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许多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动物还是要吃野生的好,养殖的无论营养口感都比不上野生的。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口感的真相
野生动物的口感似乎比养殖的动物的口感更筋道,但是这真的能说明野生动物比养殖的动物更有营养吗?
答案是否定的,口感筋道,除了和肌肉的纤维强度有关,还与烹饪方式有关,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中,不得不疲于奔命,因此肌肉中脂肪含量更少,而肌纤维更发达,因此口感更筋道,而养殖的动物由于缺少一个让它们不停奔跑的环境,因此肌肉中脂肪含量会比野生动物偏高,因而口感更偏向细腻,柔软。
不过,肌纤维更发达,蛋白质比例更高就能说野生动物的肉更有营养么?
答案依旧是否定的。野生动物由于在野外需要自己觅食,并且食物受到环境限制,因此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同样,不够充足的饮食也会使得野生动物的总肌肉量低于养殖的动物。因此,总量偏低的情况,毫无疑问,想说野生动物营养价值高于养殖动物,这个明显还需要斟酌。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影响口感的可能,那就是著名的“标价越高的红酒越好喝”的心理作用,众所周知,由于受到某些炒作影响,以及供求关系影响,野生动物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同物种养殖产品的价格的几倍,因此不免产生“越贵的东西味道越好”的心理错觉。
野味:美味的风险
野外无疑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我们无法通过有效手段去阻止野生动物感染某种致病菌,同样无法组织野生动物感染某种寄生虫。通过充分的加热煮熟,也许可以杀灭里面所有的致病菌或者寄生虫,但是难以去除感染的细菌分泌的毒素。
而在某些人热爱生鱼片的人眼里,野生的生鱼片毫无疑问是一道珍馐,有些人甚至觉得野生的生鱼片可以随便吃,这个误区导致了许多喜爱吃生的海产的人成为异尖线虫的宿主,尽管异尖线虫无法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但是,其幼虫也足以让人够呛了。
而最经常被食用的野生动物——蛇,则是某些绦虫最喜爱的中间寄主,有记录表明甚至在一条蛇身上发现了150多只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如果坚信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动物健康安全有营养的话,毫无疑问是有轻微认知障碍了。
而假设对野生动物进行极度彻底的烹煮,彻底杀灭细菌与害虫,那么食客们还必须面临下一个风险——毒物属富集作用。即在自然界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通过较低营养级生物进入生物链,传递到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导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的有毒物质堆积越多,而许多人热衷的野生鲨鱼,石斑鱼,各种食肉动物,无疑是富集作用严重的生物,而重金属之类的毒物是无法通过烹调有效去除的,因此,在食用野生动物之前,还请三思。
被妖魔化的养殖业
提到养殖业,许多人第一印象应该就是“激素”,“抗生素”。因此反而觉得养殖的动物对人体似乎简直是毁灭打击一般。
提到养殖业与激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水产养殖和鸡肉,而关于水产养殖采用避孕药的说法,最早源自于1998年《成都商报》,该报报道称:重庆一养殖户向记者报料,其在黄鳝饲料中添加避孕药,使黄鳝长得又肥又大。而事实上,黄鳝是一种具性逆转特性的生物,雄性体型较大,而避孕药为雌激素,黄鳝摄入雌激素后转为雌性,毫无疑问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养殖户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主动提高成本的事,后来此事又演变成为“避孕药养虾”,“避孕药养蟹”之类的传闻,而避孕药本身的成本使得用这些东西养水产成为了真正主动提升成本的行为。
但是接着,又有人提到肯德基养鸡用到激素,结果导致现在大量的性早熟儿童。但是肉鸡本身极快的生长速度,如果再采用雌激素注射,包埋,喂养等方法,反而再次制造了提高成本的笑话。
而至于抗生素的危害,无疑能用一句话解释:抛开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抗生素有害,但是如果量足够低不至于引起危害,那么完全不需要担心,而这个量这有个专门的标准,在我国,这个标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其中详细规定了各种兽药在各种养殖动物身上的残留标准,如果在规定以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野生动物的生态危机
而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生态保护上,虽然地球上每年都有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的动物,但是,更多野生动物是由于人类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濒临灭绝,今天的野味,也许明天就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拉丁文名字,渡渡鸟是个典型的例子,而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后果将不只是渡渡鸟。地球经得起生态环境的崩盘,对地球来讲,只是漫长的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几万年后又将生机勃勃,而人类经不起,生态系统的崩盘足以毁掉整个人类的经济,文化体系,因而,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得不无奈地说,这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结语:野生动物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见得比养殖的动物高,反而具有较高的食用风险,而养殖的动物在兽药残留标准下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因此,我认为与其冒着生病的危险去破坏生态,还不如选择更安全廉价的养殖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