号,而曾经是万人憎恨,史书讽击(满清史书除外)的卖国贼袁崇焕(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们先不说)却成为了“民圌族英雄”。
                        当我们说岳飞是民圌族英雄时,力挺最黑暗最腐圌败无能的清政圌府是“盛世”人说,金兵是满族人的祖圌宗,所以岳飞只是汉圌族英雄,不是中华民圌族的英雄。反而在力挺袁崇焕为千古难见的“民圌族英雄”的人,却又大多是力挺最黑暗最腐圌败无能的清政圌府是“盛世”人。至少是认为满清代明是什么进步而不是倒退的人。而这些力挺袁崇焕为中华民圌族的“民圌族英雄”的人,却又在挺袁圌文章中攻击中华民圌族是“没有希望的民圌族”和“应该做奴圌隶的民圌族”。(见方圌舟子和阎崇年的挺袁圌文章)
                        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猫腻?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时说:“乾隆是英雄,袁崇焕也是英雄,也以乾隆替袁崇焕翻案是英雄惺英雄。”乾隆真有那么大度?
                        其他不说,看看乾隆动则杀人上万,牵连数十万人的200来次文圌字圌狱,就知道奴酋乾隆根本没有英主李圌世圌民或是武则天那种欣赏敌人的气量。更何况反间计之说无头无尾,连现在所有的史学家都无法找到那个搬倒了明朝军事最高指挥员太监是谁,又是怎么从皇宫跑到了清兵营里去的,就算其他人不知,清兵抓到总要审问一个来历的吧,必然有记录的吧。怎么乾隆不一起弄出来?!
                        这个连主角都落实不了的反间计,在明朝灭亡到乾隆时期100多年的各项记录中完全没有任何记录,那怕是“蛛丝马迹”,却在文圌字圌狱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突然冒了出来,居然被当时的所有史书一致记录(但就是没有一本书进行过考证),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何况乾隆还硬让崇祯给袁崇焕多定了一条罪“通敌叛圌国”,可是偏偏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那份圣旨被人发现了,上面有六大罪行,是不是罪行也就算可以讨论吧?但那都是史料有据可查,袁崇焕确实做过的。如“托付不效”,“擅杀毛帅”,“卖粮资敌”等,都是属于擅权罪和渎职罪,就是没有通敌叛圌国这一条!!!
                        那份圣旨乾隆、张廷玉等人为什么就是不实说呢?为什么偏偏就他们替崇祯给袁崇焕定个“通敌叛圌国”罪,然后再用个“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圌反呢?这后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乾隆把崇祯的定罪圣旨据实而录,那么“反间计”之说还有何意义呢?袁崇焕的擅权罪内容是铁板上的钉子--明摆着,失职罪内容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替袁崇焕辩白,就算失职罪袁崇焕冤吧,问题是明朝让敌军打到了都城,主事人员总有责任吧!兵部尚书王洽下狱了,难道那个自称五年平虏,又每年拿了明朝国库总开支的一半,带领了全国最精锐部队,专门去平虏的袁崇焕一点责任没有?!这个冤就算平了又有何意义?!于是硬帮崇祯给袁崇焕多加一条“通敌叛圌国"”罪,让后又用“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圌反,就成了乾隆的计俩了。


                        22楼2012-05-31 15:12
                        回复

                          蓟西防御战和北京城下之战----认识袁崇焕“冤案”的两个关键(转贴)
                          一、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圌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圌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24楼2012-05-31 15:17
                          回复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圌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25楼2012-05-31 15:17
                            回复
                              2025-05-24 20:41:20
                              广告

                              二、北京城下之战真相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十一月二十日,袁大人率军15000赶到北京城下,加上崇祯派出监视袁崇焕部的京兵约5000人,与后金左翼蒙古兵及白甲护军2000余战于广渠门,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双方的记录如下:
                              清方《太宗实录》记载:“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蒙古兵及护军二千往。见宁圌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豪格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余三贝勒不趋右偏,由正路入,击败敌兵,亦追杀至城壕。”(沙窝门=广渠门)
                              (二)明方《崇祯实录》记载:“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退);承胤竟徙阵南避。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帅兵追虏於运河,虏酋精骑多冰陷,所伤千计;京兵亦伤失数百人。”
                              从明清双方记录明显可看出,袁兵在前,京兵在后,满清约2000护军加上部分蒙古军进攻,袁军竟然几乎是不战而退,将监视他们的京兵暴露给敌人,但京营部游击千总等人帅兵激战,竟然打退敌军,直追敌军,清兵不熟悉地形,竟然退到了冰封的运河上,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落水狗".
                              我不由得问一声,这时袁崇焕的15000骑兵在做什么呢?这时如果袁崇焕的部队投入战斗,那么败退的满兵一个也回不去了,要知道,这里面有当时跟着老旗主出来见世面的好几个满清小将呢,其中后来赫赫有名的多尔滚和多驿也在其中.袁崇焕部不战先退,还说个怯战吧,问题怎么连"落水狗"都不肯打呢?
                              问题是袁的15000骑投入战斗,这些清兵就一个也回不去了,那么袁崇焕与皇太极多年私下通信培养的感情也就完了,那样袁崇焕千辛万苦把清兵弄到北京城下来的目标也就没了.
                              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退);承胤竟徙阵南避。


                              26楼2012-05-31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