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铭钊吧 关注:16贴子:393
  • 7回复贴,共1

日本武士饮食趣谈(转至骑兵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武士阶层,在历史上统治日本800年之久,其饮食习惯与精神状态,都深深影响了鬼子的社会,


IP属地:广东1楼2012-06-06 09:35回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日本鬼子也不例外,,可是鬼子们吃什么呢?日本武士是吃素的,这不是嘲笑,此中有很深刻的渊源,大约公元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先发布了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下,日本贵族们被迫远离了肉食,养成了食素的习惯,从平安末期开始,肉食就很少出现在贵族们的食谱中,当时吃鱼也被禁止,同时日本平民受吃素的僧侣的影响,也逐渐远离了肉食,直到明治维新之后,1876年明治天皇才下令废除了1200年之久的肉食禁令,禁令尽管解除了,但是人们自古以来的习惯却无法一天改变,明治天皇不得不以身作则,带头吃肉。
    在举国食素的环境下,武士阶层也不能超身世外,最早登上日本历史舞台的平家武士,由于掌握了国家政权,步入了公卿的行列,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吃上了贵族食品,以素为主,平氏武士们还能吃到日本各地进贡的食品,这些进贡的食品为了保质,往往含盐极多,难以消化,如咸鱼干,蒸干的玄米等等。此外,平氏武士平素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且不爱沐浴,不讲究个人卫生,特别是平氏的女眷,住在深宅大院中,基本不与外界接触,因此他们多死于结核病。
    当时,平氏的对头——源氏的武士,以鸟兽的肉食为主,为了促进消化,他们常常喝味噌汤,吃梅干等食物。源氏武士在东国的大山中,常年不懈的进行武艺锻炼和长途跋涉的修行,有着强健的体魄,特别是1180年开始的饥荒,主要发生在关西地区,而东国则是一片丰收,形势更加有利于源氏,在1185年的源平合战中,平氏军队大败,平氏家族全部投海自尽,连跟随平氏逃难的安德天皇也葬身鱼腹,年仅7岁,源氏打败平氏,除了军事上的原因,双方武士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体质差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IP属地:广东2楼2012-06-06 09:35
    回复

      日本的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空前频繁,武士们开始意识到食物,特别是肉食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吃肉,无奈的是鬼子从传统看不起注重饮食的人,觉得那种行为是被武士所不齿的,因此吃肉只是偶尔为之,平素仍以谷物,腌菜,海带,紫菜和鱼为主,他们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吃干饭(呵呵,他们真是吃干饭啊)一种类似年糕的东西、茶泡饭和饭团。
      茶泡饭,大致的做法就是把米饭煮熟放凉,吃的时候用热茶冲下去,再加上一点盐,并佐以梅干,海苔等配料,一些有钱的武士,在吃茶泡饭时还会加上一些鱼肉来佐餐,泡饭所用的茶一般是绿茶,压紧之后切成条状,和饭一起冲泡,茶泡饭充饥尚可,却严重缺乏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但由于制作方便,取材简单,原料也便于携带,吃起来也很节约时间,因此武士阶层在战斗中,普遍是以茶泡饭为主食。
      正因为茶泡饭这类食品的流行,使得古代日军不必像古代中国的大军那样在战斗中携带大量的新鲜食品,这样就不会过度依赖后勤补给,虽然长期缺乏新鲜食品会导致营养不良降低士兵战斗力,但是鬼子进行的战斗都是千把人的战斗,所以茶泡饭就凑合了。


      IP属地:广东3楼2012-06-06 09:36
      回复
        鬼子战国时代,日本另一种特色食品寿司——粉墨登场,早在927年的《延喜式》法典中,就有关于寿司的记载,但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肉的方法: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道很好。这可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到了战国时代,鬼子便把寿司做成一种用米饭包着馅,外面再包一层海带的团子,寿司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是战国时代日本非常重要的一种食品,但这种食品有一个缺点——很干,因此很容易让武士们口渴,为了解决问题,武士们携带烤过后的味噌块,上战场时只要把它溶于汤后便能饮用。这就是味噌汤。
        除了茶泡饭,寿司和味噌汤外,武士们的饮食里还有一种重要的食物——挂面。挂面,在室町时代前由中国传入的,战国时代出现了紫鱼、昆布等调味料,这些调料的出现,增添了汤汁的美味,提到面条,就不得不说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甲州军队,所喜爱的食物就是把乌龙面和蔬菜一起煮,然后用味噌来调味。这种面条是很有营养的,对体力消耗很大的士兵有很大帮助,回顾武田军经历的二战,这种面条起了很大作用。
        镰仓时代日本出现了用油和味噌做出的油豆腐,以及乌龙面,豆沙包等用小麦做出的食物,不过这些东西主要都是寺庙里的僧侣吃的,与武士无缘。
         


        IP属地:广东4楼2012-06-06 09:36
        回复

          属于武士的奢侈品
          在不能吃肉的古代日本,河豚鱼属于难得的美味了,但这东西有剧毒,搞不好会闹出人命。1592-1598年,权重一时的丰臣秀吉下令侵略朝鲜,收到丰臣秀吉明了的日本武士,纷纷从各地赶往肥前名护屋城汇合,汇合地必经山口县下关以及北九州一带,此处正是河豚产地。很大武士不知道河豚有毒,贪图美味,纷纷丧命于下关,丰臣秀吉知道此事后,怒发冲冠的大吼:“想死也给我死在朝鲜!”于是发出禁令,不准武士吃河豚,这样武士们大批挂掉的事情才得以终止。
          战国时代,洋酒登陆日本,但由于价格昂贵,而且稀少,所以普通武士一般还是喝浊酒和清酒。但无论是浊酒还是清酒,他的度数都不高,这因为鬼子的粮食比较稀少,日本的酒器也比较小(鬼子真是小气)毕竟这是动荡时代,想要活命已属不易,哪里还有情致豪饮烂醉。
          


          IP属地:广东5楼2012-06-06 09:37
          回复
            从腰兵粮到兵粮米
            身为武士,为领主效忠的时候当然要义无反顾了,领主们也得给手下卖命的武士提供粮食。
            战国时期的日本军粮分为两种情况:短期战斗还是长期战斗。如果是短期,那不好意思,上至领主下到小兵,都得自备粮食,只有是长期战斗的时候,领主们才会为手下人准备粮食。
            日本古代军队在计量军粮时,使用米糒来计量的,《大宝令》规定了军粮供应的标准为每个士兵米糒6斗,食盐2升,根据《杂兵物语》记载,一名足轻(临时征召的民兵)一天的口粮是:水一升,米6合,盐1勺,味噌2勺,而《笼城守御之卷》中记载,笼城期间一名足轻一天的口粮是:水1升,米4.5合,盐1勺,味噌2勺。而到了江户后期出现的《海国兵谈》一书中的记载,每天每个小兵的兵粮准备是一升米,一撮盐,还有味噌5勺。
            领到兵粮的士兵要把食物挂在腰上。称为腰兵粮。通常情况下,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士兵吃饭时,只需要把这些东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到江户时代才有一日三餐。
            当时普通士兵吃的都是麦,粟,山芋等粗粮,而武士们可以吃到糙米和蔬菜。运气好还有白米。最豪华的军粮是由白米,蔬菜,鱼肉,贝,鸡肉组成的,只有高级武士和领主才有资格吃。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与中期,日本并没有完整的军粮调度体系和制度,只有依靠各地自己来调动。平安时代末期,源平合战爆发,战争爆发需要大规模调度军粮,因此出现了兵粮米的称呼。源赖朝建立幕府后上奏朝廷,请求征收兵粮米。
            奏折中写道:军队出征必须保证军兵的军费,首先要确保兵粮的补给,希望朝廷下令全国各大小国的田地平均每段征收5升的兵粮米课税。
            


            IP属地:广东6楼2012-06-06 09:37
            回复
              我饿死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2-09-16 19:43
              收起回复