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化史考:从夏代疆域,到“现代羌人”指出,夏是一个诞生于山东地区的古国,夏的位置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及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夏亡后,夏人作了一次民族大迁徙,大体上说,或南流入越,或北迁为匈奴,或西徙为羌。但是,这仅是根据传说的猜想。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语族中的吐火罗人(大夏)与克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因此,这里先开宗明义,旨在论述中国先秦的“大夏”、周及其先族文化文明为印欧吐火罗人所缔造。与历史传说中的“夏”、商不是一回事。十九世纪末,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大量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吐火罗语文献,1931年德人西格(E.Sieg)、西格林(W.Siegling)出版《吐火罗语法》,确定吐火罗语是一种已消亡的原始印欧语,操此种语言之民族自然是原始印欧人。印欧语系按地理分东西两语支,差异鲜明。吐火罗语处于东支分布区,却属西方Satem语支。这情形可以解释为吐火罗人很早之前在欧洲某地脱离了西方语族,独自进入新疆,与西方语族所有交通被后来进入中亚、印度的东支雅利安人遮断。反过来亦可解释为印欧语西支起源地本在新疆,后来“凡征伐者自东往”,其他西支民族如赫梯人、拉丁人、凯尔特人、希腊人等均陆续西徙,惟吐火罗人留居故地,直至匈奴时代。美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A.K.Narain)一九九0年提出,不但西支,甚至整个印欧语族都是在中国西部形成,因为月氏人远古就居于黄河以西及西域。吾从此说。大夏即吐火罗,印欧语族的中国起源猜想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欧语族(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这个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经》爻辞中都留存着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德国学者马括德、嘉兴沈乙庵氏根据《新唐书·西域传》提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广为近世史学界接受。吐火罗(Tochari)一词,To即汉文的“大”,“罗”为语尾,“火”相当于“夏”。 “大夏”“吐火罗”“敦薨”“去胡来”“睹货逻”等等,是不同时代的汉文史册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译音而已。古籍有“大夏兹白牛”(《逸周书·王会解》)、“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山海经·海外东经》)、“齐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史记·封禅书》)等记载。“大夏”之国,看似神秘缥缈,事实上却关涉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现代著名史学家徐中舒解释所谓大夏、小夏,指的都是夏民族。疑古学派宗师顾颉刚的高足刘起则说:“以其整个地区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大夏,夏亡后称为夏虚。”如此说来,大夏(吐火罗)就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当年,夏桀被商汤打败后,夏人余部与姻族有虞氏(大月氏)一同向西北撤退至西域地区。不过许多外国学者把汉文史籍的大月氏与大夏混同了。大月氏是禺支、虞、西吴,大虞与大夏是姻族,正如姬与姜,但毕竟不能混为一谈。西人马括德(J.Marquart,《伊兰考》,1901)嘉兴沈乙庵并创“大夏,即吐火罗”之说。大夏一名,古籍咸称。《逸周书·王会解》:“禺氏騊騟,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吕氏春秋·古乐篇》:“伶伦自大夏西,乃至阮隃之阴”。《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沉于大夏”。〈国语·齐语〉:“逾大行与辟耳之溪拘大夏,西服流沙、西吴”。《管子·小匡》:“逾太行与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记·封禅书》:“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秦始皇本纪》:“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大宛列传》张骞亲临其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都曰篮市城……东南有身毒国”。张骞凿空西域时,大夏、月氏已被匈奴所破,逾葱岭,渡妫水,并五翖侯征服了希腊殖民地巴克特利亚。此后大夏便“字以音行”,除史记、汉书仍其故号,《后汉书》称“兜勒”,六朝佛经译“兜佉勒”、“兜佉罗”,《魏书》“吐呼罗”,《隋书》以下曰“吐火罗 ”,玄奘《大唐西域记》曰“睹货逻”。按大夏译作吐火罗,“罗”为语尾,“火”为“夏”的对音(《尚书·大诰》以“图”为大),已成不易之论。唐玄奘经塔里木盆地丝路南道返国,过于阗国尼壤(今尼雅遗址)城“东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这是大夏人未西迁之时的国邦旧址。王静安先生考证,于阗与吐火罗本同族。而楼兰、尼雅、龟兹、焉耆、高昌诸地出土大量吐火罗语文献,哈密的原始印欧人干尸又有最近Francalacci的证据表明与吐火罗人有遗传关系。是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为吐火罗人自古繁衍的境域。故静安先生云“今和阗以东大沙碛,唐书谓之‘图伦碛’,今谓之‘塔哈尔马干碛’,皆‘睹货逻碛之’讹变。”斯文赫定亦云:“新疆中央大沙漠,土人称之为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又余在沙漠中发现古代之城市遗迹,亦名塔克拉(Takla)。塔克拉为吐火罗之转音,毫无疑义。和阗附近有村庄名托赫拉(Tochla)……亦必吐火罗民族所遗留之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