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找回自己 —— 去弊清障
要找回自己,孙悟空就必须做到:(1)解除外在的压迫,撕破现存秩序加诸自己的社会形象,弃绝这种价值体系,弃绝它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2)解除内在的压迫,真正认识自己并勇敢地承认自己。
孙悟空的觉醒是以在万灵之森中与阿瑶的相遇为契机的。阿瑶对天机的泄露,使孙悟空内心中那个真正的自我开始复苏。当然,在此之前,唐僧已经为这种复苏做出了努力。小说中只是隐约向我们透露,唐僧(金禅子)与如来打了一个赌,表示自己要普渡众生。至于这个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唐僧有一段名言: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由此,他的形象一下子鲜明生动起来,这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经典独自,对比着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和悲剧色彩,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与迦叶的辩论中,他的“我为真义!”、“你既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既为你悟而笑,却忘了那天下万千笑不出之人!” 的话语彰显了真正的正义和勇气,体现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也反衬了迦叶等人的伪善和自私。
打碎既存的秩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正是唐僧所赌的内容。为此,如来专门把孙悟空等人交给他,并告诫诸神不得帮他们,看他如何做。他必须老老实实地把几个徒弟管好,将他们带向目的地,才能使他们身上的诅咒得以解除。但是,他若这样做了,就意味着他的失败,意味着徒弟们的死亡;他 要**,要解放孙悟空等人,**首先就会革到自己头上。因为孙悟空他们一旦明白,正是师父成为自己获得解放的一种桎梏,成为如来的阴谋的一部分,他们首先就必须打破这一桎梏。在这个二难选择中,唐僧决绝地选择了自我牺牲。他们几个师不像师、徒不像徒的状态是唐僧造成的,这就为后来孙悟空打死师父做了准备。
是唐僧逐渐唤醒了孙悟空内心的记忆。当唐僧让悟空去找吃的时,悟空却说他要看晚霞,说明他对紫霞的记忆在开始恢复。他与阿瑶在万灵之森中的邂逅,也是唐僧导引的。正是这次邂逅,使他真正走上寻找自己之路。于是,唐僧的死期到了。当然,死掉的只是唐僧的臭皮囊。师父之所以是师父,不是因 为他教会了徒弟们七十二变的技巧,也不是教会了徒弟们去墨守成规,而是教会徒弟们去独立思考,清除心眼之障,是解放每个人的潜力。真正的师父是能够使徒弟最终超越自己的师父。所以,唐僧的死,是唐僧身上所有的某种规范的死,通过这种死,他实现了自己。
孙悟空去寻找唐僧的灵魂的过程,就是他觉醒的过程,就是他清除心眼之障的过程。在地府中,在松鼠的地洞里,他不断地被告知,“若是不 悟,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也正是在松鼠的地洞里,他于窥见了自己的镜像或者说前身:那个无父无母的石猴,如何在须菩提的指导下学会七十二变,在金禅子的点化中,认识了自身——六耳猕猴,拥有了身份——孙悟空。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搞不清楚那个镜像和自己究竟是两个人还是同一个。于是,在天宫中,那个头上戴了金箍的悟空和六耳猕猴悟空展开了决战,在不分胜负之际,是既存秩序(如来)的 评断杀死了后者。当如来说那个没戴金箍的是六耳猕猴时,六耳猕猴始终没有勇气承认:
我是六耳猕猴?哈哈哈!我是六耳猕猴,你也真会编道。
六耳猕猴被杀死了,这时,作品中写道:
死的真的是六耳猕猴吗?
或者,倒在地上那个才是他自己呢。
他摸了摸头上,还好,金箍儿还在。
那是证明他是孙悟空的唯一标志。
那是胜利者的金冠。
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我们总是不敢按照我们的本性来生存,而必须要外界的一个说法,必须要得到既存秩序的承认,才能实现自我肯定。但是,我们肯定自我的标志却恰恰是对自我的囚禁:金箍还在,那就是证明我们自身的唯一标志。那个把手伸向紫霞的悟空,或者说伸张自由意志的自我却难以 实现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很少思考的是,当金箍已在时,我们的自我还存在吗?
小说让戴了金箍的悟空在杀死六耳猕猴后,自己也倒了下去。
当孙悟空倒下去的时候,一切幻影都消失了。所有的人都看清了,原来并没有过两个孙悟空。
孙悟空就是六耳猕猴,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只有在杀死了自己之后,孙悟空才真正证明了自己与六耳猕猴的关系。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