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的良知又在何处?
毫无疑问,孙世安是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来自何处呢?因为泰安舰事件,他本来应该是有过错的,但是到了台湾之后,蒋经国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对他加以重用,士为知己者死,所以他对两蒋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朝闻夕死的求道者。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孙世安这个人呢,首先,我觉得在对待亲人方面,孙世安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小舅子而不惜拼死相救,虽然说有逼迫老爷子回心转意之嫌,但是我想作为一个资深的特务人员,我相信他有很多方法可以不救人而达到这个目的。而且在得知把黄金和老爷子转移到解放区的计划后,他也没有向上告知这个事情,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信仰和亲情之间寻找平衡,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不想这个家支离破碎。当然,不可否认,在对待不相干的人方面,他绝对是个冷血的杀手,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所以我们不难概括孙世安这个人:信仰的追随者,亲情的羁绊者,冷血的执行者。当三者相互杂糅,就产生了这么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当然,在这当中还是存在主次的区别的,这里有个分水岭,就是蒋经国的去世,在这之前,信仰绝对是他的至高信念,这就不难理解他所做出的事情,他可以逼迫自己的岳父去台湾,欺骗思淮去北京采访李宗仁等等,当然他做这些事情并非完全毫无顾虑,在他的心里还是存在着底线的,至少他会想法设法保全家人的安全,他的冷血还没有触及到这里。在得知蒋经国去世的消息时,他的效忠对象不见了,他陷入了自己最为迷惘的时期,他失去了指引自己的方向,而这个时期的台湾政治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心中的天平开始慢慢的倾斜了。孙世安对于台湾的感情完全是建立在蒋经国的基础上,完全是爱屋及乌式的感情,当屋在的时候,他是盲从的,但是当屋不见了,他会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来看待它。这时候的台湾,完全是一副两国论的基调,从这里又看出了他的另一个底线,政见可以不同,但必须是一个国家(这也是孙世安的信仰的一部分,蒋经国从来不认同两个中国的言论)。
老年的孙世安的幸福的,子孙满堂,所有的仇恨都成了过往。抛开是非成败,回顾他的一生,绝对是活得足够明白,活得问心无愧,有时候想想,俗事缠身,我们何时才能纯粹的为自己心中所想而活着呢。
仅此纪念我那不知在何处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