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一班吧 关注:28贴子:8,022
  • 8回复贴,共1

试论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批判[节选一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很长
这一段是结尾
看得我是心惊肉跳
我贴上来


1楼2007-01-13 20:19回复
    5.在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上,霍妮的理解也有别于弗洛伊德。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依恋,并妒嫉同性父母。
     由于社会禁忌的作用,儿童不得不压抑这种乱伦性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无处不在,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儿童对父母的依恋、爱意、柔情及对父母的恐惧等,都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
     男孩对父亲、女孩对母亲的恭敬、顺从是性欲目标受阻而表现出来的被动同性恋或性爱虐倾向,对父母的违抗则是同心对同性恋欲望的抗争,对父母的恐惧则来源于害怕由于乱伦欲、违反禁忌而导致的惩罚,如被阉割、失去爱等。
     总之,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人际关系的最终基础是本能冲动,亲子关系的最终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


    2楼2007-01-13 20:19
    回复
      霍妮充分肯定弗洛伊德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对以后人际关系的影响,认为这是弗洛伊德的一大功劳。
       但她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的观点。
       她认为,亲子关系是环境的产物。一方面父母亲可能给孩子一些性刺激,如爱抚儿童,儿童对父母性刺激的反应可能导致对父母的依恋;另一方面,当儿童既依赖父母,又由于父母不尊重孩子、不公正、不讲信用、压制孩子、对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等方式而导致儿童对父母怀有敌意,而使孩子处于焦虑情境中时,为了克服焦虑,儿童会依赖父母中的一方,并以为这就是爱。
       这种由焦虑而产生的对情爱的需要,是神经质冲突的早期表现。从现象上看,它与弗洛伊德描述的俄狄浦斯情结一致,即儿童狂热地依恋父母中的一方,并妒嫉另一方,但其动力结构却不是性,而是克服焦虑。
       弗洛伊德的乱伦性依恋的目标是得到爱,儿童一般会依恋引起爱或性欲的父母一方,但由焦虑引发的性依恋的目标是获得安全感,儿童会依恋更强大的父母一方。


      3楼2007-01-13 20:20
      回复
        弗洛伊德的乱伦性依恋的目标是得到爱,
        霍妮的乱伦性依恋的目标是获得安全感。

        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可以接受
        霍妮的论点


        4楼2007-02-02 16:36
        回复
          …………!


          5楼2007-03-28 17:52
          回复
            zhe ge


            6楼2007-03-28 17:55
            回复
              • 125.96.2.*
              .


              7楼2007-03-28 17:56
              回复
                • 125.96.2.*
                .


                8楼2007-03-28 17:57
                回复
                  骗子死全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8-20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