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5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里的这句话早些时候读过之后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似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弊病之一:但凡有哲理的话句,必然要使用华美的语词来表述,否则就失去那种韵味,变得不够富有“哲理”。当然,这似乎也和中国长期以来的“精英文化”意识有关。直到后来读到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里的这句话,才幡然悔悟其中的深意:“不仅是言行上不可为恶,甚至于不能在心里起任何为恶的念头”
是的,我太过注重于表面“言行”的节制与善行,实际上内心则是邪恶的,是虚伪的。我会幻想与破坏侵吞别人的东西,幻想不义之财的获取,幻想与佳人共枕,幻想去杀戮、肆情追求血腥的快乐……而这些种种源自人类思想里的“恶念”,正是一切痛苦的本质来源。
所有的“善”和“美”,必须扎根于“真”才能称之为“善“和“美”,否则就是表面的,是虚假的。这种“真“也并不是表面物质的真实,而是发自人的内心、来自宇宙深处与自然本质相合的一种被称之为“真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